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7日,我國農業部制訂印發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指出化肥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在促進糧食和農業生產發展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也存在化肥過量施用、盲目施用等問題,帶來了成本的增加和環境的污染,亟需改進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不合理投入,保障 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又到秋施基肥時,結合貫徹執行國家關于化肥減量“精、調、改、替”的四字技術路徑,我們根據果農施肥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了果樹化肥減量秋施基肥要“五改”,供參考。
1 改晚為早
施基肥改晚熟品種采收后的晚秋施和冬初施,為中熟品種采后施和晚熟品種采前施。嘎拉蘋果、紅香酥梨等中早熟品種,以8月下旬至9月中旬施入基肥最佳,盛果期樹以機械淺犁溝施為好,幼樹和初掛果樹以擴盤溝施為好;紅富士蘋果、碭山酥梨、紅提葡萄等晚熟品種,9月施入基肥效果最佳。為方便操作,可在采果前人工穴施或溝施商品性袋裝顆粒肥,腐熟糞肥以采果后人工或機械翻施為宜。
2 改偏為全
變過去的偏施化肥為全營養平衡施肥。通俗地說,給樹施肥如同人吃飯,有機肥就像饃菜米飯,化肥就像大魚大肉,菌肥就像酵面,微肥就像油鹽醬醋,四者在沃土、增產、提質、節本方面均有特定功能,具有同等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長期過量施用化肥,已對果園土壤造成了一定傷害,致使土壤質量低下,現階段按需施用化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過合理利用有機資源,用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實現有機無機相結合,提升基礎地力,用耕地內在養分替代外來化肥養分投入。
3 改近為遠
據調查,部分果農在施肥過程中有距離主干過近的傾向,認為這樣才有利于果樹吸收和提高肥料利用率。實際上,一般果樹的水平根分布范圍是樹冠直徑的2~4倍,80%的吸收根分布在樹冠外圍枝的垂直投影邊緣區域。蘋果、梨、桃、櫻桃、冬棗等果樹開溝或挖穴施肥的合理位置,應在樹冠外圍垂直投影外沿,不宜距離樹干太近。
4 改淺為深
近年來,隨著機械化程度的提高,部分果農施肥時習慣于把肥料往地表一撒,然后用旋耕機一旋,省工是省工了,但卻導致30%的肥料在地表造成浪費。因為多數果樹屬深根性植物,在垂直方向上吸收根具有成層分布的特點,蘋果、梨等仁果類果樹根系的集中分布層一般為20~80 cm土層,桃、杏、李、櫻桃等核果類為20~ 40 cm土層。初果期樹5~30 cm土層為吸收根密集區,盛果期樹10~50 cm土層為吸收根密集區,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根據不同樹齡,把80%的肥料施在吸收根密集區。
5 改堆為散
近年,因為肥料堆施燒根而誘發根腐病的現象時有發生。究其原因,主要是肥料在施肥穴溝堆積,局部濃度過高所致。正確的做法是,先在溝底施入有機糞肥,再回填表土,然后將肥料均勻撒入施肥穴,并用耙將肥料與糞肥和表土充分混合均勻,最后在最表層覆蓋底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