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氣溫回升較快,光照比較充足,大棚蔬菜生產管理進入關鍵時期。春季大棚蔬菜管理關鍵環節及其技術措施如下:
1 光照和溫濕度管理
陽光是植株葉片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光照條件的好壞直接影響植株的長勢,春季大棚內空氣濕度較大,溫度高、濕度大常會引發各種病害的發生,適時通風降溫降濕是有效地控制病害發生的重要手段。正確的放風方法為:白天溫度控制在28~30 ℃,夜間14~16 ℃,當棚內溫度上升到30 ℃左右時就開始放風,隨著外界氣溫逐步上升而逐漸加大通風量;下午3:00—4:00外界氣溫下降前,及時關閉通風口;中午棚內氣溫不高或白天刮大風時一般不要通風或少通風;當夜間最低溫度達15 ℃以上時,可晝夜通風。不同蔬菜正常生長的最適溫度不同,溫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利開花和結果,易形成畸形果或落花落果,應采取相應措施,精細控溫調濕。
2 水分管理
春季是蔬菜病蟲害多發季節,抓好水分管理對病蟲害防治尤為重要。在水分管理上應遵循“適量適時、寧少勿多”的原則。一般要求土壤濕潤微干,特別是處于幼苗期的蔬菜,濕度過大不但會引發病害的發生,而且也會引起秧苗徒長。苗期蔬菜要求土壤不干不澆。
1)澆水方式。溫室內采取地膜覆蓋栽培的,前期澆水采用膜下暗灌或者滴灌,以有效阻止地面水分蒸發,降低大棚內空氣濕度,減少各種病害發生。后期氣溫提高后,可明水勤澆。
2)澆水時間。盡量選在晴天上午氣溫回升時進行,此時水溫與地溫接近,澆水后根系受刺激小、易適應,同時地溫恢復快,可利用高溫促進土壤吸收,且有足夠的時間排除棚內濕氣。而午后澆水會使地溫驟變,影響根系的生理機能。傍晚更不適宜澆水。
3)澆水量。澆水量要根據天氣、植株生長狀況和土壤墑情而定。早春溫度相對較低,蒸發量小,灌水不必太勤,以防濕度過大導致病害的發生和蔓延。待進入4月份后,溫度迅速升高、植株生長加快時,可適當加大灌水量和次數。一般在澆水后短時間內封閉大棚,提高棚內溫度,待地溫上升后,再及時進行通風排濕。
3 施肥管理
應遵循“平衡施肥、合理追肥”的原則,抓好春季蔬菜施肥管理。生長發育進入中后期后,植株需肥量增大,容易出現脫肥現象,導致植株早衰,在適當增加澆水次數和澆水量的同時,結合澆水每7天左右沖施1次化肥。追肥要掌握“少量多次”的原則,避免一次性過多施用化肥造成浪費,或濃度過高造成燒根現象。注意平衡施肥,適量增加磷鉀肥的使用量,以提高植株的抗逆性。每次每畝用鉀肥15~20 kg或氮磷鉀復合肥20~30 kg;也可用尿素20~30 kg,并與300 kg腐熟雞糞(糞水)交替施用。特別是在早春和植株進入盛果期時要注意葉面噴肥,補充養分,每個噴霧器加入食用紅糖50~100 g、米醋25 g、尿素40 g、磷酸二氫鉀25 g,加滿水混勻,于早晨噴施,每隔5天噴1次。或用0.2%~0.3%尿素或磷酸二氫鉀進行葉面追肥,可快速有效地補給養分,以滿足生育所需。
4 病蟲防治
春季是病蟲害多發和易發季節,做好病蟲防治工作,對增產增收意義重大。春季蔬菜的病蟲害防治,要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制定綜合防治技術措施,采用農業防治、生態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包括選用抗病品種、種子消毒、藥劑拌種、合理輪作、排水降濕、中耕除草、整枝打葉、清理菜田殘株落葉等農業措施。
2)生態防治。主要是利用作物和病原菌生長發育對環境要求的不同,通過放風、控制澆水等措施,科學地調節棚內溫濕度,創造一個有利于作物生長而不利于病蟲發生的環境條件,來抑制病蟲害的發生。
3)物理防治。包括利用太陽光消毒土壤,用黃板誘殺蚜蟲、白粉虱和斑潛蠅,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夜蛾、菜蛾等措施。
4)化學防治。①黃瓜霜霉病出現時不要急于放風,可使棚室內溫度迅速提升到25~30 ℃時再放風排濕,降低棚內濕度,以控制病害蔓延。發病初期可用百菌清煙劑或霜疫清煙劑熏棚一夜;發現中心病株可用惡唑菌酮·霜脲(抑快凈)、霜霉威等藥劑進行防治。白粉病可使用三脞酮(粉銹寧)、噻菌靈(特克多)等藥劑進行防治。蔓枯病可以使用百菌清煙劑熏蒸或用蔓達克、蔓枯靈等藥劑防治。②茄子灰霉病可以使用腐霉利(速克靈)煙劑熏蒸或異菌脲等藥劑噴施。③番茄灰霉病可使用腐霉利(速克靈)煙劑熏蒸或百霉威(灰霉克)等藥劑噴施。番茄晚疫病可使用百菌清煙劑熏蒸,或用惡唑菌酮·霜脲(抑快凈)進行噴施,或用多菌靈灌根。④西葫蘆中后期高溫、強光情況下易發生病毒病,要及時消滅蚜蟲,發病初期可用病毒A加細胞分裂素每10天噴1次。注意控制2,4-D使用量,以免造成藥害。
(摘自濰坊本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