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參考報》報道,我國即將出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相關意見。意見將在總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已有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對如何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的各項權能作出明確規劃和要求。
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目的是要構建邊界清晰、權能運作流暢的產權制度,以及建立起良好的產權制度運營機制。改革將從四方面入手,一是明確集體經濟組織的具體成員,二是明確股權設置的方式,三是明確股權管理采用動態管理還是靜態管理,四是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等六項權能。
專家分析稱,中國農村集體產權改革涉及三大類內容。一是資源性資產的產權改革,主要涉及土地。二是經營性資產的產權改革,主要涉及土地上的房產或工具機器等。三是非經營性資產的產權改革,目前這類資產總價值已經達到2.8萬億元。
據了解,此次農村集體產權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把村集體的這些資產折股量化,讓農民真正成為村集體的“股東”。這項工作現在已經有了初步時間表,不久前國務院發布的《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明確,將著力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規劃提出,我國在“十三五”期間,將有序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到2020年基本完成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健全非經營性資產集體統一運行管護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