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介紹了焊接中的局部變形、構件側彎、構件扭曲、構件下撓等產生的原因,有針對性的提出了若干預防措施。
關鍵詞:焊接;鋼結構;措施
在鋼結構工程中,由于有些構件的外形尺寸較大,形狀多樣,焊縫多,焊接位置不對稱,或操作不當等因素,常出現各種焊接問題,影響鋼結構的拼裝質量和降低鋼結構的使用壽命。本文就鋼結構制作焊接中存在的問題及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和處理方法。
一、焊接中的局部變形和角變形
(一)產生的原因。(1)制作構件的剛性小或不均勻,焊后收縮,變形不一致。(2)制作構件本身焊縫布置不均、導致收縮不均勻,焊縫多的部位收縮大,變形也大。(3)加工人員操作不當,未進行對稱分層、分段和間斷施焊,焊接電流、速度和方向不一致,造成構件變形不符合要求。(4)焊接時“咬肉”過大,引起焊接應力集中和過量變形。(5)焊接放置不平,應力集中釋放時引起變形。
(二)預防措施。(1)設計時,盡量使構件各部分剛度和焊縫均勻布置,對稱設置焊縫,減少交叉和密集焊縫。(2)制定合理的焊接順序,以減小變形。(3)對尺寸大和焊縫多的構件,采用分段、分層和間斷施焊,并控制電流、速度和方向一致。(4)手工焊接較長焊縫時,應采用分段進行間斷焊接法,由工件的中間向兩頭退焊,焊接時人員應對稱分散布置,避免由于熱量集中引起變形。(5)形狀不對稱的大型構件,應將小部件組焊矯正完變形后,再進行總組裝配焊接,以減少整體變形。(6)構件焊接應經常翻動,使變形互相抵消。(7)對焊后易產生角變形的零部件,應在焊前進行預變形處理。(8)對外焊加同件,用增大構件剛性來限制焊接變形,加固件的位置應設在收縮應力的反面。
(三)處理方法。對已變形的構件,如變形不大,可人工用卡具矯正:如變形較大的,可用火焰矯正;對局部變形可用火烤變形部位矯正;角變形采用邊烤邊用千斤頂施壓的方法予以矯正。
二、構件側彎
(一)產生原因。(1)構件組未搭設平臺,基準面出現側彎,焊接后產生彎曲。(2)構件組裝間隙不均,焊接后收縮向間隙大的一側彎曲。(3)組裝與焊接工藝順序不當,強行組裝,焊接后還存在較大殘余應力,焊后放置不平,支點太少或支點位置不正確而產生彎曲。(4)運輸、堆放、起吊點不當,導致構件一側彎曲變形。
(二)預防措施。(1)構件組裝應在找平的鋼平臺上進行,焊接前掛通線檢查。(2)構件節點間隙應保持均勻一致,按工藝設計的焊接順序進行焊接,避免不對稱焊接。(3)構件運輸、堆放和起吊點應保持受力一致,避免其側向出現大應力而造成側彎。
(三)處理方法。采用火焰法,在側彎的一側用三角加熱法矯正,或用千斤頂矯正。
三、構件扭曲(桁架類構件)
(一)產生原因。(1)節點角鋼拼接不嚴密,間隙不均或節點尺寸不符合要求,焊接后收縮不一致。(2)組裝工藝與焊接順序不當,未對稱分層、分段或間斷施焊,而是將一個節點或一個面一次焊完,從而引起扭曲變形。(3)構件拼裝在地面上進行,基準面高低不平,造成構件焊接后尺寸不準和扭曲不平。(4)對剛度差的構件,翻身時未進行加固,翻身后未檢查找平就進行焊接。(5)焊接時,未設胎具和夾具等將構件夾緊的工裝。
(二)預防措施。(1)下料前需對焊件節點放樣,按放樣尺寸下料。(2)拼裝節點的連接角鋼與母材之間用夾緊器或卡口卡緊,點焊同定,再進行拼裝。(3)構件在拼臺上拼裝,尺寸大者可設馬凳找平,作為主裝基準面,構件全長應拉通線或用水平儀找平。(4)焊接時,操作者要對稱分散分布,使收縮應力分散,以借自身的剛性抵消部分變形。(5)組對焊接位置要墊平,支點選擇正確,以避免焊接應力釋放時產生變形。(6)隔板加工時,應控制對角線誤差在1~2 mm范圍。(7)焊件吊運或翻身時,應防止猛烈沖擊,對側向剛度差的物件翻身前要加固,翻身后要找平。(8)拼裝節點焊接應有反變形措施。
(三)處理方法。一般扭曲變形,可采用千斤頂頂壓和火焰烘烤加熱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矯正。視扭曲變形情況,用火焰打開翹曲處的主焊縫,將腹板或翼板分別用火焰矯正后再焊。
四、構件下撓
(一)產生原因。(1)制作時未按設計和規范要求拱度起拱。(2)制作角度不準確或構件尺寸不符合設計要求。(3)放線時,未考慮起拱數值。(4)連接處未用卡具卡緊。(5)屋架立拼裝,中間支(頂)點下沉或變曲。
(二)預防措施。(1)構件放線拼裝時,要按設計規范規定的拱度值起拱。(2)嚴格按鋼結構構件制作允許偏差進行檢驗。(3)在小拼過程中,嚴格控制累計偏差。(4)屋架立拼裝時,支承點和支架應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支點處須夯實。
(三)處理方法。已下撓的構件采取割開中間節點焊縫,按要求起拱后,重新焊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