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勤工助學是高等職業(yè)學院學生資助管理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 同樣對家庭經濟條件困難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手段。全文通過對當今大學生勤工助學內涵功能的理解,分析當今的助學現狀,對大學勤工助學模式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貧困生; 勤工助學;創(chuàng)新
響應中共中央與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的要求,各高職院要“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和勤工助學等社會實踐活動”。1993年9月原國家教委與財政部聯合發(fā)文指出,要求高職院把勤工助學的活動作為“高校改革的配套措施”與“學院重要的平日工作”認真處理對待。
1 高等職業(yè)院校中勤工助學工作的內涵和功能
高職院勤工助學的工作內涵是指校內學生利用課外或者寒暑期在校內外進行的各種有償實踐活動。勤工助學的大學生每月獲得穩(wěn)定的工資,及時補助生活開支,使得家庭經濟條件困難的學生可以專心的投入學習,給他們的優(yōu)秀成長創(chuàng)造日常生活的一些物質基礎,從而準確實效地幫助他們在生活中的困難可以順利解決,從而完成大學中的生活和學習。勤工助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力更生、艱苦樸素的精神,也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組織、時間觀念、集體榮譽感和團結友愛精神,在大學生進行勤工助學的時候,也是一種自我的教育,使得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提高。
2 我國高等院校勤工助學工作的現狀
2.1 對勤工助學的意義認識不足
根據相關機構的調查, 很多高等院校并沒有認識到勤工助學是在當今經濟體制下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需要,沒有充分理解大學生勤工助學的功能。從學生方面,也有學生認為勤工助學會浪費時間,而且工資并不高,沒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到參加勤工助學是有利于加強自己的市場經濟觀念,增加強烈的競爭意識,也有利于養(yǎng)成吃苦耐勞的精神,從而得到全面發(fā)展。
2.2 大學生勤工助學崗位少、質量低
目前高校的勤工助學開展情況各有不同,崗位基本是勞務型比如圖書整理、食堂打掃、實驗室儀器維護等,不僅崗位少而且質量低讓學生提不上興趣,比較欠缺如校內的助教、助研、科技咨詢等,現行的助學崗位很難發(fā)揮大學生的價值,這就要高校加強投入,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引導學生參加到和自己專業(yè)相關的崗位上來。
2.3 高等院校對于勤工助學的資金投入較低
國家教育部以相關文件明確要求了高校務必拿出學雜費中10% 用以資助家庭經濟條件困難的在校學生, 并在勤工助學中也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要提高資助的標準。但現今情況來看, 在實際的資助中很多高等院校沒有投入達到標準的經費, 再加上貧困生數量的增加,只能降低學生的工作報酬,致使勤工助學工作的資助功能大打折扣。
2.4 大學生勤工助學的管理有待加強
高等院校勤工助學工作具有很多的工作難點:如服務人群較為特殊導致難于管理、涉及相關人員相對較多、法律性強等,而今在實際操作中,對于勤工助學的參與人員的資質和相關標準都沒有較為明確的相關規(guī)定,參與工作的人員隊伍穩(wěn)定性、知識全面性、培訓方法和頻率等方面都相對薄弱,所以高等職業(yè)院校更有必要建設一支專業(yè)知識全面較強、服務意識高的專職隊伍來確保勤工助學工作的良好開展。
3 對于勤工助學模式的新方向和探索
3.1 全面認識高職院勤工助學工作的重要性
加強高職院對勤工助學工作功能的認知和理解。高職院勤工助學最初的目的是通過學生參與“勤工”來處理學習道路上遇到的困難,幫助家庭條件貧困的學生圓滿地完成大學學業(yè)從而進行的有償工作,這種做法有效的幫助了一部分學生度過生活和學業(yè)的難關也促使很多學生從身心里覺得工作來之很易養(yǎng)成良好的心理習慣,所以高校要加深對于勤工助學功能的認識,不能浮于表面的僅僅提供有償勞動,要以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來轉變觀念。
3.2 做好勤工助學大學生的教育
大學生在參加勤工助學的過程中,首先要處理好學習和工作的關系,將學習放在首位。其次要處理好資助和講奉獻的關系,不能一切向錢看,鼓勵學生多奉獻,多參加志愿活動。最后要處理好勤工助學和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的關系。
3.3 完善專門組織建設、增強學生法制意識
要成立專門的勤工助學管理機構,運行有效的管理機制,完善專門的組織建設,要通過事先簽訂的合同等形式來規(guī)范學校、學生、工作單位之間應盡的責任與應得的自主權利, 確實的保障好學生個人的合法權益。通過對于大學生的教育使得他們重視人身財產安全和權利意識,必須為勤工助學學生溝外意外保險來保障學生的安全,做到法制健全、管理完善、跟蹤服務,最終達到保護學生權利的目的。
3.4 內容由勞務型向技術型拓展,范圍由學校內在型向社會外向型拓展
首先,高職院勤工助學工作的開展形式要與學生的學科專業(yè)相貼切和符合,充分的發(fā)揮該學科的專業(yè)與優(yōu)勢,才會有更強的生命力與存在價值。高職院一定要擴大勤工助學崗位的種類達到各學科全面均衡,要從勞動服務型發(fā)展到工作技術型,不可以把勤工助學僅僅的做為一種簡單的勞務形式,應該要結合各科學生的專業(yè)知識與特點,充分利用知識和技能長處,不斷的提高勤工助學活動的水準,從而做到勤工助學與社會實踐相契合,與教學科研工作相契合,與專業(yè)學習相契合。其次是擴大工作范圍,勤工助學崗位不局限與在校內展開,更要以“走出去”的心態(tài)參加社會活動,結合大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尋找更多高質量的能穩(wěn)定的工作崗位。
3.5 保證助學經費到位, 并做到專款專用
高校一定要嚴格執(zhí)行國家的相關政策來保證勤工助學有穩(wěn)定的經濟費用的支持與保障,同時也要敢于創(chuàng)新,用活、用好助學資金,從而使其產生滾動的效益。要嚴格按照教育部和團中央的文件規(guī)定給予勤工助學學生的勞動報酬加強監(jiān)督管理機制, 對于沒有依法落實或者違規(guī)操作的高校進行相應的處罰。
總的來說,勤工助學在高校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保證著高校教育改革的順利進行。高校應深刻認識到“解困為前, 育人是本”的重要原則,與此同時,將勤工助學工作由校內走向校外、由勞務轉為技術、由補血變?yōu)樵煅瑢崿F市場化的運營機制,不僅發(fā)揮勤工助學的育人作用,也發(fā)揮了高校的社會服務功能,最終產生了良好的綜合效益。
作者單位
江蘇農林職業(yè)技術學院 江蘇省句容市 21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