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趙大地,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歷代文化遺存十分豐富。河北作為京畿腹地,又是溝通南北交通的樞紐,因此大量珍貴文物散存于民間。長期以來,河北省民俗博物館的文物工作者不辭勞苦,廣泛征集了大量具有很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珍貴文物,藏品豐富且精品薈萃。其中清代青花瓷器收藏頗豐,現精選清代青花瓷器藏品作簡要介紹,供大家鑒賞。
清順治 青花麒麟鳳紋缸
高17厘米 口徑22厘米
平口、唇外凸、深腹、下部內斂、平底、釉色白中閃青,青花發色鮮艷,層次分明。器身主題紋飾為麒麟與鳳紋:麒麟跪臥,回頭張望,形象生動活潑,大有呼之欲出之態,鳳凰展翅飛翔,祥云圍繞,周圍配以欄桿、山石、芭蕉、進行點綴,繁而不亂,恰到好處。
傳說麒麟有角而不用,故被人視為仁獸并以之象征祥瑞。崇禎、順治之際,社會動蕩,百姓苦于戰亂天災,故此時瓷器上常以麒麟為裝飾,藉以祈求吉祥平安。而鳳紋又是瑞禽的化身,麒麟與鳳紋相結合,寓意吉祥,更增添了藝術魅力。
順治青花基本繼承了晚明的風格,采用國產浙江青料,由于在原料提純、焙燒工藝方面均有創新,所以青花色調特別豐富,并開始出現濃淡和陰陽面的層次變化,為康熙“青花五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清順治 青花“空城計”紋筒瓶
高47.5厘米 口徑14厘米 腹徑19厘米
此瓶侈口、短頸、溜肩、長腹直筒,胎體潔白,造型規整。口沿外飾下垂的蕉葉紋,肩部暗刻一周卷葉紋,近底部暗刻兩道弦紋,線條細而淺。腹部主題紋飾為《三國演義》中“武侯彈琴退仲達”一回中的精彩場面:諸葛亮頭戴綸巾,身披鶴氅端坐在城樓之上,洞開的城門下一小童低頭灑掃,司馬懿見狀率兵騎馬匆匆而去。人物神情動態、衣冠袍袖、戰將駿馬都描繪得活靈活現,在有限的空間中,僅寥寥數人,就準確生動地再現了這一著名歷史場景,充分體現了清初民窯青花非凡的藝術表現力。
青花色澤青翠艷麗,畫法上使用“分水”技法,較好地表現了圖案的陰陽、明暗,與明末清初一般生活用瓷那種藍中泛灰的色調形成鮮明的對比,是明末清初民窯青花中的典型作品。
筒瓶,因造型似筒得名,又因形狀似象腿,也稱“象腿瓶”,明萬歷時已出現雛形,天啟、崇禎時有所變化。由于“筒”與“統”兩字諧音,清王朝入關后賦予其“大清天下一統”的寓意,這種造型主要流行于順治、康熙兩朝。
清代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中最為鼎盛發達的時期,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產品質量日臻精進,工藝水平和品種數量都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紋飾圖案也更加圖案化、吉祥化。
順治一朝歷時18年(1644-1661年),由于新政權是在明末戰亂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社會動蕩,百廢待興,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來。官窯生產時停時產,而民窯則開始全面恢復大規模生產。民窯青花器追求自然隨意、豪放、樸實的藝術風格,有些甚至可以和官窯青花相媲美,這件筒瓶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紋瓶
高46厘米 口徑14厘米 腹徑23厘米
撇口、長頸、溜肩,腹內收后外撇,整件器物制作規整,造型挺拔。器頸部繪渦紋及珠點紋、弦紋,腹部主題紋飾為兩位行者于山間小道之間,似在賞景交流,周圍樹林、流水、山石環繞,布局疏朗,意境清幽。青花色澤濃翠,呈寶石蘭色,濃淡相間,艷而不俗,通過豐富的色階表現山石、樹皮的紋理,頗有水墨畫“墨分五色”的韻味。
清代康熙朝歷時61年(1662-1722年),國運興則瓷業興,制瓷業得到迅速發展,特別是青花瓷的生產取得了突出成就,成為繼明代永宣青花之后,我國青花瓷器生產的又一個黃金時代,其器型之繁、數量之多,為前所未有。除官窯青花外,民窯青花不僅所占比例很大,其中也不乏大量的精美之作。此件器物是康熙民窯青花的代表作品。
清人陳瀏曾贊譽說:“世界之瓷,以吾華為最,吾華之瓷,以康熙為最。”康熙青花不僅造型規整,線條挺拔有力,最令人稱道的是其獨特的“分水技法”的使用和豐富多彩的紋飾。“分水”是青花瓷器借鑒中國水墨山水畫“皴法”用筆創造出的一種渲染技巧,明末已經出現,清康熙達到頂峰,其方法是在勾好的輪廓線內,利用不同濃度的料水進行渲染,層次分明,具有較強的立體感和水墨畫的效果,故康熙青花又有“五彩青花”之美譽。
清康熙 青花“前赤壁賦”筆筒
高5.5厘米 口徑18厘米 腹徑18厘米
此筆筒圓筒形,口底相若,玉璧形底,里施白釉。腹部以北宋蘇軾作整篇《前赤壁賦》全文為紋飾,以楷書豎行寫成,字體工整,排列整齊。器身落款“云林樵隱,錄于青云居玩”,并方圓章各一枚。器底寫有“文章山斗”四字楷書款。
青云居為康熙中期景德鎮堂名款,其瓷制作精良。文章山斗意指文章為人所宗仰。出自語本《新唐書·韓愈傳》:“自愈之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以其當做款識書寫在筆筒之上,充滿文人情趣。中國特有的漢字書法藝術在瓷制筆筒上得到充分運用,并集書法、印章、詩詞、制瓷工藝于一體,是多種古典藝術相結合的作品。
瓷制筆筒興起于明嘉靖、萬歷間,大規模生產是在明末天啟崇禎時期。清代康熙年間,政通人和,文化昌盛,促使瓷制筆筒的生產達到了鼎盛時期,造型多樣,裝飾手法各異。
以文字作為裝飾,在唐、宋時期已出現,明代十分流行,但一般僅限于“福”、“祿”、“壽”等少數表示吉祥富貴的文字。明末清初出現的字數較多的詩句,也僅僅作為圖案紋飾的陪襯,將整篇詩文辭賦寫滿器身則是康熙的首創。
清康熙 青花山水紋罐
高34厘米 口徑13厘米 腹徑27厘米
唇口,束頸、豐肩、長圓腹、圈足。造型規整、沉穩而挺拔。頸部為三組竹葉紋,器身主題紋飾為山水圖案,遠山、近水、樓臺、樹木,其技法猶如在宣紙上畫出的水墨畫一般,別有情趣。圖案構思布局,以及用筆的勾、勒、點、染也是中國用筆繪畫固有的筆墨和章法,氣韻生動,情景交融,充分表現出一種繪畫的趣致。青花發色藍中略灰,十分含蓄,意境靜謐雅致,繪畫水平和藝術品味極高,乃陳設瓷器中的佳品。
清康熙 青花開光花卉紋蓋罐
高80厘米 口徑27厘米 腹徑48厘米
直口、短頸、豐肩、足部外撇,造型規矩挺拔。頸部繪一周纏枝花卉,器身及器蓋在萬字錦地圖案上開光,共分三層,錯落排列,內繪花籃、博古圖及折枝花卉,這是康熙外銷瓷上最常見的紋飾,在開光的上部交接處又有小開光,內繪八吉祥圖案。八吉祥又稱八寶,是佛教中的八種吉祥物,分別是:輪、螺、傘、蓋、花、罐、魚、腸,并賦有不同的吉祥寓意。最為獨特的是蓋鈕,為一只反瓷(反瓷指完全不涂釉的雕瓷作品)仰頭小獅子蹲伏在上面,其形態栩栩如生,與瓶體十分和諧而又富于變化。罐體碩大,燒造難度極大,具有康熙外銷瓷的明顯特征,代表了康熙民窯青花瓷的最高水平。
從明代后期起,青花瓷逐漸成為外銷瓷器中的主要品種,康熙時達到了高峰。康熙青花外銷瓷的裝飾紋樣除了中國傳統的山水、人物、花鳥外,還有一些是按照客戶要求定制的。通常制作工藝非常精細,造型規整,色澤艷麗,畫工精美。
清雍正 青花“海馬負書”紋盤
口徑20厘米 高2.4厘米
平口、折沿、弧壁、圈足,足內書“大清雍正年制”雙圈楷書款。盤形規整,胎薄體輕,盤沿繪朵云紋,盤心繪海馬負書圖,外壁繪海水江崖紋。海馬負書的神話傳說,象征君王有德,神馬受感召負寶書而來,寄寓了古代天人感應的思想。該盤青花色澤淺淡,圖案紋飾輕描淡繪,線條纖細清晰,給人以清新雅澤之感。
雍正時期(1723-1735年)社會安定,制瓷工藝突飛猛進。從景德鎮生產的各類瓷器看,無論造型和紋飾,都可以用一個“秀”字來概括,與康熙青花挺拔、遒勁的風格迥然不同,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的風格,尤以其精細著稱。
清雍正 青花云蝠紋瓷硯
直徑24厘米 高4厘米
硯面為圓形,中心微下凹,未上釉,周圍有一圈凹槽,便于儲水,硯邊裝飾云蝠紋,圖案紋飾輕描淡畫。線條纖細,清新淡雅,寓意吉祥。方寸之間,反映了文人的追求,體現了時代特色。
清乾隆 青花花卉紋瓜棱瓶
高65厘米 口徑22厘米 腹徑40厘米
唇口外撇,長頸溜肩,肩以下漸收,圈足高而外撇,足內為“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該器整體為四棱形,胎體厚重,造型規整對稱而又富于變化。自上而下繪有十層紋飾,口沿部為渦云紋,頸部為折枝花卉紋,肩部為一周纏枝蓮瓣紋及如意紋,腹部主題紋飾為纏枝蓮,近底部繪變形蓮瓣紋及回字紋,富麗繁密,細致精巧。青花顏色濃重并有暈散,這主要是作者用局部點染的方法,刻意追求永宣青花“蘇尼勃青”藝術效果的一種時代特征。
乾隆一朝(1736-1795年),是清代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景德鎮薈萃了一代名師巧匠,在總結和發揚康熙、雍正瓷器藝術的基礎上,把清代制瓷業推向創造性的階段,無論數量和質量都達到了歷史的頂峰。
(未完待續)(責編:韓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