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了解“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生態有助于對“互聯網+”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有一個新的認識,掌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更好地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目前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取得實效,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創新為今后的教學產生指導意義。
關鍵詞: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一、“互聯網+”背景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一)充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信息量的大小可以影響一門課程的枯燥與否,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信息量有限,無法引起被教育者的注意,難以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導致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興趣。在“互聯網+”背景下,教育者可以通過網絡媒體挖掘學生感興趣的信息點,以此為基礎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和趣味性。
(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多元化。“互聯網+”背景下,可以讓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更廣泛,不同地方的受教育者,既可共享教育資源,也可與教育者相互溝通,探討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問題,通過互動交流,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得到有效提高,思想問題也可以更有針對性的解決,通過互聯網的媒介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實現教育的全民化。
(三)對互聯網的依賴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現在學生用的最多的一個工具就是手機,這種上網方式更加隱蔽,手機族已經成為困擾高職院校教學教育質量的一個巨大問題,許多高職學生將精力放在qq、微信、網絡小說,不分白天黑夜,也不分課上課下,這種成癮成規模式的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學生的思想。
(四)對思政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不再被視作思政教育的權威主體,高職生們獲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作為新背景下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更加主動的介入互聯網模式中,思政教育者要更加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和單一的知識結構。
二、“互聯網+”背景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對策
(一)加強網絡法治教育。在“互聯網+”背景下,如何監管互聯網和找到正確的網絡使用方式都需要正確利用法律的武器,所有歪曲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都絕不允許出現在網絡上,有必要通過各種手段制裁那些非法的網絡行為。隨著微網絡的興起,很多大學生通過這種新媒體接收一些不良文化的信息傳播,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履行其職責對這些不法行為進行監管,在保持微網絡傳播內容的多元化的前提下,確保有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占據主流。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專門監督部門可以通過防火墻技術等對一些非法不良信息進行屏蔽,讓大學生接觸的內容積極上進。
(二)轉變教育理念,提高綜合素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相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話語上的權威者,而“互聯網+”的發展也讓學生要求對話的平等,這是一種矛盾,不加以解決,會讓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實效性。這就要求思政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比以往更加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關注學生的需求,讓學生獨立的人格和自身價值得到展現,在課堂上實現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換。要堅持以學生為本,一起思想政治教育都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和自我需求出發,加強引導。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首先要加強問題引導意識。在新媒體環境中,學生可以通過電腦和手機快速接觸到繁雜的的價值觀念和社會思潮,但是學生缺乏對這些現象的深層次分析能力,如果老師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展現“正能量”,正確的引導,關注學生的興趣點,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內容與方式,就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魅力,加強教育的實效性。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要貼近個體與生活,大量社會的物質性壓力讓學生的精神生活受到了擠壓,只有那些更加接地氣的生動案例才能讓學生引起注意,讓學生的精神才能得到升華,所以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挖掘道德教育的素材,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明白“潤物細無聲”的道理,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從學生的點點滴滴,不斷累積,達到滲透效果。
(三)拓寬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在校園網站的建設上,要加強主旋律的思想政治教育,讓校園網在為學生提供服務的同時,讓主流思想潤物細無聲的對學生行為產生影響,要及時對社會的新問題、新情況用科學的理論進行網絡引導,在網絡資源的使用過程中,不能簡單的用觀點去堆砌,而應該將有教育意義的電影、紀錄片等視頻資料播放,引起學生共鳴,特別是微博的使用一定要加強引導,讓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微博平臺成為學生關注點,微博發布要貼近生活、貼近學生,以“接地氣”的方式拉近師生間的距離。
參考文獻:
[1] 王虹、劉智:《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