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偉林
摘 要:“中國夢”的實現,教育任重道遠,教師使命在肩,主要分析了新形勢下民辦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內涵及意義、存在問題及成因,并就如何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出自己的拙見。
關鍵詞:新形勢;民辦高校;師德建設
一、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含義及其必要性
(1)何謂師德師風?《禮記》云:“師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德之不修,學之不講。”師德師風,是指教師個體的職業道德素質以及由個體職業道德素質所形成的職業氛圍和風氣。高校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播者,又是道德建設的重要實踐者,更是全面推進教育的重要主力軍。其職業道德素質高低,直接影響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及校園風氣和社會聲譽好壞。由此可見,師德師風是一所學校的靈魂,對學生和學校整體的發展以及社會風氣的引領具有重要作用。 (2)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必要性。教育被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高等教育在科教興國戰略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為此,教育部在2014年8月出臺針對高校教師師德的“紅七條”,這意味著,遵守師德,對教師而言,不僅是應盡的義務,更是必須履行的法律責任。
二、我校師德師風現狀及問題分析
(1)趨功利,淡敬業。部分教師急功近利,在崗不愛崗,從業不敬業,“無心教學,一心向錢”,把追求個人價值最大化作為最高理想,過于強調個人利益的實現,過于講求實惠,信奉“生存主義”,缺乏應有的敬業精神,工作敷衍了事,忽略教學水平及人才培養質量,教育信念正在缺失。(2)只教書,不育人。個別教師把自己定位為業務教師,抱著“打工者”的態度給學生講課,只履行了“授業”之職,卻淡漠“傳道、解惑”之責,忽略工作對象是有思想、有自尊、有情感的人,只注重給學生傳授具體的專業技能,忽視學生思想品德的培育,人為地割裂了教師“教書育人”的整體功能。 (3)重學歷職稱,輕道德修養。個別教師只注重學歷職稱的提升,忽略了個人職業道德修養提高,不及時更新教育教學方法,不與時俱進,課堂枯燥單調,理論知識“滿堂灌”,出現“五年一教案”、“東拼西湊”等 “混日子”現象,為人不師表,導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缺乏深度和寬度。 (4)缺乏責任感,畏難情緒濃。個別教師不能正視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對待暫時遇到的困難,在行為的選擇上,有時會缺乏必要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底線。
三、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初探
(1)樹立典型,榜樣引領。召開教師節慶祝、表彰暨師德建設動員大會。以慶祝教師節為契機,表彰一批先進集體和個人,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引領作用。組織開展師德標兵先進事跡宣講活動,利用校園網、廣播、宣傳欄等媒介,營造以德治校、以德育人、以德修身的良好氛圍,鼓勵廣大師生員工向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學習,堅定理想信念,弘揚高尚師德。(2)建立制度,完善考核。用制度規范教師的行為,把師德表現納入教師日常行為規范,將師德內容滲透在各級各類培訓中,將德育教育滲透在教師日常教育教學行為中,使師德修養和師德建設有章可循。建立師德投訴舉報平臺,掌握師德信息動態,及時糾正不良傾向和問題,構建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多方參與的師德監督體系,建立健全師德考核機制,與教師年度考核掛鉤、充分發揮考評工作的積極導向作用。(3)陶冶情感,以情激德。要激發民辦高校教師強烈的自豪感和事業心,恪守職業道德規范,外化于行,內化于心,固化于制,從而形成高尚的人格,高校教師要升華職業理想。(4)加強修養,提升品味。教師一言一行都是學生的表率。所謂“名師出高徒”,沒有高水平、高素質、高品位的教師就難以出高水平的學生,。如果我們每位教師能做到為人師表,身先垂范,將豐富的人文精神展現給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潤物細無聲”從而建立學生科學的人文素養。教育工作是以靈魂來塑造靈魂的勞動,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全面接觸、相互作用的勞動,是一種“做人”與“育人”密切聯系、內在統一的勞動。因此,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必須不斷加強自身道德修養,提升自身文化品位。(5)改革創新,提升能力。引入競爭機制,繼續推進“掛牌授課”教學改革,促進教師教學能力和質量的提高。對 “掛牌授課”試點經驗進行總結,逐步推行至各二級學院。試點“教考分離”改革,引導教師自覺地按照課程標準組織教學,注重教學研究,改進教學方法,保證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劉連富.“三位一體”構建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J].統計與管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