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供給側改革”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焦點,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應該明確的是,“供給側改革”絕不是就“供給談供給”,而是在分析需求的基礎上的供給側結構性優化。
人力資源是重要的創新供給要素,大學生更是人力資源的中堅力量,是最具創新的主體,是國家最寶貴的資源和財富。隨著現階段我國經濟轉型的深化,國家在引導淘汰落后產能,不同產業領域對人才的需求也在發生變革,就業問題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和困難,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是國家整個就業問題解決的重頭戲,一方面,高校畢業生人數持續增加,2015年達到了749萬人,2016年達到765萬人,“就業難”的問題日益突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另一方面,人才供需不匹配的問題也日益突出,“不夠用”、“不適用”的現象也困擾著用人單位,人才供需的結構性矛盾亟待解決。
復雜適應系統(CAS)理論是美國科學家霍蘭教授于1994年提出的。CAS理論認為,系統由多層次的多個主體組成,而復雜系統中的主體具有主動性、適應性、并發性,在適當的條件下,主體會以一定的“活性”參與到環境中去,與其它主體進行互動,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多維互動,是系統演變和進化升級的主要動力。遵循以上思路我們不難發現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輔導體系是一個CAS,其系統的參與主體不僅僅是大學生和高校,還涉及到政府、用人單位、家庭等主體,筆者分析不同系統個體之間的多維互動和適應性問題,力求從系統全面的角度來促進資源聚合,刺激系統的有效升級,增加生涯輔導的精準供給。
現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思想觀念呈現“個性化、多元化、復雜化”的特點,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習方式、生活方式、擇業傾向也發生了變化,在對大學生的生涯輔導過程中原有的粗放型、經驗型的方式越來越難以適應大學生發展的需求。新常態下我們要改進大學生生涯輔導的理念和方法,運用CAS理論,系統全面的開展生涯輔導,堅持“以學生為本”,在分析學生需求和企業需求的基礎上,努力創造“做精、做細、做實”的精準供給,從供給側對大學生的生涯輔導進行系列變革,幫助青年學生科學進行職業決策,精準進行職業定位,以緩解大學生的人職匹配矛盾,促進大學生就業質量的提升。
西方的研究理論更多側重個人如何做出職業選擇,以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而且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完善,人們的生存壓力相對較小,因此在擇業的過程中更多考慮實現個人的生活價值觀。相比我國的國情比較復雜,市場經濟發展不成熟,區域經濟和文化發展不平衡,不同地區、不同組織的職業回報差異較大,在我國開展生涯輔導不能照搬西方的理論和模型,要結合我國的國情,充分考慮經濟、政治、文化的要素,充分發揮政府、高校、用人單位、大學生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良性互動與適應,最終實現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最大化。
大學生是生涯輔導系統里最活躍的主體,高校畢業生要以開放的心態融入環境,從CAS視角出發,對于系統的每個個體而言,環境不僅包括客觀環境,其他個體也是其外在環境,大學生是系統中的微觀主體,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與適應性,積極配合政府、高校、用人單位在解決就業問題中的各種舉措。畢業生在擇業的過程中可能遇到各種決策困難,有的受傳統“體制內”思想影響比較嚴重;有的對工資報酬、工作地點等不滿意;有的學生在面對諸多選擇時猶豫不決,錯失良機。最新的關于生涯輔導和職業決策的理論都談到了“彈性”的問題,我們說有抱負的理想職業是想找到一個完美的職業,但往往理想和現實之間總是有差距的,最終在妥協中謀求一份職業也是靈活的職業抱負,因為每個個體先學會適應才談得上去改變環境,才能越來越接近自己的職業夢想。
基于CAS理論,大學生生涯輔導是一個復雜的適應系統,一些政策和措施常常因為系統行為慣性和控制作用遲滯而造成效果遲滯,要提升生涯輔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系統的控制機制和協調機制一樣重要,分別從“硬”和“軟”兩方面來解決系統運行困難。同時大學生生涯輔導系統不是封閉、孤立的,是一個開放的系統,生涯輔導的精準供給需要主體認知與環境中各種因素的良性互動與適應,大學生作為最活躍的主體與政府、高校、用人單位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新常態下,系統各主體要靈活運用“彈性”理論,形成各方聯動的良性機制,精準供給大學生生涯輔導,為大學生就業創業問題的解決墊石鋪路。
參考文獻:
[1] 魏波.民主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內核[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