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規模化養豬場數量的增多,單純依靠經驗進行豬群的日常管理存在極大風險,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引入更為科學的豬群健康狀況評價機制,抗體監測正是一種可以提供除生產數據信息之外,可直觀反映豬群健康狀態的有效技術。但是受經濟條件和技術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由散養戶轉型而來的規模化養豬場在生產管理上還存在著諸多問題。本文在結合養豬場實際情況,全面總結分析影響規模化養豬場抗體監測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規范規模化養豬場抗體監測的措施,為全面提高養豬場的科學化管理水平、切實消除疫病防控盲區提供一定的技術指導。
關鍵詞:規范;規模化養豬場;抗體監測;措施
中圖分類號:S851.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0769(2016)06-0075-03
抗體監測是指根據抗原抗體特異結合原理,利用某些方法對樣品中的抗體類型和含量進行定性或定量測定的一種技術,其根本過程是利用抗原誘導刺激畜禽機體,在體內產生免疫應答,從而達到抵御外界病原微生物和其他外來物質的侵襲,保護畜禽的健康生長。近年來隨著規模化養豬場數量的增多,單純依靠經驗進行豬群的日常管理存在極大風險,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引入更為科學的豬群健康狀況評價機制,抗體監測正是一種可以提供除生產數據信息之外,可以直觀反映豬群健康狀態的有效技術[1]。但是受經濟條件和技術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由散養戶轉型而來的規模化養豬場在生產管理上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尤其是在養豬場的安全控制和疫病的綜合防控上缺乏相應的指導依據,存在著盲目性和隨意性,引起養豬場安全的隱患,造成養殖過程中不必要的損失。本文在結合養豬場實際情況,全面總結分析影響規模化養豬場抗體監測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規范規模化養豬場抗體監測的措施,為全面提高養豬場的科學化管理水平、切實消除疫病防控盲區提供一定的技術指導[2]。
1 影響規模化養豬場抗體監測規范化程度的因素
1.1 在養豬場內部因素上
受規模化養豬場負責人的文化素質、專業技術水平的限制,養殖場負責人對于抗體監測不了解、重視程度不夠,缺乏實際可操作性,導致養豬場負責人對于抗體監測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具體操作方面不明[3],影響著在養豬實踐過程中抗體監測結果的實際應用。
1.2 在實驗室設施建設上
突出表現在實驗室監測能力建設上,雖然大部分縣區都配備了監測儀器和監測試劑,但是實驗室實際操作人員缺乏,專業技術水平偏低,在實際實驗操作過程中駕馭工作全局能力缺乏,對于抗體監測的評判標準和技術要求掌握不準,影響著抗體監測的準確性。
1.3 在監測方法上
主要存在著監測方法不科學、監測個體選擇不具有代表性、確定的監測時間不合理等諸多問題,嚴重影響著抗體監測的質量和對生產管理的指導性,導致抗體監測對于生產實踐的指導促進作用降低,甚至產生誤導,制約著規模化養豬場的健康發展,嚴重影響著規模化養豬經濟的提升。
2 規范規模化養豬場抗體監測的措施
結合規模化養豬場抗體監測的影響因素,規范規模化養豬場抗體監測必須從流行病學調查、抗體監測方法選擇、監測對象選擇、血液的采集保存等方面規范養豬場的抗體監測,切實發揮抗體監測在養豬場疫病防控、安全運行、健康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2.1 依據養豬場周邊流行病學調查情況確定監測重點病種
加強國內外疫情形勢和本地區季節性、區域性、重點發生頻率較高的疫病的關注程度,進行流行病學調查,重點從本地區和周邊養豬場調運動物的頻率、常發疫病、臨近縣區多發疫病進行大范圍判斷開展監測的重點疫病。重點針對本場內種畜禽引進情況、往年發生過的疫病、蚊蠅蜱等飛行昆蟲的分布情況、疫苗接種情況,對照臨床表現癥狀將豬瘟、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豬偽狂犬病、豬圓環病毒病等免疫抑制性疫病作為重點監測病種,進行重點抗體監測 [4]。在種公豬和母豬群中,將豬細小病毒病、豬乙型腦炎等繁殖障礙性疾病和布魯氏桿菌病、口蹄疫等人畜共患病,依照發病規律作為針對性監測對象,進行有針對性監測。
2.2 依據豬群的不同結構確定監測對象
通常規模化養豬場的豬群分為種公豬、妊娠母豬、哺乳母豬、哺乳仔豬、保育豬、生長育肥豬六類豬群,豬群結構的不同對于監測疫病的對象也不同,繁殖豬群(種公豬、母豬)是養豬場的基礎,由于要經歷配種、懷孕、妊娠、分娩、哺乳等生理過程,加之飼養時間長,感染疫病的可能性較大,在養豬場中的重要性也顯得尤為重要。而仔豬、育肥豬是養豬場的生產工具,是養豬場經濟效益的重要來源,飼養周期短(通常需要6個月,最長超不過1年),其生長過程中環境條件改變較大、個體抵抗力較低,疫病影響因素也不容忽視。通盤考慮在繁殖豬群中應做好繁殖障礙性疫病、病毒感染性疫病的抗體監測,在生產豬群中應做好細菌性疫病、多發性疫病、階段性疫病的抗體監測[5]。對于國家規定的一類動物疫病要做好全群監測,不斷擴大抗體監測在豬群中的覆蓋面,切實提高抗體監測指導生產、規范管理、促進養殖科學化水平提高方面的作用,不斷增強規模化養殖場的綜合疫病防控能力[6]。
2.3 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對象作為監測個體
抗體監測在抽樣上要保證所抽樣的個體具有代表性,能全面反映豬群的抗體水平,防止誤導養豬場,造成疫病防控上的決策錯誤。在個體抽取上要按照1∶10的比例進行抽取。個體的選擇上按照上、中、下三級區分法分別選取抽樣監測對象,不能隨便抽取,造成所選取樣本無代表性,抗體監測無實際意義。需要注意的是種公豬飼養數量較少、且與養豬場的每一頭母豬均有不同程度的接觸,所以種公豬應全部抽樣進行抗體監測,做到全覆蓋。繁殖母豬群按照空懷、妊娠和哺乳的階段性分別抽取,尤其應加大妊娠母豬的抽樣數量,為掌握妊娠期的母豬體內抗體含量,提供合理的依據。生產豬群依照哺乳、斷奶保育、育肥階段的分布,按照1∶10的比例確定抽樣對象,要保證抗體抽樣監測樣本的代表性。
2.4 確定合理的監測時間
在抗體監測時間的確定上要依照豬群結構的不同和疫苗的注射時間的差異進行確定,重點以疫苗注射時間為準,在疫苗注射15 d后進行抗體監測,這是因為疫苗注射在動物體內7 d產生抗體,15 d趨于平衡。在應用程序化免疫的規模化養豬場,監測時間的確定上還要依據重點監測疫病種類,在注射疫苗后15 d進行[7],這是因為兩種以上疫苗注射的間隔時間必須是7 d,而15 d內如果存在著注射兩種以上疫苗的情況下,一次可以采集樣品進行兩種疫病的抗體監測,減少了抗體監測抽樣過程中對豬群的頻繁保定,減輕抽樣過程中的應激;或是在一個免疫程序結束后同時進行,但是對于在前期注射的疫苗抗體隨著注射時間的延長,疫苗抗體含量降低,往往得不到準確的評價,應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在繁殖豬群的抗體監測上,妊娠母豬選擇在妊娠后期臨產前3個月進行,對于繁殖障礙性疫病和免疫抑制性疫病要做到注射兩種疫苗抗體監測一次,對于口蹄疫、豬瘟等需要在全群普免的疫病,在普免完成后進行一次全面監測。
2.5 選擇適宜的監測方法
目前有關豬疫病的抗體監測方法有很多種,病毒性疫病最常用的是免疫熒光抗體監測實驗、RT-PCR方法和ELISA法。熒光抗體監測法主要用于監測病料組織切片中的病毒,具有監測時間較短(約2 h)、直觀的優點,是實驗室常用的監測方法之一,但該方法也有一些限制,如對實驗室硬件條件要求較高、需要熒光顯微鏡等[8]。RT-PCR方法和ELISA法具有快速、敏感的優點,在豬瘟的診斷上扁桃體是豬瘟病毒的最先定植器官,也是含毒量最多和帶毒時間最長的器官,采集扁桃體樣品進行病毒的RT-PCR方法監測,對于病毒感染的早期診斷及凈化具有重要意義[9]。ELISA法采用間接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原理,可用于大量樣品的監測、國內外均有商品化的試劑盒出售,其操作簡單、經濟方便,常用于免疫效果的監測。細菌性疫病通常需要在實驗室中進行細菌的分離培養,對于技術要求和實驗室條件的要求較高,在養豬場自己無法完成時需要進行送檢。由于規模化養豬場負責人和技術人員專業技術水平不高、在實踐中采用ELISA試劑盒進行疫苗免疫效果的監測,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而RT-PCR方法主要用于病毒感染的監測,其監測方法復雜,要求高,在基層規模化養殖場不實用。要全面摸清養豬場疫病感染情況,徹查感染種類,要在ELISA試劑盒監測的基礎上,進行免疫熒光抗體監測實驗、RT-PCR方法確診。在試劑盒的選擇上要根據監測疫病的種類不同進行購買,在購買過程中要嚴格生產企業的資質審核,重點查驗生產企業的獸藥生產許可證、GMP證書;國外代理的品牌要查驗準許在國內生產的授權委托書,確保購買的ELISA試劑盒質量合格。
2.6 規范樣品的采集保存
規模化養豬場的抗體監測樣品主要是血液,在抗體監測血液的采集上要重點做好無菌操作、加強被采集豬的保定和血清的分離。在豬的保定上要重點加強妊娠母豬的保定,采用誘導母豬進入到限位欄或是保定欄中的方式,避免發生劇烈運動或追趕以防止流產,保定要牢固扎實。采血用具的選擇上應選用真空采血器,在實踐操作中采血后要及時用離心機進行血液的分離,分離后的血清用冰袋冷藏保存,在運輸過程中要防止傾斜、震蕩。有條件的可在全血中加入抗凝劑,完成采血后進行血清的分離。
2.7 加強抗體監測過程中數據的分析應用
規模化養豬場抗體監測在指導生產、規范管理、促進效益的提高上,最終的評價方式體現在抗體監測的數據上。要加強對抗體監測過程中數據的整理匯總,重點在妊娠母豬和哺乳母豬、哺乳仔豬上要全面掌握母豬和仔豬體內的抗體效價變動情況,密切關注仔豬體內母源抗體的效價維持程度,為合理確定仔豬的首免時間提供科學的依據。掌握重點疫病在豬群內的抗體效價,發現免疫盲區,全面評價疫苗的免疫質量。
參考文獻:(9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