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進一步提高初生仔豬的成活率,切實解決規模化養殖條件下初生仔豬的寄養問題。本文就規模化養殖條件初生仔豬的寄養問題進行討論,并針對不同寄養方式的操作方法、優缺點進行分析,提出了初生仔豬寄養過程中的技術要點,為促進初生仔豬成活率的提高,增加生豬養殖經濟效益提高有一定的技術參考。
關鍵詞:規模化養殖;初生仔豬;寄養方式;探討
中圖分類號:S828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6)06-0073-02
生豬養殖作為畜禽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養殖收入在農民總收入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近年來,伴隨著規模化養殖的推進,生豬養殖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在養殖過程中由于生豬的品種引進、繁殖新技術的應用、分段式飼養條件的改變,母豬的產仔數得到了全面的提高[1]。豬是一種多胎、雜食動物,據有關資料介紹,目前長白、約克豬的產仔數分別達到了12.5頭和12.51頭,最高的達到了12.8頭,在實際養豬生產中在遇到產仔數大于14頭的時節會隨時出現,而母豬的有效哺乳乳頭只有14個,產仔數多與有效哺乳乳頭數小之間的矛盾,導致母豬產出仔豬較多時,多產出的仔豬成為了養殖戶的“雞肋”,初生仔豬的哺乳問題成為了影響養豬效益進一步提升的瓶頸。為進一步提高初生仔豬的成活率,切實解決規模化養殖條件下初生仔豬的寄養問題。本文就規模化養殖條件初生仔豬的寄養問題進行討論、并針對不同寄養方式的操作方法、優缺點進行分析,提出了初生仔豬寄養過程中的技術要點,為促進初生仔豬成活率的提高,增加生豬養殖經濟效益提高有一定的技術參考。
1 現階段初生仔豬采用的寄養方法
現階段,初生仔豬的哺乳寄養方式主要有非生母豬寄養法、人工哺乳法兩種方式,在實際生產應用中其操作方法如下。
1.1 非生母豬寄養法
即通過出生日齡相近的母豬進行寄養的方法,在實際應用中又有直接寄養和交叉寄養。但不論是直接寄養還是交叉寄養,在操作過程中需注意以下幾點。
1.1.1 仔豬的出生日齡必須相近
在出生日齡的掌握上,一般控制在相差3 d以內,且親生母豬和代養母豬的生產日期越接近越好。兩窩仔豬出生日齡之間相差時間過大,仔豬強弱分布不均,且仔豬哺乳奶頭已固定,造成爭奪奶頭現象嚴重,引起寄養不成功。
1.1.2 必須保證初乳的攝入
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抗體和無機鹽類,具有促進胎糞排除和增強免疫力的作用。在仔豬寄養前應保證被寄養仔豬初乳的攝入,以利于增強仔豬的抵抗力。
1.1.3 遵循寄強不寄弱的原則
在寄養前對哺乳母豬的撫育能力和性情進行評估,對于性情暴躁、不溫順的哺乳母豬原則上不建議選擇哺乳;不能寄養患病仔豬,以免傳播疾病[2]。對初生重大、體質強的仔豬進行寄養,對于初生重小、弱的仔豬由親生母豬哺乳。
1.1.4 注重母仔氣味的相同
通過在寄養的仔豬身上涂抹代養母豬的尿液,或在全群仔豬身上灑上氣味相同的液體(如來蘇兒等)以掩蓋仔豬的異味,減少母豬對寄養仔豬的排斥[3]。
1.1.5 加強寄養后奶頭的固定
在仔豬寄養后要加強對被寄養仔豬奶頭的固定,每哺乳一次人工輔助固定一次,通過經過2 d~ 3 d即可完成奶頭的固定,防止仔豬寄養后奶頭沒固定,造成無法哺乳,導致寄養失敗仔豬死亡。
1.2 人工哺乳法
人工哺乳法是指采用人工奶源如牛乳、羊乳等乳制品,用奶瓶進行人工哺喂的方法。其操作簡便,奶源豐富、不受母豬的限制,在生產實踐中受到了廣大養殖戶的歡迎,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還應注意以下問題。
1.2.1 保證初乳的攝入是前提
初乳是仔畜不可所缺的物質,對于以后的生長發育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進行人工哺乳寄養時在保證吃上初乳的情況下進行,防止出現仔豬的胎糞不下。
1.2.2 掌握適宜的溫度
在人工哺乳時乳品的溫度應掌握在36 ℃左右,防止溫度過低造成仔豬腹瀉、過高燙傷仔豬口腔黏膜引起拒食。
1.2.3 注重哺乳器具的消毒
對于哺乳仔豬的奶瓶、奶頭在使用前后應進行高溫蒸煮消毒,防止在奶瓶內殘留的乳汁異常發酵引起仔豬的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
2 不同初生仔豬寄養方法的優缺點分析
非生寄養法和人工哺乳寄養法在養豬實際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優缺點,權衡考慮,非親生寄養法和人工哺乳法在實際養豬生產中各有所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在哺乳母豬的選擇上
非親生寄養法對于哺乳母豬的選擇程度較高,尤其是在母豬的哺乳能力、性情溫順程度和出生間隔時間上,且在實際操作中,需要耗費大量的勞動力去輔助完成;而人工哺乳法相對而言操作簡單,耗費人力不大,簡便易行,但是體現實際寄養效果上往往不能與非親生寄養法相比。
2.2 對于仔豬消化技能的促進上
非親生寄養法通常優于人工哺乳法,這是因為外源性乳制品的乳蛋白、乳脂肪顆粒的大小程度與母豬乳汁的乳蛋白、乳脂肪顆粒存在著差異,造成仔豬攝入后,大顆粒的乳蛋白、乳脂肪不能被吸收,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影響仔豬的健康生長。
2.3 在耗費人力情況上
人工哺乳在寄養前期需要進行人工輔助仔豬進行乳膠奶頭吮吸,仔豬會吮吸后只需按時定量完成寄養仔豬的哺乳即可,寄養過程中耗費的人力物力較小,飼養操作輕松方便;而非親生寄養需要飼養人員盯住進行仔豬的人工輔助哺乳,防止哺乳母豬咬傷、擠傷壓壞仔豬,耗費的人力較大,需要飼養人員必須有高度的責任心。
3 初生仔豬寄養過程中關鍵的技術點
為切實提高哺乳仔豬的寄養成活率,在養豬生產實踐中應因地制宜的采用非親生寄養或人工哺乳的寄養方式,推廣應用仔豬早期斷奶技術,全面促進養豬效益的增加。重點掌握以下關鍵技術點。
3.1 注重哺乳母豬的選擇
寄養的成功與否,哺乳母豬的選擇是關鍵,因此的采用非親生寄養法時要注重哺乳母豬的選擇,在與被寄養仔豬出生日期差距不大的基礎上從母豬的泌乳性能、性情溫順程度、年齡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選擇是否適合非親生寄養。對于有惡癖、年齡大行動遲緩、有效哺乳奶頭數少的母豬堅決不予寄養,防止造成寄養仔豬的咬傷、踩傷和壓實,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3.2 加強寄養過程的飼養管理
對于哺乳母豬寄養仔豬后所哺乳的仔豬數量大,因此要加大哺乳母豬日糧的營養濃度,優化日糧配方,在飼喂過程中添加嫩的苜蓿草等青綠多汁的飼料,促進乳汁的分泌[4]。對于仔豬要勤觀察、早處理,發現在寄養過程中仔豬吃不到奶或是爭奪乳頭現象嚴重的要采取分批哺乳法,即將體格小、非親生的仔豬先哺乳,吃到中途后再將其他的仔豬放出共同哺乳,人為地控制寄養仔豬的哺乳量,均衡全群仔豬的哺乳,有效的控制仔豬整齊度。
3.3 應用早期斷奶技術
寄養的仔豬在哺乳7 d左右時進行誘食,逐步減少哺乳次數,實現早期斷奶,減輕對母豬的營養消耗,促進母豬產后生產技能的恢復。對于仔豬在斷乳后可采取離母不離仔的方式,將母豬趕下產床,仔豬在產床上飼養,一直到保育期,減輕飼養環境的改變對仔豬的影響,防止造成應激引起仔豬的腹瀉等疾病的發生。
3.4 探索采用“非親生寄養+人工哺乳”的寄養模式
即在哺乳母豬的產仔床上設置固定式多奶嘴組喂奶器,在完成哺乳母豬的寄養前期的適應后,在日后隨著仔豬的長大哺乳母豬的泌乳量不能保證所哺乳仔豬的需要時,可在產床的仔豬保溫箱外側采取懸掛固定式多奶嘴組喂奶器的方式進行仔豬的輔助哺乳,保證仔豬生長期間的營養需要。對于無合適的哺乳母豬的可采用人工定時哺乳技術,在產床的仔豬保溫箱外側懸掛固定式多奶嘴組喂奶器,在舔奶口加入適量的乳品,人工輔助仔豬進行哺乳,連續定時哺乳3 d使仔豬形成固定的條件反射,度過適應期后,可大大的減輕飼養人員的勞動強度。同時可根據仔豬的生產情況隨時在喂奶器中添加輔食,促進順利度過哺乳期,實現有效斷奶。
參考文獻:(4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