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經濟發展長期保持高增長率的背景下,我國的能源消耗一直居高不下,這也正是為什么近些年來國家將資源節約當成是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的重要目標和任務。而根據調查統計,我國的資源消耗中有將近三成為建筑能耗。在當前土地越來越緊張,建筑立體化發展的形勢下,采取各種措施實現建筑節能就成為了當前建筑行業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務。而在建筑規劃設計階段就重視建筑節能,既能夠實現未雨綢繆地降低后期節能的難度,又能夠使建筑更加環保和人性化,本文就從建筑規劃和設計兩個方面來研究建筑節能。
[關鍵詞]建筑規劃;建筑設計;建筑節能
當前,能源問題已經成為困擾整個世界的難題之一。而我國在保持多年經濟高速增長的情形下,能源消耗問題卻一直居高不下。特別是建筑能耗,已經接近資源總消耗的三成。而未來伴隨著土地資源的愈發緊張和城鎮化道路的不斷發展,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建筑行業仍然會如火如荼的發展。在此背景下,研究建筑節能無論是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攻堅決勝時期的經濟發展,還是對未來中國的社會進步都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而在建筑節能措施中,在規劃設計階段就引入節能理念和工藝,不僅能夠大大減少后期節能措施的難度,還能夠使建筑更加環保和人性化,建筑規劃設計上的節能已經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1、建筑節能概述
建筑節能叉被稱為“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率”,它包含有兩個方面的重要含義:一是要在建筑施工過程中采取各項措施和工藝實現能源節約,避免能源的浪費;二是建筑竣工投入使用后要合理地使用各種能源,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
上個世紀末,全球形勢開始趨向于和平,各國專注于經濟發展。但是突然爆發的能源危機讓世界各國都開始重視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避免能源浪費。而發展建筑節能則是最為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美國在1974年就出臺建筑節能設計的標準,在諸如照明等方面對建筑的節能提出一些強制性的標準;德國也在3年后頒布法令,對節能建筑實行政策上的優惠;而法國早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就出臺了建筑節能標準,近些年,新建筑的能源消費基本上能夠實現零增長。
2、建筑規劃與建筑節能
建筑規劃階段的節能主要體現在建筑的選址上。對于不同的地區,選址的原則和目標都是不同的,因為建筑選址必須要結合當地的地形特點和氣候特點來綜合進行分析。舉例來說,我國江南丘陵地區,冬冷夏熱,但是一般來說冬季沒有集中的供暖,夏季溫度卻很高。與此同時,受到季風影響,雨量充足的背后,陽光照射就相對匱乏。所以在選址上為了充分利用太陽能和規避過多的熱量,建筑宜使用遮陽棚,還要考慮當地的主導風向。
除了選址以外,建筑的布局也非常重要,為了獲取充足的日照條件,建筑特別是高層建筑之間錯落開來,或者采用點、條結合的方式都是有效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形式。在規劃布局時,一定不能忽視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風。除了要采取合理的規劃避免不利風向之外,還應當避免諸如漏斗風、尾流風等局地疾風的侵害。在此之上,選擇合理的通風路徑,提升綠化率以防止城市內小局地的熱島效應也是在規劃階段應當考慮到的問題。
3、建筑設計與建筑節能
在建筑設計階段,科學的建筑節能體系應當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的重要內容:
其一,要注意建筑形體的設計。我們知道,建筑一般呈長方體,除了與土地接觸的一面之外,其余五個平面都是裸露在空氣中的,其表面積越小,耗能越小,所以可以適當增加進深、降低面寬,同時提升層數,可以有效節能;
其二,要注意建筑的密度。過于稀疏的建筑密度會浪費當前非常緊張的土地資源,也可能會對高居不下的房屋價格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而過于緊密叉會影響采光和通風,所以一定要計算好日照間距,計算標準根據各地不同的日照條件靈活改變;
其三,要注意合理的房屋形式。建筑節能不能只從整個建筑整體角度來衡量,還要考慮每一家每一戶的節能情況。除了要注意通透、通風、提供較好的采光條件之外,還應當特別注意衛生間和廚房的自然采光,因為這兩個單元水汽較重,良好的通風采光是必須的;
其四,要注意建筑結構上的節能。由于當前的建筑一股都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所以保溫隔熱層是當前建筑的標配。屋頂結構受到陽光直射的影響最大,所以可以適當地在屋頂上種植植被,既美觀叉節能。對于建筑來說,窗戶是熱量進出的重要通道,所以適當的窗墻比也應當根據情況靈活設計;
其五,要注意遮陽設計。無論怎么設計,減少面寬、節能材料,都避免不了陽光帶來的光照和熱量,特別是夏日,遮陽設計能夠有效減少人們對于降溫電器的使用。所以當前我國很多地區都已經開始使用電動天窗和遮光簾,在降溫的同時還能夠解決照明問題。
結語:
雖然我們已經意識到建筑節能的重要性,但是不可否認,一方面建筑節能本身就是一項非常復雜和系統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另一方面建筑節能的重要性還并未被普遍認識到。所以未來我國建筑行業想要大力推行規劃設計階段的建筑節能措施還需要一個緩慢的發展和適應過程。建筑設計者也應該打破傳統觀念的藩籬,在建筑規劃和設計階段能夠從更加宏觀的角度去研究整個建筑的協調性,盡可能地使未來的每一個建筑都能夠既美觀實用,叉環保節能,同時也要保證質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