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自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之后,就已經深入各個層面積極推動全面依法治國。但法治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從十八屆四中全會全面推行依法治國的背景入手,分析我國法治為個人社會以及人類發展所帶來的積極作用以及其自身的弊端。而只有將法治的剛性與靈活性完美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同時不斷減少自身弊端,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法治,這對更好更快的實現我們國家健康的發展,給老百姓帶來更美好更富裕更有尊嚴的生活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法治作用;法治弊端;相互協調
自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之后,我國各部門積極推動全面依法治國。但我們發現,法治在為實現美好生活做出貢獻的同時,其自身存在很多缺陷與不足。本文接下來會從兩方面進行分析——我國法治為個人社會以及人類發展所帶來的積極作用以及其自身的弊端,以更好的發揮法治積極作用。
一、法治的光芒
(一)促進人的創造力的開發。正如博登海默所說,人的生性是這樣構成的,即在他為維護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努力奮斗中,他的創造才能和精力并不會全部耗盡[1]。他會渴望參加某種有價值的事業,追求更高的生活目標,建設一個豐富而令人滿意的文明。在這個過程中,法律制度發揮著重要而不可缺少的作用。它可以通過為人們確立更高的生活目標,為人們走向美好生活作出間接貢獻:法律可以為基本的生活條件方面為個人創制并維序一個安全領域;法律通過創設有利于發展人的智力和精神力量的有序條件促進人格的發展與成熟;法律幫助人們從不斷關心的低層次的問題中擺脫出來,將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在較高層次的文明任務的履行上。總之,法律通過踐行上述的職能,促進潛存于社會體制中的極具創造力和生命力的力量流入到建設性的渠道中,促進人們創造力的開發。
促進和平。當個人或群體發生傷害或消滅對方的沖突爭斗中,使得整個社會秩序陷入混亂之中時,人們會將其全部精力用于自我保護與謀劃驅逐侵略者破壞性活動之中。為了使社會斗爭不長久存在,頻繁發生,人類便成功的確立起各種使社會成員和平共處的措施與制度。法律制度當然屬于各種使社會和諧制度中的一種。
調整相互沖突的利益。社會中存在個人利益,集體利益等各種利益的沖突與矛盾。為了協調這些沖突與矛盾,在某種程度上必須頒布一些評價各種利益的重要性和提供調整這種種利益沖突標準的一般性規則。法律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調整及調和上述種種相互沖突的利益,無論是個人的利益還是社會的利益之間的沖突,這樣才能使人們的精力不被消耗或浪費在各種利益沖突中,才能確保人們的創造力被用于實現最有價值的文明目標。[2]例如,憲法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人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與繼承權。同時,憲法還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征收或征用并給與補償。這是一個很好的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沖突的例子。很好的印證了法律可以調整相互沖突的利益。
二、法治的陰影
有光的地方,就有陰影。不可避免,法治自身也有弊端。由于法律調整社會關系是以社會關系相對成熟為前提的,因而它很難有預測性,預先對尚未出現尚未成熟的社會關系進行規范.這樣,在根多時候就會形成一種“法律虛位”的真空狀態。因此,不難理解,當出現社會危機時,法律變化跟不上社會變化而產生法律滯后的問題的原因。 與法律滯后相關的一個問題,便是法律具有僵化性。法律是一般性、普遍性和抽象性的規則,但人際關系具有無限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這將給法律在解決個案問題的過程中帶來許多問題與困難。面對個案,法律猶如一張普羅克拉斯提斯的床,它忽略社會關系的豐富多彩和具體人性的殊異,把所有的一切都整齊劃一。
總之,有光的地方,就有陰影;陰影的發生,正因為有光的存在。法治對于我們國家的管理有著巨大的力量,同時也有弊端。只有那些以某種具體的和妥切的方式將剛性與靈活性完美結合在一起的法律制度,才是真正偉大的法律制度。具備偉大的法律制度,便能更好更快的實現我們國家健康的發展,給老百姓帶來更美好更富裕更有尊嚴的生活。而我們法學專業的學生,也有幸可以利用所學,從一點一滴之處,為這偉大的制度貢獻自身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 [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392。
[2] 蔣青蘭. 博登海默對法律助推人的價值實現的論證[B].《倫理學研究》2015年(1):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