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關系到未來社會人才的素質,目前我國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參差不齊,本文在分析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的原因,最后分析了加強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對策。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及原因;對策
大學時期的思想環境對世界觀有重大影響,在大學時期學生們會形成穩定的行為習慣、社會公德和人格。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不斷流入以及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在加之網絡媒體的廣泛應用等,各方面的信息對大學生的思想和心靈都有一定的影響,影響著學生的思想道德及行為。因此,在現今要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好壞關系到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狀況,甚至關系到我國的前途和命運。
1 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的現狀
隨著我國社會的變化和發展,與以前相比,我國社會的變化復雜而深刻,而這些變化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產生重大影響,使得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
1.1 高校大學生的思想總體積極向上
從總體上看,大學生的政治思想是積極健康的,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學生人數在逐年增加,大部分學生有較為積極的政治評價和較為開闊的政治視野。大多數學生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有較深的理解,對國家政治環境與自己成才的關系也有深刻的認識。學生們對影響國家和社會穩定的因素了解的也越來越多,在遇到政治問題時能理性、客觀的對其進行分析,能從國際的大局中來分析國家形勢,對西方的民主自由及其所謂的人權也有了清醒的認識。
1.2 大學生的成才愿望強烈
學生們對自己專業的學習要求較高,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都在朝廣博與專深發展。由于學生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其成才目標不再僅僅與社會、政治與道德相聯系,學生自身的職業目標更加明確,學生在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更加懂得平衡,學生的自我發展意識在逐漸增強,近期出現的考研熱、第二專業熱等對這是很好的體現。
1.3 當代大學生總體具備艱苦創業精神
先進的很多大學生,無論是來自貧苦農村還是生活在大城市,在自己的閑暇時間大部分學生會做兼職,一方面為自己掙得零花錢,另一方面還能體驗社會,體驗未來的職場,比如很多學生會在學校中參加學校的勤工儉學項目、做家教等。甚至有的學生在畢業后主動申請去西部及偏遠地區進行支教等,這都說明的現代的大學生具有艱苦創業精神,能很好的適應社會。
1.4 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存在的問題
首先,部分學生注重個人利益和眼前利益。一些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強調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性,把集體價值和社會價值放在次要位置;在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上,只注重眼前利益而不考慮長遠利益,甚至有些學生把高薪定位學習的最終目標,注重經濟利益,社會責任感淡化。在付出與回報上,只求回報而不想付出勞動,甚至急功近利,缺乏敬業與積極向上之心。其次,自我意識強烈,生活失范。有一部分大學生自我意識強烈,希望擺脫學校和家庭的舒服,但在大學的初期,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還較差,辨別對錯的能力也較低,所以部分學生的道德出現滑坡、生活失范。比如在對美的理解上,部分學生認為隨意、庸俗的東西即為瀟灑;在戀愛問題上,只重視感情體驗和生理需求,而不懂得愛情的本質與其責任等。
2 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的原因分析
2.1 社會中的消極因素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原則,一方面會促使學生實現自我價值,使學生們形成進取、平等、競爭的觀念,使學生更加務實。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市場經濟所帶來的消極因素,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等思想對大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也成為一部分人衡量人的標準,使部分學生只重視自我、注重經濟利益等。全球化的發展及網絡信息的發展讓學生在獲得更多信息、方便交流的同時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也傳入了中國,在多種思想的沖擊下,學生的思想發生變化。
2.2 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到位
長久以來,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時重理論輕實踐,過高的學習目標與不完善的道德教育體系形成矛盾,使學生的行為缺乏引導和約束。一些學生在同鄉、好友等的影響下,思想出現多元化。
3 加強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對策
3.1 加強對社會主義主流思想的宣傳
(1)要強化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我國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反對任何形式的非馬克思主義思想,使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徹底掌握來抵制當今的多元化思想。
(2)要加強對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宣傳,使學生掌握我國的基本國情,充分認識我國的發展歷史和發展道路,使學生不被紛擾的社會所迷惑。
3.2 加強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
中國傳統文化承載和體現著我國的民族精神,其是優秀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綜合。它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團結奮進精神、自強不息精神。高校應該鼓勵教師用優秀的傳統文化來教育和引導學生,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社會責任感。
3.3 加強對大學生的公德教育
從總體上看,大學生都具有一定的公德意識,多數學生在社會中都能遵守公共秩序、愛護公共財物。但在大學校園里我們有時候會看到一些不和諧的因素,所以,我們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公德教育。
(1)社會公德是社會最基本的文明規范,社會公德教育關系到人才的素質,所以高校應該加強對學生公德教育,要把我國的文明建設與公德教育結合在一切,在高校中作為公德教育的切入點,把其作為一項長期活動來堅持。
(2)在公德教育中,學校要把教育與管理相結合,在老師為學生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學校也要出臺相關的校規校紀,使學生接受的知識化為日常的行動,使其真正養成良好的公德。
參考文獻
[1]吳敏英,陳青山.新中國60年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發展軌跡及其啟示[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5).
[2]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團中央宣傳部課題組,徐文新.2000年報告:當代中國青年思想道德狀況與特點[J].中國青年研究,2000(04).
作者簡介
馬岱超(1987—),女,碩士學位。現為燕山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單位
燕山大學 河北省秦皇島市 06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