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教育”是在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變革的基礎上形成。“互聯網+教育”是在尊重教育本質特性的基礎上,用互聯網思維及行為模式重塑教育教學模式、內容、工具、方法的過程。“互聯網+教育”并不是簡單的在線教育,而是要將互聯網貫穿到教育的各個環節。因此本文主要在探究“互聯網+教育”的構成要素出發,分析“互聯網+教育”的優勢,最深入探究如何正確認識和利用“互聯網+教育”。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發展優勢;正確利用
“互聯網+教育”,從本質上看,是對傳統教育的底層重構,從應用形態上來看,有“互聯網+教育管理”,有“互聯網+課程”,有“互聯網+教學”等,絕非在線教育所能完全包容的。“互聯網+教育”,首先要建設滿足教育應用需要的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出臺后,各地自上而下開展了聲勢浩大的“三通兩平臺”建設,這些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成,為國家的“互聯網+教育”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一、互聯網+教育”的構成要素
(一)互聯網+教育管理。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發利用教育管理信息資源,促進信息交流與共享,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推動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歷史進程。“互聯網+教育管理”在現階段可等同于教育管理信息化。但在未來一 段時間里,“互聯網+教育管理”應該是更高形態、更高水平的教育管理信息化。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從底層技術平臺依托(硬件層面)到人事制度(軟的層面)都必須用互聯網時代的行為模式來重塑。這才是“互聯網+教育管理”的變革方向。
(二)互聯網+教師。互聯網+教師,是互聯網環境下教 師如何適應和如何應對新形態新挑戰的問題。這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教師的 專業發展必須植入“互聯網基因”。二是教師的教學組織形態要適應“互聯 網化”。三是“教學眾 籌”等新型教育行為模式會出現。
(三)互聯網+課程。互聯網資源很豐富,因此學校課程內容將大大拓展,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各領域前沿知識都將快速刷新目前正在開展的校本課程,并改變統一課程內容陳舊的現狀;互聯網技術的滲透、課程的外在封裝形式會更先進、更立體,富媒體化、可視化、智能化、交互性成為互聯網課程的特質,學習內容將 更直觀清晰、更人性化。
(四)互聯網+學習。“互聯網+學習”的幾個主要特征:一是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 為學習支架支撐學習;二是學習資源讓學習活動充分延展;三是即時反饋工具 讓學習效果得到監控;四是大數據積淀讓學習過程進一步優化。
二、“互聯網+教育”的優勢分析
(一)突破教學時空的限制。一方面,互聯網技術體系可以較好的實現校外教學的完整過程;其次,任何人,只要具備上網條件即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意接入互聯網,并可以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總之,教與學的過程也不一定必須是同時進行的。所以,互聯網教育最大限度地突破了教育的時空限制,最有利于工學矛盾的解決。
(二)以學習者為中心與自主學習。校內教育的課堂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中心。而互聯網教育,一方面,學生夠做到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安排學習計劃,自主決定學習時間、地點和選擇學習內容。在網絡教育模式中,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個性化和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同時,教育資源也得到了充分利用和共享。
(三)多媒體學習資源共享。“互聯網+”讓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互聯網+”打破了權威對知識的壟斷,讓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人人能夠創造知識;人人能夠共享知識;人人也都能夠獲取和使用知識。在開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識庫正在加速形成,優質教育資源正得到極大程度的充實和豐富,這些資源通過互聯網連接在一起,使得人們隨時、隨事、隨地都可以獲取他們想要的學習資源。
三、如何正確認識和利用“互聯網+教育”
(一)傳統高職教育如何在“互聯網+時代”突破束縛。(1)“互聯網+ 教育”開創學生新興趣點。互聯網+ 教育是通過互聯網,讓互聯網成為信息中介。高職院校應與企業建立合作機制,讓企業通過互聯網將一些工作通過學校外包給在校學生。同時在校生學生通過互聯網平臺能夠接受任務,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將知識融會貫通。這種教育模式學生接受程度較高,因為學生完成的不僅僅是一項作業。學生對于企業的任務非常感興趣,原因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方面企業發布的任務具有實戰性,不再是老師硬邦邦的作業,相對于學生而言更加生動,更加有趣,同時能夠提高自身的技能;另一方面學生迫于將來的就業壓力,往往比較傾向于接受一些企業的任務,讓自己領先一步。(2)“互聯網+ 教育”架起連接橋梁。互聯網+ 教育是學生和企業,學校和企業間一座信息化橋梁。學校可以通過互聯網了解企業的需求,通過企業需求的分析,對于課程進行整改,培養學生實戰能力,讓傳統職業教育通過互聯網平臺獲得重生,讓學生和企業間保持互動,讓學校的教育質量得到提高。同時學校也可以通過互聯網與社會各界的企業合作,發展新型教育模式,讓教育順應社會需求,讓高職學生教育能夠滿足企業的需求,這樣一方面排除了企業對于應聘應屆畢業生的疑慮,一方面畢業生有了新的舞臺磨練和展現自己才能的機會,同時學校也提高了大學生教育的質量。(3)“互聯網+ 教育”成傳統教育突破口。互聯網+ 教育是高職院校學生教育新的研究課題,這種模式將會具有無窮的生命力。互聯網教育無論是現在紅火的
O2O教育還是純互聯網教育都存在致命的缺點,缺乏互動性,缺乏資源集結能力。高職院校對于學生的集結能力和線下的互動能力是互聯網教育無法與之抗衡的。說到底,互聯網只是一個信息傳輸平臺,無法做到教育的互動參與,因而高職教育可以利用互聯網為工具,集合自身優勢,探索教育新模式,這將成為高職教育的一個新的突破口。
(二)正確利用“互聯網+教育”的教學模式。(1)互聯網+“作業”架橋梁。通過對互聯網教育模式的探討和研究,對高職學生教育模式的分析,可以總結出幾種高職院校教育的模式:互聯網+“作業”。這種模式可以整合企業資源,發布企業任務,讓學生通過企業作業完成對知識的理解和對自身技能的提升,又可以得到企業相應的報酬。這種模式實際上是一種企業教育模式,讓教育更加具有針對性。(2)互聯網+“學校”融資源。各高職院校需要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整合各地院校的教育資源,突破在校生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選擇自己需要的課程,將好的資源分享給更多學生,讓經典的課程流淌在每一個學校。而且這種互聯網教育只要學生通過資質考核同樣可以獲取學位證書、畢業證書。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高職院校能夠讓學生受到多元化的教育,讓享受來自著名院校的教育不再只是一種奢侈,未來的互聯網教育也將擁有自己的學位證書,同樣受到社會的認可,同時也將存在互聯網名牌教育。(3)互聯網+“老師”保質量。互聯網具有形象化、趣味化的特點,互聯網中的圖形、動畫、聲音、形象有趣而直觀,更能吸引人。利用互聯網的特點,讓老師的互聯網平臺授課質量大大提升。同時通過學習,學生可以獲得相應的學分和證書,保證互聯網教育的高效性。這種模式有點類同于互聯網+ 高校,不過其顯著特點是老師的功能性突出,通過互聯網學生和老師的互動交流,更加有效的配置資源。
結語:總而言之,在“互聯網+教育”的時代,一所學校、一個老師、一間教室的傳統教育模式在逐漸消退;一張網、一個移動終端,幾百萬學生,學校、老師任你選的新的教育模式不斷涌現,這就是“互聯網+教育”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 劉宏森.互聯網時代的教育:困境和作為[J].中國青年研究,2015,(7):30-34.
[2] 李碧武.“互聯網+教育”的冷思考[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5,(17):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