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用菌菌種生產中,鏈孢霉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有時甚至是毀滅性的災害。筆者現根據生產實踐和多年經驗介紹其發生規律和防治方法,希望能對生產者有所幫助。
1 病原
鏈孢霉亦叫脈孢霉、粗糙脈孢霉、紅面包霉,俗稱紅霉菌、紅娥子,常見的有粗糙脈孢菌和間型脈孢菌。在分類學上屬子囊菌亞門、糞殼霉目、糞殼霉科。鏈孢霉生長初期呈絨毛狀,白色或灰色,匍匐生長,分枝。具隔膜,生長疏松,呈棉絮狀。分生孢子梗直接從菌絲上長出,與菌絲無明顯差異,梗頂端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形或近球形,成串懸掛在氣生菌絲上,呈橘紅色。大量分生孢子堆集成團時,外觀與猴頭菌子實體相似。
2 癥狀
該菌的孢子萌發、菌絲生長速度極快。特別是氣生菌絲(也叫產孢菌絲)頑強有力,它能穿出菌種的封口材料,擠破菌種袋,形成數量極大的分生孢子團,有當日萌發、隔日產孢高速繁殖之特性。在20~30℃的溫度范圍內,在斜面培養基上,一晝夜可長滿整個試管。麥粒培養料如感染上鏈孢霉,料面會迅速形成橙紅色或粉紅色的霉層——分生孢子堆。霉層如在塑料袋內,可通過某些孔隙迅速布滿袋外,在潮濕的棉塞上,霉層厚可達1cm。3天后整個生產場地都布滿了鏈孢霉紅色的孢子,菌袋一經污染很難徹底清除,常引起整批菌種或菌袋報廢,造成毀滅性損失。該菌來勢之猛、蔓延之快、危害之大,不亞于木霉,一旦大發生,便是滅頂之災。
3 發病條件和傳播途徑
3.1 發病條件
1)溫度。鏈孢霉菌絲在4~44℃均能生長,25~36℃生長最快,4℃以下停止生長,4~24℃生長緩慢。鏈孢霉菌絲有快速繁殖的特性,在31~40℃條件下,只需8小時菌絲就能長滿整個試管斜面。孢子在15~30℃萌發率最高,低于10℃萌發率低。由于鏈孢霉在30℃以上時生長迅速,在高溫期第一天只要發現一部分菌袋感染上了鏈孢霉,第二天就會傳至整個房間,形成“滿堂紅”。而雙孢菇菌種生產大多在高溫季節,因此它是菌種生產期間危害最嚴重的一種病害。鏈孢霉孢子極耐高溫,在濕熱的70℃下持續4分鐘后才會失去活力,干熱121℃下持續1小時仍有發芽能力,并且穿透力極強,能穿透報紙甚至是塑料薄膜。
2)濕度。在食用菌適宜生長的含水量范圍內(53%~67%),鏈孢霉生長迅速。棉塞受潮時能透過棉塞迅速伸入瓶內,并在棉塞上形成厚厚的粉紅色的霉層。含水量在40%以下或80%以上,則生長受阻。
3)酸堿度。培養基pH3~9都能生長,最適pH為5~7.5。
4)空氣。鏈孢霉屬好氣性微生物,在氧氣充足時,分生孢子形成快,無氧或缺氧時,菌絲不能生長,孢子不能形成。
5)養分。菌種培養料糖分和淀粉過量是鏈孢霉菌發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
3.2 傳播途徑
鏈孢霉廣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土壤中和禾本科植物上,尤其在玉米芯上極易發生。其分生孢子在空氣中到處漂浮,主要以分生孢子傳播危害,是高溫季節發生的最重要的雜菌。
4 防治辦法
接種室和培養室內外要搞好常規消毒。鏈孢霉污染的培養料切不可在菌種場內外到處堆放。鏈孢霉一般主要是從麥麩、米糠等帶人,所以要求菇農在選用原材料時,要用新鮮、無結塊、無霉質的,同時要清理操作場地周圍霉爛物,當天制棒剩下的培養料一定要清理干凈。
培養料和接種工具滅菌要徹底,對接種箱認真消毒。嚴格無菌操作,降低接種過程的雜菌污染率。嚴防劃破菌種和栽培的塑料袋,防止鏈孢霉孢子從破口處侵入。
菌種要求無雜,適齡、健壯。
降低培養室內空氣濕度和溫度,控制鏈孢霉的生長。
及時檢查菌種瓶、菌種袋,如發現鏈孢霉,在分生孢子團上(紅色的鏈孢霉菌塊)涂上柴油(可防止鏈孢霉擴散),挑出來燒毀,杜絕鏈孢霉孢子再次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