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6年1月8~9日,由世信朗普國際展覽(北京)有限公司主辦,同北京六馬科技集團合辦,三生藥業、播恩集團、天豬集團贊助的首屆“養豬繁殖技術國際研討會”在廈門國際會議展覽中心順利召開。
本次會議圍繞“通過精液生產和人工授精(AI)把握品種改良的機會”這一主題展開,涵蓋“公豬站管理”以及“母豬場管理”欄目,邀請了唐納德·萊維斯博士、蒂莫西·喬恩·薩弗蘭斯基博士和羅伯特·諾克斯博士三位業內的國際權威專家作為會議的演講嘉賓,同時還邀請了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劉愛民博士和新希望六和集團首席科學家閆之春博士作為現場翻譯同300余業內精英熱切交流。編輯部應邀參加本次會議,對大會內容進行整理,并分二期刊登,以饋讀者。
中圖分類號:S813.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6)03-0001-03
回顧美國豬肉生產力的變化,1930~2006年間,美國每年生產的豬肉重量顯著增加,窩產活仔數也明顯提高,2006~2015年之間窩產數只在2014年因流行性腹瀉的暴發造成下降外,其他年份都居高不下。50 %后備母豬和每年2.5窩數的結果代表著總窩數的20 %,這意味著后備母豬的重要性。后備母豬的需求與經產母豬不一樣,即便是母豬分娩與經產母豬也不一樣,它們仍在生產,但食欲較低。而豬場最大的目標是實現最大化繁殖效率/產出,后備母豬等于上市豬品種的一半,因此要特別關注后備母豬的管理。因為后備母豬還在生長,而母豬繁殖性狀的遺傳力低,環境影響大,所以要花費更多的精力以提高母豬群的環境水平。后備母豬應該以效率高、利用年限長為目標。考核的指標應該為窩產活仔數,更重要的是斷奶仔豬數。美國的母豬群年更新率在50 %,但當今的目標應該低于這個目標,并保持斷奶仔豬數,故要減少被動淘汰。后備母豬的成本、動物引進疾病風險、多胎母豬性能優勢、胎次間初乳差異、動物福利等是注重后備母豬減少更新率的根本因素。
目前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長壽基因很難遺傳,導致育種年限的延長存在難度。首先長壽基因受多種性狀綜合調控,且多數性狀遺傳力不高,因此母豬利用率延長存在較大難度。同時,性狀選擇時僅通過母豬群測量的指標,在純種豬群中測量不多,性狀測量時間靠后,無法提前預知。另外基因型對環境以及其他重要經濟性狀的影響所知較少。關于性狀的科研文獻也較少,從僅有文獻得知母豬育種年限的遺傳性狀非常低。遺傳穩定性與生理性狀相關,其與背膘厚度呈明顯的正相關,因此背膘厚度越厚的母豬使用年限越長。平均日增重和胎次的關系則不大,瘦肉型母豬產高胎次的比例也較少。
1 美國商品豬群存在的問題
商品母豬場,通常在發情期誘導,出現初情當日則配種,如果沒有發情則繼續誘導。一般母豬體重在135 kg(或200 d)左右即可配種。在研究發情對留群至首胎的后備母豬數的影響時發現,早期發情要優于晚期發情。繁殖性能好的母豬淘汰率低,長期發情的母豬更不容易淘汰。因此,生長慢并且很肥的母豬可以作為生產用。雖然背膘厚度顯著影響后備母豬的壽命,然而一旦母豬達到一定體重后,其對母豬繁殖性能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另外,繁殖壽命受初情期日齡及能量攝入量影響,初情越早繁殖壽命越長。G31E AVPR1A基因型對母豬頭兩胎窩產仔豬成功率有積極影響。基因組學的研究的確是有效方法,且母豬一生的生產力和即時繁殖可能與幾種基因有關系,但我們并不確定有何關系。母豬品種間的確存在差異,同時任何繁殖性狀的選擇都可能影響母豬的繁殖年限。MAS/基因組學研究結果很有前途,應避免選擇過度的瘦肉型母豬,淘汰肢體異常的 母豬。
2 母豬選擇標準
選擇后備母豬時,往往會發現一些母豬肩膀太靠前,脊柱拱起太高,臀部太陡及尾部太低,角度過大,髖及后膝關節和跗關節在一條直線上,膝蓋經常彎曲,這些母豬不建議選擇。體況好的母豬,可觀察前后腳和腿骨結構,尋找均等尺寸腳趾,每邊至少有6個分隔均勻、生長良好的乳頭,生殖道的唯一可見部分應避免極小的(子宮小)或向上翹的外陰(數據表明,這會增加感染)。
后備母豬庫的初步建立標準:在斷奶時,保留250 %;保育后,保留200 %;將150 %放入后備母豬庫。
3 后備培育舍的管理
后備母豬培育舍專用于后備母豬,包括員工、設備,要與母豬舍擁有良好的協調。斷奶后就應開始區別后備母豬,越早開始越好,直到母豬初情結束(發情不配種HNS),或第一窩斷奶和重新配種,就不再作為后備母豬。
后備母豬培育舍管理目標為將后備母豬培育成成功的母豬,以發情數目/配種、最大使用年限為目標。并從免疫和生理兩個方面做準備,首先免疫準備(無法承受本地流行病原體群),應至少隔離60 d觀察豬健康狀況,并接種疫苗,馴化30 d(反飼、淘汰),具體措施應同豬場獸醫專家進行交流。主要程序為接受后備母豬后的14 d~21 d開始第一次接觸豬群(生物反饋),45 d~60 d時第二次接觸(在豬群中自然接觸),如無問題即可進入豬群。
其次是生理準備,應首先改變想法,其一后備母豬不是商品豬,其二它不是一頭經產母豬,所以飼喂和豬舍都應單獨安排,且需要進行初情刺激。
后備母豬的發情期誘導的影響因素有遺傳、接觸公豬、交通、營養、季節性、溫度、光照、豬舍、豬群關系、外源激素等。不同品系的母豬發情期不同,體型大的母豬初情期一般較晚。具體初情期誘導時間要根據公司的實際情況進行。接觸公豬時,要特別注意唾液腺這類外激素,效果更好。后備母豬接觸公豬是初情期誘導的重要方式,一定要使用成年公豬(10個月以上),通過限位欄接觸公豬,但更好的是直接身體接觸。從160 d~165 d開始,每天至少直接身體接觸15 min。
另外后備母豬的營養及飼喂也至關重要,要咨詢種豬供應商的喂養意見,標準育肥料不要使用到配種階段,后備母豬料的使用體重不超過73 kg,其需要更多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特別是鈣、磷以及較低的氨基酸。100 kg~ 120 kg的母豬限飼前不用控制肥胖,在功能上通過纖維限制營養攝入,且在配種2~3周前沖洗進料以增加排卵率。
后備母豬舍的一欄不應少于3頭或多于50頭,每一欄5頭~15頭最佳,20頭~25頭也可以,且可操作性更強。后備母豬群在配種前不要放入限位欄。發現發情期立馬送去限位欄的效果較好。
因此,后備母豬培育時,其在出生或之前就應該區別于生長育肥豬,有更多的留種數,大約到75 kg時就需要選擇后備母豬,且確保馴化達到母豬豬群健康狀況。盡快選擇公豬作為初情誘導,越早越好,并在第二次發情時配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