黑腐病是危害甘藍生產的重要病害之一,成株染病后常出現葉斑和葉脈變黑,直接影響植株光合作用,田間發病嚴重時可造成植株大量死亡,直接影響生產效益。為了有效防控甘藍黑腐病的發生,現對該病癥狀的識別、病原菌侵染規律以及病害綜合防控技術介紹如下:
1 癥狀特征
甘藍幼苗和成株均可能發病。幼苗染病,子葉呈水浸狀,逐漸枯死。成株發病多從葉緣開始,形成“V”字形黃褐色病斑,邊緣有黃色暈環,病斑擴大后周圍葉片組織變黃或枯死。病菌可從病葉維管束蔓延到葉柄或球莖引起植株萎蔫,病變處的葉脈壞死變黑,嚴重時維管束呈黑色網狀。干燥條件下甘藍葉球出現黑心或干腐,濕度大時病部腐爛,但無臭味,區別于軟腐病。
2 侵染規律
甘藍黑腐病是由甘藍黑腐黃單胞桿菌侵染引起的一種細菌性病害。病菌主要在種子、田間病殘體或采種株上越冬,常通過病株、肥料、雨水、灌溉水、農具、昆蟲等傳播,由甘藍氣孔或傷口侵入,沿維管束系統發展蔓延。高溫高濕、多雨、地勢低洼、排水不良、連作、偏施氮肥、植株徒長或早衰、害蟲猖獗等因素會加重甘藍黑腐病的發生。
3 綜合防控
3.1 選用良種 可選用中甘系列等甘藍品種中具有較強抗病能力、適宜當地栽培條件、產量高、品質優、商品性好的甘藍品種。
3.2 輪作換茬 與十字花科以外的作物如辣椒、茄子、黃瓜、南瓜、豇豆等進行合理輪作,可以顯著減少甘藍黑腐病的發生。
3.3 種子消毒 在播種前,將種子放入50 ℃的溫水中,水量為種子量的5倍左右,不斷攪拌,水溫下降可及時補充熱水,維持15~20分鐘,然后待水溫降低至室溫時停止攪拌。也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0.1%硫酸銅溶液浸種15~20分鐘,清水漂洗3~4次。處理過的種子,撈出晾干表面水分后播種。
3.4 生產管理
1)適期播種。根據露地或設施栽培條件及生產季節選擇適宜甘藍品種,要按照品種說明適時播種。
2)培育壯苗。育苗宜選用無病基質,或對營養土用多菌靈等化學藥劑殺菌后再用穴盤或苗床育苗,以培育無病壯苗。
3)高畦栽培。定植前應剔除病苗、弱苗,移栽苗時帶上土坨,宜采用地膜覆蓋高畦栽培,一般畦寬1.3~1.4 m,畦高20 cm,雙行定植。
4)合理澆水。栽苗后要澆定植水;過4~6天,根據土壤墑情再澆緩苗水。之后遇旱應及時灌溉,遇積水應及時開溝排水,避免田間過旱過澇。結球期維持土壤濕潤,保證水分充足供應。采收前5~7天,應停止澆水以利于收獲。
5)科學施肥。應施足基肥,適時追肥。一般結合整地每畝施腐熟有機肥5 000 kg、氮磷鉀三元復合肥50 kg、過磷酸鈣20 kg作為基肥。追肥時可結合澆水進行,澆緩苗水時,每畝用尿素5 kg對水沖施。在甘藍蓮座初期,每畝追施尿素10 kg或復合肥15 kg作為“發棵肥”。在結球初期,每畝追施尿素10 kg、過磷酸鈣10 kg、硫酸鉀10 kg作為“結球肥”。在包心結球中期,每畝追施復合肥15 kg以利于內葉生長,充實葉球。另外,也可以根據植株生長情況,在甘藍蓮座期和結球中期,葉面噴施0.2%~0.3%磷酸二氫鉀溶液,或每畝隨水沖施倍力鉀或富含磷鉀和其他多種微量元素的沖施肥10~15 kg,以增強植株抗病能力,提高甘藍品質。
3.5 藥劑防治 在甘藍黑腐病發生初期,可葉面噴灑72%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濕性粉劑3 000倍液或50%代森銨水劑800~1 000倍液等有效藥劑,重點噴灑在病株基部及近地表處。藥劑宜交替使用,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噴3~4次。當發現田間有染病嚴重的病株時,要立即將其拔除,并在定植穴內撒上生石灰防止病菌擴散。甘藍收獲后要及時清除田間病株殘體,減少下茬病原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