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高校大規模擴招,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三本院校夾在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職高專之間,如何脫穎而出,如何為企業輸送合適的人才,如何幫助學生找到理想工作,成為三本院校會計教育必須解決的課題,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為學校帶來了希望。本文從會計專業應用型培養目標入手,深入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企業的需要提出改進建議。
關鍵詞:三本;應用型;實踐
一、三本院校會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三本院校會計專業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的是我國大、中、小型企業的出納、會計、審計等相關崗位的工作。為了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其盡快適應各類崗位的要求,要求學校在日常教學中必須強化實踐教學,學生除要系統掌握會計學基本理論知識外,更強調對知識的靈活應用,實現零距離上崗。會計職業能力是指在真實工作環境下按照幾項標準實現其職責的能力,包括會計職業知識、會計職業技能、會計職業價值觀等。三本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位于具有初級會計專業技術職稱的應用型人才。初級會計人員應具備學習能力和一般的實際操作能力,即以從事會計核算工作為主并進行適當財務管理和財務分析的應用型會計人才,該類人才必須具備會計基礎知識,熟悉財務軟件,能進行一定的財務分析、財務預測和財務決策。
二、三本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現狀
(一)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脫節。目前,三本院校的會計教學目標存在兩種模式:一種是套用普通高校的會計教學目標,培養研究型、復合型人才,重理論輕實踐,追求理論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另一種是套用高職高專的會計教學目標,培養技能型、操作型人才,重實踐輕理論,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這就導致許多三本院校的學生理論知識低于普通院校,實際操作能力低于高職高專,基本處于低不成高不就的狀態。
(二)課程設置重理論輕實踐。從目前會計專業開設的課程來看,普遍存在著注重理論知識,輕實踐應用的嚴重問題,課程設置不盡合理,實踐課程比重偏低,包括兩方面,專業技能和基礎技能。專業技能方面,大學生應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合理的知識結構;基礎技能方面,大學生應具備較強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師資隊伍缺少實踐經驗。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問題:(1)專職實踐教師缺乏。從專業技能看,大部分會計專業教師并不精通計算機操作,而計算機專業教師又不懂會計理論,造成目前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大多由理論課教師或實驗員兼任,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質量難以保證。從教師結構看,低學歷教師偏多,高學歷教師嚴重不足,高職稱比例偏低,初級職稱比例偏高。(2)“雙師型”教師比例較低。教師大多數是從校門入校門,缺少會計崗位工作經歷,難以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需要。
三、應用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幾點思考
(一)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滿足社會需要。三本會計畢業生應具備初級會計專業技術職稱應具備的職業能力。在培養會計人才時,應以該種會計教育目標為出發點,從而使培養的會計專業學生更具備職業競爭能力。前期注重對理論基礎的學習和掌握,后期加強實踐教學環節,與市場需求相一致,在職業教育和就業教育中發揮優勢。與傳統本科教育相比,其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和整體性有所降低,對實踐操作能力的要求有所增強;與高職高專相比,其對基礎理論知識的要求有所增強,對實踐操作能力掌握的基礎上還要有一定的創新。
(二)構建實踐課程體系,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一是專業實踐與綜合實訓相結合。學校應增加校內外實習實訓課時,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給予學生充足的實習實訓機會,讓學生積累實踐經驗。二是強化綜合素質。應用型本科院校要重視會計學專業學生全面發展,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三)注重師資隊伍建設。教師水平決定教育水平,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鼓勵教師發展成“雙師型”教師。三本院?!半p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加大教學改革資金的投入力度,鼓勵教師進行深造;鼓勵教師參加職業資格考試,取得中級會計師職稱證書或注冊會計師證書;幫助中青年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把工作中的案例和業務帶進課堂,提高教學質量。
(四)借助技能大賽,創造實踐機會。 參加技能大賽的指導教師必須先于學生掌握理論和實操能力,進一步將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相融合,提升了教師的能力;職業學校在大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向企業和社會反映了學校的辦學實力;大賽讓學生有了展示技能的機會,也為企業選拔人才帶來了方便,從而實現多方受益的共贏局面。
參考文獻:
[1]李明娟,《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策略研究》,教育探索,2015年03月。
[2]鞠成曉,《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研究》,當代會計,2015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