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南京農業大學草業學院本科生導師制為例,分析了我國研究型大學本科導師制的現狀及進展,提出研究型大學本科生培養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強調本科培養的重要性,通過明確職責定位、健全運行機制、結合專業特色、重視國際化發展等一系列舉措,以提高我國研究型大學本科導師制的培養質量和效果。
關鍵詞:研究型大學;本科生導師制;精英化培養
中圖分類號:S831.7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6)05-0096-03
1 引言
本科生導師制(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UTS)是高等教育培養和管理學生的重要形式之一,意在師生的雙向選擇前提下搭建人性化的教學平臺,使每個學生都能健康成長。導師制作為一種教育制度,與學分制、班建制同為三大教育模式。導師制由來已久,早在十九世紀,牛津大學就實行了導師制,其最大特點是師生關系密切。導師不僅要指導他們的學習,還要指導他們的生活。近年來,國內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也能建立一種新型的教育教學制度——導師制,以更好地貫徹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現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這種制度要求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導學”關系,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指導學生的思想、學習與生活。自本科生導師制引入中國高等教育以來,導師制被普遍認可,并在世界各地的高等學府內相繼仿效實行[1]。隨著我國高校普遍實行了學分制和選課制,在本科生教育中采用導師制有了實施的基礎。近幾年,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一批高校率先探索全面實施本科生導師制,隨后本科生導師制在全國高校得以推行,成為我國本科生教育管理制度上的一種重要創新[2]。
2 意義
在導師制這種氣氛融洽的環境下,可以促進學生自主性創造性的發揮,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素質教育和差異化教育需要對現有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在課堂上的理論學習同時,還需要同學多動手,多實踐;只有在實踐的過程中,才能充分吸收理論知識。未來的社會越來越需要全方面高素質的人才,通過導師指導學生自主完成項目或者科技活這一過程,使學生的能力充分得到鍛煉,問題也充分暴露。
南京農業大學作為一所以農業和生命科學為優勢和特色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率先在農業高校中開展本科生導師制教學,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筆者現以南京農業大學草業學院為例,嘗試分析農業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現狀和進展。
3 本科生導師制現狀
3.1 學分制為體,導師制為輔
與我國曲折的近現代歷史遙相呼應,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也歷經坎坷,多次變革。1939~1949年間,浙江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紛紛效仿牛津大學導師制的精神,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學者[3]。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向前蘇聯學習,西方的導師制暫時退出我國高校的舞臺[4]。改革開放后,我國的高等教育模式也開始快速轉型,學分制成為發展最快的教學管理制度。進入21世紀后,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和全位育人的教育教學理念逐步成為人們的共識,本科生導師制慢慢回溫[5]。
南京農業大學草業學院成立于2012年,2014年初正式正常運行,成立之初就確立了本科生導師制的培養方案,組織每個班級在大一下學期自主選擇導師,實現了個性化、全面化、立體化的教學目標。從新生入學開始,針對學生在學校學習和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進行指導和幫助,使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同時憑借導師自身的教學經驗優勢,為學生提供學習性指導,針對個人發展方向提供學習計劃。依據導師自身技術能力和從事的科研方向,為學生提供技術性指導,使學生在相關領域進行深入的課外鍛煉,彌補課內教學缺乏實際鍛煉的不足。針對學生就業和考研提供指導性意見,實施近3年,取得了良好效果。筆者在2013級和2014級學生中進行了抽樣調查,其中91 %的同學認同本科生導師制培養,83 %的同學認為本科生導師制促進了他們的學習,77 %的同學表示導師對他們的生活有直接幫助。不過總體而言,本科生導師制更多地是以學分制的一種輔助形式存在[5]。
3.2 科研實驗為主,教育教學為輔
科研與教學脫節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現象,也一直是教育者爭相討論的議題:優秀的科研工作者不見得是好老師,好的老師不見得是優秀的科研工作者。本科生導師制的實行,為科研和教學建立了極佳的橋梁,發揮了關鍵的紐帶作用。
2007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正式提出實施“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后發展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自此,本科生科研訓練項目迅速在高校中擴展。研究型大學普遍設立了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設置了相應的管理機構,擁有專項經費及展示平臺。南京農業大學提出“建設世界一流農業大學”,農業科學、植物與動物學、環境生態學、生物與生物化學等4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學科排名全球前1 %,其中農業科學已經進入ESI全球農業科學領域排名前1 ‰的行列,科研和實驗成為學校發展的重頭戲。
目前,草業學院的所有本科生均已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3~4名同學形成小組,自主選擇導師。學生們走進實驗室,參與到導師的課題中,提高了實驗素養;導師既是同學們的專業課教師,又是實驗項目的指導者。科研與教學有機結合,提高了大學教育的實效。筆者統計2012級、2013級和2014級三級學生的學習成績后發現,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學生專業課成績都有明顯提升。
但是,現有的本科生導師制注重的是對學生動手能力和科學思維的鍛煉,并不是傳統意義的課堂教學和課后關心教育。所以主要體現的是科研和實驗技能基礎訓練,輔助是教學與教育。
4 本科生導師制進展
4.1 明確職責定位,健全運行機制
不同的高校對本科生導師制的具體定位有著不同的標準,也衍生出不同的操作形態。按照指導類型分,有生活導師制、實習導師制、素質導師制、學習導師制、科研(學術)導師制、德育導師制;按指導時段分,有全程導師制、低年級和高年級導師制;按指導層次分,有“班主任+導師”、“輔導員+導師”、“導師+助理導師”、“普通導師+專業導師”等,不一而足[6]。
草業學院在落實學校的本科導師制體系的同時,結合學院特點,進一步明確了具體的職責與定位,健全了運行機制。主要內容包括“三方并軌制”和“分類考察,量化突出”兩個方面。針對教師的職責與定位,學院提出了“三方并軌制”:三方是指學術導師、班主任及輔導員三方,其中學術導師指導本科學生的科研實踐,班主任作為專業課教師關注本科學生的日常學習,輔導員引領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軌是指三方在互不干預的情況下協作,實現對學生的個性化、全面化、立體化教育。針對制度的具體落實,學院建立了“分類考察,量化突出”的學生素質綜合考評體制。“分類考察”主要包括學術導師、班主任、輔導員的三方意見,明確科研、教學、教育結合的框架,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理性精神和道德追求。“量化突出”是在“分類考察”的框架下,細化考評內容,突出“因材施教”,將學生的特長和優勢轉化為實際的考評優勢,并與相關的評獎評優掛鉤,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
4.2 結合學院特點,重視國際化發展
按照教育部統計數據,我國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數從1997年的100.04萬人增加到2008年677.48萬人,普通高校專任教師從1997年的40.45萬人增加到了2008年的123.75萬人。相比之下,學生人數的增加比例與專任教師人數的增加比例并不協調,平均生師比從1998年的11.60上升到了2007年的17.28。而英國牛津大學、美國常春藤盟校和哈佛大學均嚴格控制學生規模,使生師比始終處于較低的水平,平均一名教師指導學生人數不超過10人,有的只有3~4人。因此,我國高校生師比的嚴重失調必將嚴重影響導師制實施的質量和效果,也不利于導師自身的成長[4]。
草業學院作為一個新近成立的學院,立院之初就明確了“精英化”培養的教育方針。學院計劃每年招收40~50名本科生,生師比在4~5之間,真正意義上實現導師制,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效果。草業科學作為一個綜合學科,包括飼草、草坪草、草原生態恢復、遺傳育種等多個領域。同學們根據自己的興趣組合為小組,自主選擇導師。這符合我國研究型大學倡導的“科研與教學同生共進原則”、“新型學術自由原則”和“新式精英教育原則”[7]。草業學院積極與國際名校交流,每年擇優選拔一個班與美國羅格斯大學、俄勒岡州立大學等學府進行2+2聯合培養,授予學士學位;3+2聯合培養模式,授予碩士學位。并且實現了國內課程與國外課程的無縫對接。
5 反思與總結
筆者以南京農業大學草業學院為例,分析了我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導師制的現狀和發展。盡管有許多新的嘗試,高校本科導師制教育依舊有許多值得反思與總結之處。
5.1 教學與科研結合不夠
我國部分研究型大學重視科研,忽視本科教學工作,導致本科導師制的效果不佳。2006年馬艷蘭對清華大學本科導師制教學現狀的調查數據表明,“2000年級、2001年級、2002年級的學生中分別有近一半的同學認為導師制的效果一般,而2003級的學生有近一半人認為‘和沒有差不多’”;2011年劉儒德和唐澈對北京師范大學導師制教學開展最為成功的院系A進行了調查,數據同樣顯示,本科生對導師制教學的滿意率也不高,只有57 %[8]。
因此,進一步加強教學與科研的結合是改善導師制效果的途徑之一。主要方法包括:辦學理念上凸顯本科教學的重要性;培養體系中不斷加強本科生科研訓練;教學方法上逐步推廣研究性教學;在教學隊伍上推動科研高水平教師承擔本科教學工作以及職稱晉升及獎勵體系中突出教學指標的比重[7]。
5.2 教學設計缺乏針對性和彈性
一方面,本科生教育階段往往重視理論框架學習,學生缺少專業知識基礎,因此學生選擇導師時往往考慮的是個人喜好、老師的教學風格,很少考慮到學科方向和研究領域;另一方面,老師在安排本科創新創業項目時,往往是從自己的科研項目中選擇,沒有考慮到本科生的接受程度,也未考慮本科生的未來發展。導師在做教學設計時應充分了解學生的需求,發掘學生的潛力,激起學生的研究興趣。
當下大學生考慮的往往是就業選擇。如果本科導師制始終以科研為目標,以將學生全部培養為科研人員為方向,未免死板,也不符合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因此本科導師制應注意多元化發展,將學生興趣與專業結合,培養多領域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東成.導師制:牛津和劍橋培育創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 2001, (8):45-46, 21.
[2] 劉國福,楊俊.英國蘭卡斯特大學本科導師制特點及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1,01:63-65.
[3] 王宇清,黃潔.兒科專業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的實踐和思考 [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22):110,112.
[4] 彭廷紅,秦寶榮.本科導師制實施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J].高教與經濟,2010,02:51-54.
[5] 朱昊辰,賀文智,李光明.關于我國本科院校導師制實踐問題的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4,36:25-26.
[6] 丁林.本科生導師制:意義、困境與出路[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5):74-77.
[7] 施林淼,劉貴松.我國研究型大學教學科研融合的方式、問題及對策——以清華大學等6所高校發布的本科教學質量報告為例[J].中國高教研究,2015,03:31-35.
[8] 趙東金.本科導師制教學組織實施者應提高四種認識[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 2014,02: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