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上映的科幻大片《侏羅紀世界》,讓觀眾再一次目睹了遠古恐龍那生動逼真而且令人震撼的形象。
其實近年來影視作品中的恐龍話題,就是源自“侏羅紀”影片系列。回想1993年,科幻大片《侏羅紀公園》橫空出世,其中的恐龍形象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并讓這股“恐龍熱”經久不衰,持續至今。
我們不妨簡單回顧一下幾部“侏羅紀”系列影片的內容,以便重新梳理一下整個故事的邏輯脈絡。
在第一部《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1993)里,科學家從封藏于琥珀中的蚊子體內,提取出遠古恐龍的基因,并培育出了各式各樣的恐龍。而這些被復活的遠古動物,馬上成為“侏羅紀公園”中的熱門展品。不料一場暴雨過后,公園的電腦管理系統出現漏洞,恐龍紛紛逃出牢籠,一股腦沖向興致盎然的游客……
毋庸置疑,《侏羅紀公園》不但打開了影片中恐龍的大門,也開啟了科幻電影電腦特技的大門——CG技術在電影中的應用嶄露頭角。CG是Computer Graphics的縮寫,原意指電腦圖形圖像技術;現在多指使用電腦技術進行的圖形圖像創造活動,例如數字繪畫和電腦動畫等。
其實仔細查看一下,影片《侏羅紀公園》中真正出現恐龍的鏡頭不過區區15分鐘,這其中還有9分鐘是機械模型的表演,只有6分鐘來自電腦動畫。但由于出色的剪輯手法,結果給人以“滿屏皆恐龍”之感。但不管怎么說,當時科幻片中的電腦技術,與現在的特效技術實在是難以相比。
第二部《侏羅紀公園2:失落的世界》(Lost World:Jurassic Park,1997)緊隨其后。因為徹底喪失安全性,所以原來的公園被放棄,可那些兇猛的恐龍依然存在,所以捕獵者聞風而至,試圖涉險求金,結果上演了一場又一場殘酷的“人龍之戰”……
這部影片是“侏羅紀”前三部中唯一有別名而不僅僅是序號的影片——“失落的世界”,想必應該是向科幻史致敬之意。因為在科幻史上最早描述恐龍的作品就是《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1912),作品講述了一支探險隊前往一處保留地探險的精彩故事,作者則是大名鼎鼎的英國作家柯南·道爾,這部作品是他的“查林杰教授”系列中的一部——大多數讀者只知道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系列,卻不知道他也曾寫過不下20個科幻故事。
第三部《侏羅紀公園3》(Jurassic Park III,2001)再起波瀾。一名男孩不慎落到島上,其父母請求救援,沒想到救援隊也身陷險境……據說這部影片的情節基本上是由被前兩部影片舍棄的內容所拼湊,而且是這幾部“侏羅紀”系列中唯一不是由大導演斯皮爾伯格執導的影片。
第四部《侏羅紀世界》(Jurassic World,2015)的故事其實有些忽略第二、三部的情節,更直接地接續于第一部的結尾。這時的侏羅紀世界,已經正式開放為一個真正的游客公園。結果管理者擔心游客對恐龍的興奮時間有限,總是憑借恐龍的形象吸引觀眾,肯定不足以滿足游客們的需要。于是科學家開始研究新型恐龍。新型恐龍具有多種動物的基因,這使它變得更加暴虐,也更加狡猾……
不考慮故事,僅為滿足視覺刺激的需要,《侏羅紀世界》還是相當值得一看的。當巨大的恐龍張開血盆大口撲向鏡頭時,很難有觀眾能保持鎮定而不被這一場景所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