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豬傳染性胃腸炎是一種高度接觸性急性腸道傳染病,這種地方流行疫病多在冬季和春季發生,本文介紹該病的流行規律、臨床癥狀、診斷方法、預防的原則和治療,以供參考。
關鍵詞:傳染性胃腸炎;流行規律;臨床癥狀;預防治療
中圖分類號:S851.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6)12-0024-03
每年一進入冬季豬傳染性胃腸炎就開始發生,有時飼養者在該病發生的初期,管理稍一疏忽,防制不到位,半天或者一夜之間整棟豬舍全群感染,幾天內波及到整個場內的豬只,發生的讓人措手不及,嚴重影響豬的成活率、增重率和生長率,飼料報酬率低,總結近幾年在臨床中對該病的防治,與大家一起探討一下。
1 流行規律
1.1 病原
傳染性胃腸炎是由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接觸性腸道疾病,病豬是主要的傳染源,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其嘔吐物、母豬乳汁、糞便、尿液、眼鼻分泌物及呼出的氣體攜帶病毒,污染飼料、水源、墊料和圈舍等,造成易感豬只接觸而感染。部分康復豬只長期帶毒,長達15 d~60 d,這種處于亞健康的豬遇到外界一些大的應激時,開始發病,同時引起場內二次發病,這就是養殖戶遇到的一個發病季節發生兩次傳染性胃腸炎疫情的原因所在,流行病學稱為周期性地方流行。
1.2 流行
傳染性胃腸炎多發生在冬季和春季,每年的1月和2月是高發流行時期。首先發生在養殖密集和、頻繁購入和出售豬只的地方,當進入冬季氣候驟變時,這種地方就開始首先發病,往往在雨雪來臨時暴發,能持續發生3個月,成為疫點,隨著風向和車輛、人員、豬只的流通,不斷向周圍傳播病原。
1.3 感染豬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能感染各日齡的豬,首先侵襲哺乳仔豬,出生10 d內的仔豬感染后,可造成100%死亡,隨著哺乳仔豬消化器官的發育健全和日齡的增長,病死率逐漸降低。年齡越小,感染率越高,癥狀越重,病程越短,病死率越高。
2 臨床癥狀
嘔吐、腹瀉、脫水是該病的臨床特征。
剛出生仔豬吮吸感染母體乳汁后,先嘔吐,后腹瀉,糞稀如水,呈白色、綠色或黃色,嘔吐物和稀糞中都帶有未消化的乳凝塊,1 d~2 d內全窩死掉。
懷孕前期和后期豬感染后易發生流產,流產后母豬自然地趨于正常。
保育豬和育肥豬首先出現精神沉郁,群體減食,接著個別垂頭嘔吐大片未消化的食物,渴欲增加,喜喝臟水,體溫正常,偶爾有偏高的,但不超過40 ℃,隨著腹瀉癥狀的出現,體溫正常,治療不及時,嚴重脫水體溫低下死亡,死亡的多是20 kg以下保育舍內抵抗力低下的弱豬,20 kg~50 kg內個別死亡的多是混合感染有其它疫病的豬,50 kg以上的育肥豬很少出現死亡。腹瀉似水樣噴射狀,排便似排尿一樣,糞便呈灰色或灰褐色,氣味特別腥臭。病程7 d左右,耐過幼豬個別體瘦毛亂,生長不良。
3 解剖癥狀
外觀尸體脫水,體后驅腹下、肛周發紅,肛門松脫。剖檢,胃底黏膜充血、出血,腸系膜充血,淋巴結腫脹,小腸擴張,腸壁薄而透明,腸內充滿黃綠色、白色或灰褐色等液狀、半液狀內容物。急性死亡的哺乳仔豬,除胃內充滿乳凝塊腸內充滿混有氣泡的液體外,無其它肉眼可見病變。
4 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剖檢癥狀可做出初步診斷,但要與臨床中的大腸桿菌病、流行性腹瀉病、輪狀病毒病加以鑒別,需經實驗室通過血清學方法檢測確診。
大腸桿菌引起的黃痢只發生在出生10 d內的仔豬,仔豬白痢發生在出生10 d~30 d內的仔豬,可采用抗菌治療,黃痢病死率低,白痢基本能耐過,很少發生死亡。
流行性腹瀉與傳染性胃腸炎極相似,都只感染豬,但流行性腹瀉在豬群中的傳播速度較緩慢,引起哺乳仔豬的死亡率也低于傳染性胃腸炎。治療采用提高免疫力和抗病毒藥作為首選,抗菌藥只能防止繼發感染和并發癥。
輪狀病毒能感染多種幼齡動物和嬰幼兒,成年人和成年動物呈隱性經過,仔豬病程短,病死率低。
了解了各種相似病的區別性特征,在疫情來臨的緊急狀態下,沒條件和來不及通過血清學診斷時,可迅速做出有把握的判斷,制定有效的防控治療方案。
5 預防
5.1 環境措施
改善飼養環境,降溫之前,做好豬舍防寒保溫措施。把仔豬的保暖工作放在首位,主要是保護仔豬腹部不受涼,采用水循環的地暖是最好的方法,沒有條件的用電加熱板和專用取暖燈,只在保溫箱內用取暖燈照而不用電熱板的方法不可取。剛出生仔豬溫度不低于30 ℃,保持在33 ℃左右為好,仔豬初轉入保育舍時,溫度保持在26 ℃~28 ℃,準備向育肥舍轉之前,慢慢降到20 ℃。在保暖的同時定時通風換氣,降低舍內濕度,高溫高濕環境有利于一些病原體的繁殖和傳播,因此保持豬舍內清潔干燥很重要,并定期消毒。
5.2 營養措施
供給營養均衡的飼料,尤其在仔豬斷奶時,不要為了長速追求過高蛋白的全價料,蛋白過高易引起仔豬營養性消化不良腹瀉,再遇上傳染性胃腸炎疫病,無疑會加重病情,加大治療的難度。
添加維生素電解質,降低轉群、分圈、換料等各種應激。
5.3 生物安全措施
規模豬場實行全進全出,小型場能做到自繁自養更好,需購進豬只的,避開傳染性胃腸炎流行區和本地發病期,購進后消毒、隔離、觀察,無恙后入舍并群。售賣圈舍內部分豬只的場,嚴格消毒入場車輛、人員及剩余豬只和空圈欄。對空圈欄用3%苛性鈉噴灑地面,紫外線燈照射消毒空間,可有效滅活病毒,能保護好再轉入的豬只。
在10月底11月初對妊娠母豬、種豬、仔豬接種豬傳染性胃腸炎弱毒苗或豬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二價苗。同時對母豬做好大腸桿菌疫苗的預防接種。
病死豬要裝進密封袋放置在固定位置等待無害化處理場專用車的運輸。
6 治療
沒有特殊的藥物治療,采取對癥治療,主要以抗病毒、提高免疫力、防脫水為主。
6.1 敏感季節
在傳染性胃腸炎發生的敏感季節,提高對該病的重視,當發現群體中一頭兩頭,接而幾頭出現先嘔吐繼之腹瀉時,這是傳染性胃腸炎來臨時發出的警報前奏,此時就要立即采取防治行動。群體減料,飲水加電解多維、葡萄糖,投喂提高免疫力、補氣、抗病毒藥和抗菌素藥,臨床采用100 kg水加70 g黃芪多糖、10 g黃芪甲苷、10 g牛磺酸、5 g靈芝多糖、3 g胸腺肽、2 g免疫因子,抗菌選用硫酸黏桿菌素或痢菌凈或乙酰甲喹或環丙沙星等,連用5 d~7 d。
6.2 合圈感染時
當圈舍內每欄中都出現有病狀,發病豬只占40%時,就全群停料,把方法1中的藥全部加入清潔的飲水中,再加口服補液鹽,保持體內電解質平衡,緩解酸中毒。其中黃芪多糖和抗菌藥每天定時集中投喂兩次,其它的全天飲用,連用7 d,在第4天時抗菌藥停掉,開始逐漸少量飼喂,料內按0.5%量加微生態酶制劑,飼喂量由日正常采食量的三分之一開始,1周內慢慢添加到正常采食量,1周后微生態酶制劑按0.3%量添加繼續長期飼喂。 剛斷奶的仔豬不主張全部斷料,要少量飼喂,除按上述方法治療,同時添加溫脾暖胃中藥(五味石榴散)效果更好,哺乳仔豬和不喝水豬也可灌服此中藥,對脫水豬先強心再進行靜脈補水、補能量。這些治療方法在多次臨床病例中應用,實踐效果非常好。
6.3 病情不太嚴重的豬
對出現嘔吐、腹瀉癥狀,但精神狀態可以的不要急于注射治療腹瀉的復方藥物,為了一針見效,大多數復方藥物中添加的有抑制腸道蠕動的藥,易造成腸毒素被滯留在腸道內,最終引起病情加重病程延長。臨床中好多人一發現病狀,也非常重視,急忙打針,腹瀉立馬止住,非常高興,可停藥1 d~2 d后,滿圈又開始腹瀉,甚至拉的更嚴重,他們不知道這是自己造成的。因此幫助消化,排空腸胃很重要。
7 總結
在大的規模養殖場,由于場舍構建合理,資源配備標準,生物防控管理安全,傳染性胃腸炎發生率和病死率低,頻繁發生該病的主要在小型養殖場和庭院化養殖模式的場內,養殖環境差,糞物到處排,不能防患于未然。其實傳染性胃腸炎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總結經驗查找原因,不改變淡泊的防控意識和陳舊的飼養觀念。不改變思想,養殖的道路會走的更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