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環境下,信息傳播模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轉變,與此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應當體現出與信息化環境的適應性,通過充分發揮出信息化環境優勢,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提升。本文在對信息化環境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與機遇作出論述的基礎上,對信息化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策略進行了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信息化環境;高校;思政教育;挑戰;給予
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對社會大眾的生活與工作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同時也改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環境。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認識到信息化環境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并對信息化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升策略做出探索,從而構建起能夠與信息化環境相適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
1 信息化環境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1.1 信息化環境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
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使信息傳播領域爆發了一場顛覆性的革命,但是,在承認信息化環境下的信息傳播優勢的同時,高校網絡思政工作者也應當認識到信息化環境同時也對大學生群體的思想帶來的沖擊。具體而言,在信息傳播環境中,多元化的文化與價值觀共存,許多不和諧的聲音也摻雜在海量的信息化環境當中。大學生群體作為善于接受新生思想、新生文化的群體,對這些內容持有著十分敏感的嗅覺和態度,而與主流文化、價值觀相偏離的互聯網信息內容,也必然會對大學生群體的思想帶來負面的影響,從而導致大學生群體對社會現狀產生偏激的看法,如大學生群體對社會貧富差距的認知如果產生偏差,就會產生自卑感甚至喪失努力奮斗的信念,諸如此類的現象容易使大學生難以理解思政工作對自身成長的價值。
1.2 信息化環境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的機遇
信息化環境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方面,而互聯網技術所具有的優勢,也能夠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優化帶來不容忽視的機遇。首先,信息化環境下具有便捷的信息傳播速度與豐富的信息內容,這些特征的存在能夠為網絡思政工作的開展構建良好的資源支撐與傳播效率支撐。同時,在高校網絡思政工作者開展相關工作的過程中,可以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對主流價值觀進行傳播,并且可以通過互聯網媒體中的交互功能及時收集大學生群體的反饋信息,這對于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針對性具有著重要意義;其次,信息化環境有利于拓展高校思政工作范圍,突破傳統思政工作中的時空局限性。如在信息化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使用微博等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微博用戶可以利用移動設備登錄微博賬號,而移動設備在當前的高校教職工與大學生群體中已經具有了極高的普及率,因此,在高校網絡思政工作中,思政工作者可以隨時隨地的開展工作,從而使高校網絡思政工作不在受到時空局限,這對于高校網絡思政工作從校園內向校園外的拓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2 信息化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策略
2.1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推動思政理論課程與思政教育的協同發展
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在高校思政工作中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當前高校思政工作中,大部分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只負責授課而并不參與課程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這種情況的存在導致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以及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不足,并制約著思政理論課程教學成效的提升。而信息化環境的發展,為理論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提供了許多良好的平臺,這也決定了,理論課教師能夠直接參與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中,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所以,在思政工作中,應當重視引導思政理論課教師使用各類新媒體工具參與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中,從而推動思政理論教學從課堂向課外延伸,并充實高校課堂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在此基礎上,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中的關注功能、評論功能、發布功能、轉發功能等來了解與引導學生思想動態,豐富思政理論課程教育內容,從而實現思政理論課程教學與大學生思政工作的協同發展。
2.2 完善輿論監督機制,推動高校輿論環境的優化
相對于傳統的高校思政而言,基于信息技術的思政教育具有著先進性與時代性特征,但是信息技術在高校網絡思政工作中作用的發揮,同樣離不開教育機制的支撐,因此只有構建起有效的輿論監督思政教育機制,才能夠確保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輿論環境的優化,并推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成效的提升。
信息化環境中輿論監督機制的構建,對高校網絡思政工作者專業素養、信息素養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是因為信息化環境下的信息傳播具有著更快的傳播速度與更廣的傳播范圍,因此,高校網絡思政工作者需要對高校輿論做出全面的了解與準確的鑒別,并對高校輿論做出及時的監督與引導。首先,高校應當設置專業的信息化思政教育輿論引導工作部門,并在提升技術手段、強化工作人員培訓的基礎上,對信息化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規律、輿論傳播規律等作出總結,確保信息化思政教育工作部門能夠及時消除高校輿論中存在的負面言論,并為教育對象提供正面的輿論信息;其次,在突發事件、重大事件的處理過程中,高校有必要通過利用信息化環境中的新媒體對事件真相、原因以及性質等做出公示,從而避免不和諧的聲音對高校聲譽、學生思想以及網絡思政工作成效的提升產生負面影響。
3 結語
在信息化環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認識到信息化環境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同時有必要通過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帶動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協同發展并通過創新思政教育機制為新媒體平臺思政工作的開展構建保障,只有如此,高校思政工作才能夠構建起具有時效性、互動性、有效性與廣覆蓋的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1]何紅升.信息化環境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19:197-198.
[2]王伯平.網絡環境下的思政教育方法創新[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10:29-30.
作者簡介
王丹瑋(1984-),女,河北省石家莊市人。研究生學歷。現為河北化工醫藥職業技術學院助教。 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
作者單位
河北化工醫藥職業技術學院 河北省石家莊市 05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