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建筑中,地下濕度過高即會發生明顯凝露問題,需要及時進行整治處理、預防控制,充分探討了凝露現象的原因及處理措施,進而實現設計、施工工藝等方面的優化調整,實現凝露問題的避免,旨在為類似工程的凝露問題提供一定的理論借鑒。
[關鍵詞]地下室;凝露處理技術;綜合措施分析
凝露屬于水蒸氣在空氣中飽和液化的現象,一般在濕度較低的物體上發生液化現象。發生時期較為集中,如秋末冬初、春季、雨季等。地下室因為其位置具有明顯的特殊性,易發生凝露,也稱為結露。理論分析得出凝露現象的主要影響因素為:濕度、溫度。溫度較低、濕度較大即易發生凝露現象,對地下水建筑的危害不容小覷。本文旨在提高地下室凝露處理的實際操作能力。
1、凝露狀況的理論分析
凝露,叉稱結露。簡單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為凝結的露珠。凝露現象的關鍵影響因素是濕度和溫度。濕度分為絕對濕度和相對濕度:絕對濕度是指每立方米的空氣中含有水蒸氣的質量;相對濕度是指水蒸氣在空氣中達到飽和度的程度時,在溫度相對較低的物體上凝結的一種現象。凝露是在濕度達到一定程度時的一種特殊現象。在建筑上產生凝露現象可不是什么好現象,應該加以防患或進行治理。
一般情況下,工程在外墻外保溫無法實施的情況下,采用了外墻內保溫,加強了地下室室內通風順暢,并采用干燥器以降低室內相對濕度;利用建筑物的地下室內設的通風管道系統,采用機械強制通風、排濕;清掃干凈靜壓箱、消防泵及臺倉等地下室的地面水;對有滲漏點和有可能滲漏的點都進行的檢查和加強處理。可一定程度上避免凝露的負面影響。
2、地下室凝露的理論分析及影響因素
2.1地下室凝露的起因
工程經驗表明,地下室的鋼筋混凝土表面、柱體表面易發生珠狀、流水樁的凝露,上部較下部更為嚴重。對應靜壓箱、消防泵等部位的凝露節水較臺倉外墻略有緩解。其起因分析如下:高溫、濕度較大的氣體遇低溫固體表面發生液化,形成凝露,雨季常發生該現象。凝露屬于物理現象,地下室和出屋面的下水管周圍等一些室內和外部相遇成陰角的部位相對容易形成凝露。這些部分都是內部很密實,表面光滑且不吸濕,內外溫差較大,空氣流動慢;而這些部分的構造材料大都是混凝土,容易產生“熱橋”效應。由于熱橋部位內表面溫度較低,當該處溫度低于露點溫度時,水蒸氣就會凝結在其表面上,形成凝露。如地下室的靜壓箱、消防泵地下室存在通風差、濕度大的特點,增加了空氣濕度,墻角、樓梯間等封閉性較強的部位易發生凝露狀況。在新建、裝修后的工程中更為常見。
2.2影響因素分析
凝露的影響因素較多,包括:室內溫度和濕度、墻體透氣效果、導熱條件等,為此,加強對墻體內部氣體的溫度、濕度進行合理空盒子,保證對應水汽壓不超過相應溫度條件下的飽和蒸氣壓即可。避免后期凝露引起的墻體發霉、長毛等缺陷狀況。
3、凝露預防控制措施分析
3.1設計角度分析
第一、鋼筋混凝土的外墻一般導熱性較高,對應地下水水位前,可采用外墻保溫的方法實現控制凝露。充分降低地下室的導熱效果,避免墻體表面形成露點差,即可充分實現凝露狀況的避免控制。
第二、設計地下室的格局結構時,需要充分保證對應通風效果的良好,避免室內相對濕度過高,必要時可進行干燥器處理,借助室內通風管道系統的合理設計實現良好的通風、排濕,進而避免凝露效果的發生,該方法與自然通風相比成本較高。此外,進行合理的抹灰操作,控制抹灰厚度、砂漿層的壓實操作可避免凝露發生,該方法有一定的適用性。
第三、采用凝露控制器對地下室的溫度和濕度進行實時監控,排除凝露產生的溫濕度環境。啟控:當濕度≥85%RH±5%時,溫度-25℃~+65℃,相對濕度≤95%RH(也可以由用戶來指定值)。
3.2施工工藝方面分析
針對地下室的外墻、底板、與土壤有接觸的混凝土表面需要進行抗滲、防水處理,保證可充分避免室外水分的侵蝕。混凝土結構中,鋼筋保護的厚度需要經過詳細計算后確定,根據新規范“16G101-1”進行施工工藝分析,保證滿足“二a”、“二b”類環境要求。
地下室的內墻表面在進行后期裝飾裝修處理中,需要盡量設計成麻面,對應電線、管子等設備必須具有良好的防潮防水、絕緣控制功能,且一般建議采用明線輻射,避免后期維修、檢測工作的操作不便。將對應進戶鋼管的材料可進行合理替換,如PVC管可充分降低凝露狀況的發生,避免與鋼筋鋼管等部位的不良接觸產生負面影響,進而降低熱橋效應的危害狀況,對整體建筑結構的保護保養效果較好。
施工操作中,需要根據混凝土樓板進行管子長度的設定,對應高度一般需要滿足填塞插口需求,避免管線周邊的煙濕導致的冷凝水滲出。一旦發生明顯的凝露狀況,需要進行徹底的室內處理,粉刷、剔除,借助20mm厚1:8聚苯顆粒的保溫砂漿或水泥膨脹珍珠巖的保溫砂漿重新抹灰。針對雨季多發、濕度較大的節氣需要進行徹底的通風操作,避免空氣閉塞導致的濕度過高,從而實現凝露的有效預防。
3.3其他預防控制措施分析
針對地下室的靜壓箱、消防泵等設備進行定期清理,保證對應通風管道的暢通性、通風性,加強相關作業人員定期對地下水外墻的滲水、漏水狀況進行檢查驗收,避免滲漏水狀況的發生,一旦發生上述問題需要及時進行處理,無滲漏水后方可進行凝露的預防控制分析操作。此外,靜壓箱、消防泵的處理中可特殊干燥器處理。效果表明處理后,凝露狀況可充分避免。
結語:
綜上分析,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帶動了建筑行業的進步,現代建筑中地下室的應用較多,對大眾使用功能具有充分改善,凝露問題較為常見,危害不容忽視,需要引起建筑施工相關人員的重視。通過理論分析找出對應凝露原因、影響要素,進而有針對性的進行施工設計、工藝操作的改善優化,實現良好的構造措施升級,提高地下室墻體、節點部位的防水控制能力,實現通風效果的改善,進而提高整體外墻的保溫性能,避免凝露狀況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