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的宗族制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影響也相當深遠,甚至直到今天在農村仍可看到宗族制的某些殘余。而在維系中國古代社會穩定的宗法制度影響下,同鄉互助思想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對古代社會,乃至今天的社會行為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宗法制度;同鄉;互助
一、古代宗族制度中的互助思想
維系古代中國社會運作的宗法制度是自周代以來至中國近代對中國社會影響最為深遠的制度。宗族是以父系血緣關系為紐帶的人類生活共同體,在數千年的中國歷史中曾發揮過非常獨特的作用。它不僅在古代政治生活、社會生活中起到了穩固各種關系的重大作用,而且也促使了人們思想上根深蒂固的血緣認同思想。上起封建王朝,下至區域、省份、屬縣、同鄉,都能體現出對血緣歸屬的認同感。例如在政治活動中,周天子與同姓諸侯的關系就要親于或優于異性諸侯的關系,君主與貴族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這就是所謂的“親不在外,羈不在內”。另一方面,同姓同族也憑借這種血緣關系互助。貴族階層主要反映在同氏集團中。在庶人階層中的村落中,從《孟子》的記述中可以看到庶人家庭在各自耕種分配給自己的土地的同時,還要共同耕作一塊“公田”。《國語 齊語》說:“伍之人祭祀同福,禍災共之。人與人相疇,家與家相疇,世同居,少同游。”在家族這一層次,按鄉里不成文的規定,同宗同族之間有相互扶持的義務。出于維系同一家族的穩定,許多家族都有數量不等的族產、族田。族產和族田的主要功能是用于祭祀、恤老、教育和扶貧等項開支。據廣東梅縣縣志對上個世紀的當地社情民俗的描述:宗族的資金不僅用于教育,凡是年逾60的老者,每年均可得到補助的大米,每當祭祀祖先時,還可得到一定數量肉。對族內那些無力負擔婚喪費用者,亦給予若干經費補助。有些宗族還設有“義莊”、“義倉”,“稟其谷若干,以周族之貧者、老廢疾者、幼不能生者,鰥不能取妻者、學無養者、喪不能葬者。而又兇饉鋟札與斯,延師養弟子于斯,節,勸孝、賓興于斯”。設立義莊,救助族人,有利于維持社會安定、維護統治秩序,因此明清統治者對設立義莊的行為大加提倡。
這種宗族制度下的同鄉互助思想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衿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二、宗族制度影響下的互助經濟
這種宗法制度影響下的同鄉互助在我國長時間的以小農經濟為主的封建社會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對穩定社會地區的穩定,團結鄉族間人們的關系起到了重要作用。最能體現同鄉互助的組織是會館。隨著城市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商品流通的擴大,工商業更加繁盛,這些工商業者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成協調工商業務,或互相聯絡感情,以應付同行競爭,排除異已,需要經常集會、議事、宴飲,于是就有了工商會館之設。這類會館,一般都是按不同行業,分別設立,所以也叫”行館”。行館分兩種:一種是完全是同行業組成的。另一種也是冠以地名的會館,但實際卻是行館。因為舊時有不少行業的商人和從業人員往往是某一地區的人互相援引而來的,形成行業的地區壟斷,因而這些行業的會館就以這些人的家鄉為館名。會館是由流寓各地的同鄉人所建立的專供同鄉人集會、寄寓的場所。它的功能其中就有:(1)酬答神祗,促進鄉誼。會館于歲時節令聚集同鄉,共同祭祀本鄉本土所尊奉的神祗,以聯絡鄉情。(2)為同鄉辦理善舉。流寓在異鄉,難免會發生疾病,會館為落難的同鄉舉辦公益事業:向貧病交迫的同鄉提供錢財和藥物救濟;為老死異域、無力歸葬故土的同鄉提供義園、義地,并規定每年暮春,集同人遍祭一周,孟秋祭之以皮及食,使無鬼餒;有些會館還設義塾以教育同鄉的后代。這些善舉,使商人彼此通情愫,莫不知同鄉之間休戚與共、痛癢相關。但是為了維護封建社會的地區經濟,大部分的地區宗族組織同鄉同村的同一宗族人把某一項或幾項的手工技藝掌握在本族人手重,不允許外泄,也不允許別的宗族來搶他們的生意。民間謂之“傳家寶”,為了保護其獨一性,宗族成員不惜犧牲一切代價,為此常有斗毆事件的發生。這種同鄉同族人的技藝傳承方式和觀念雖然為我們保留下來了不少的民族傳統和技藝,但是對經濟的長遠發展卻起到了滯礙的后果。
在宗族組織和傳統的行會內部,森嚴的等級制度同封建宗族關系相互滲透,使其成員被強迫束縛于血緣、鄉緣和行緣的利益之中,難以跨越雷池棄舊圖新,也無民主制度可言。這就象今天的行業壟斷一樣。僅憑靠血緣、鄉緣關系很難使一個行業在比較復雜的社會中運轉并得到充分發展。各行業間的技藝不能得到競爭,沒有競爭和交流,也就很難取得突破和創新。在長時期的宗族制度意識影響下,人們只懂得同鄉間的互助,而排斥和對抗其他的宗族,這阻礙了各宗族自身的發展,同時也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使中國封建社會長期處于小農經濟環境中。
參考文獻:
[1]陳翰笙著:《解放前的地主和農民》,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