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自公元前514年建城,歷代都不乏賢才俊杰,尤其自隋唐推行科舉制度之后,文運更是昌盛,蘇州一府曾先后出過45位狀元。千百年來,這些狀元府第,被道德文章熏陶,被名人氣質浸透。在小巷深處尋訪這些狀元府第,暗長的陪弄,墻角的青苔,讓人感嘆歲月的輪回和生命的留痕。在蘇州古建專家的眼中,狀元府不僅是蘇派建筑的代表,也是最能體現蘇州文化底蘊的古建筑。近年來蘇州已對能夠修復的狀元府遺存進行全面維修和恢復,給現代氣息日漸濃厚的蘇州古城增添了幾分凝重和書香。
鈕家巷四朝元老潘世恩狀元府。歷史上人們把鈕家巷一帶稱鳳池鄉,現在還有一條小弄從鈕家巷通往蕭家巷,路名就叫鳳池弄?!肚灏揞愨n》記載:“文恭當國,深自韜匿,就所居鳳池園構一廬曰船庵,鍵關謝人事,終日焚香讀書,澆花洗竹,一家如在深山中。”潘世恩對鳳池園也有自己的描述:“家有鳳池園,為顧中丞汧舊居,喬木森然,曲沼環合,梧桐、柳、竹、椿、杉之屬,蒼翠詭狀,錯列如畫?;ǔ繜熛?,散襟曳筇,吟嘯自適?!兵P池園景色之美,說它是城市山林一點也不為過。
潘世恩(1769-1854)自幼聰穎好學,乾隆五十八年殿試奪魁高中狀元。道光十三年官至軍機大臣、武英殿大學士加太傅銜。且受賞賜甚多,直至82歲恩準賞全俸留京養老。潘氏狀元府最為出色的建筑為紗帽廳。廳分前后兩廳,前廳大,后廳小,平視如紗帽狀。前廳中央,有楠木雕刻掛落一幔,雕刻精細,四周的頂梁上,有十二朵木雕祥云。整座大廳高大寬敞,肅穆莊重。如今潘狀元府經過整修,成為蘇州狀元博物館,每天接待無數中外游客,彰顯著蘇州歷史的文脈。
十全街彭定求祖孫狀元府。十全街東頭,坐落著一座古舊的大宅,它就是清代祖孫狀元彭定求(1645—1719)和彭啟豐(1701—1784)的狀元府。清康熙、雍正年間,彭氏祖孫二人先后狀元及第,名震吳中。彭定求淡泊名利,于康熙十九年引疾歸里,在十全街南昀草堂植木種竹,讀書吟詩,坐臥于花木詩書之中??滴跛氖哪?,康熙帝南巡到蘇州,因愛彭定求的才華,傳旨說:“汝學問好,品行好,家世好,不管閑事?!泵綋P州書局擔任《全唐詩》總裁。
推開彭府的大門,給人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高闊的廳堂,進深的院子,精致的磚雕,仿佛在向人們敘述著當年彭家百年之盛和人稱“葑門第一家”的輝煌。南昀草堂是彭定求在其祖上“志矩齋”遺址上所筑,并增加修葺“繭園”數間。雍正帝曾賜“東澗野泉添碧沼,南園夜雨長秋蔬”之聯,乾隆也御賜“慈竹春暉”匾額。宅內有蘭陔堂、環蔭室、含清閣、幔仙閣、延綠軒等。歲月荏苒,百年前的輝煌已不復存在,但依稀透出“昭代科名第一家”之盛勢。2003年彭宅移建修復工程完工,使彭氏狀元府第在地塊改造中又得到了保護。
懸橋巷外交官洪鈞狀元府。懸橋巷,一個充滿著歷史意韻的小巷,洪鈞的狀元府就在巷中27號。洪鈞(1839—1893)是同治年間的狀元,后出任湖北學政,主持陜西、山東鄉試,并視學江西。1881年任內閣學士,官至兵部左侍郎。1889年至1892年任清廷駐俄、德、奧、荷蘭四國大臣。作為大清公使的洪鈞,對元代歷史研究有著濃厚的興趣,公務之余,“愈讀西書而愈有興味”,遂開始了《元史譯文證補》30卷的撰寫工作,并因此而成為近代元史專家。
洪鈞狀元府為同治七年(1868)洪鈞出仕后所建,整個宅第坐北朝南,分三路,西路是中軸線,共有七進房屋,前有照壁,依次為門廳、轎廳、花廳、大廳、堂樓、上房和下房。現存“桂蔭堂”義莊建筑有門廳與享堂,左右以兩廡相連,是四合院布局,享堂面寬三間,扁作梁,前船蓬軒,外檐施斗拱,梁枋作淺浮雕。2007年祠堂交由蘇州市平江歷史街區保護整修,籌建“平江名人館”。
翁家巷兩朝帝師翁同龢狀元府。常熟古城翁家巷2號,巷口立著一座狀元坊,咸豐六年,年輕的翁同龢考中狀元,官授翰林院修撰,仕途亦由此開始。翁同龢(1830—1904)是咸豐六年狀元,歷任戶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是當時著名的清流領袖。同治四年翁同龢奉旨在弘德殿行走,授讀同治帝。光緒元年又受命在毓慶宮行走,授讀光緒帝,前后達20余年。
翁氏故居坐北朝南,可分為東、中、西三路,畫梁雕棟,氣勢宏偉,成為完整體現明清時期江南名門望族住宅特點的典型代表,而綵衣堂成為翁氏故居的代表性建筑。綵衣堂懸掛的匾額,此匾由學前街翁曾源(翁同龢的侄子)宅移來。根據文獻記載,道光十五年(1835),大學士翁心存奉命典試浙江鄉試,放榜后請旨回籍慶祝母親75歲壽辰。途經蘇州時,恰值道光帝生母紐祜祿氏六十大壽慶典,巡撫衙門正在舉行慶祝宴會。翁心存觸景生情,思念高堂老母,于是請江蘇巡撫陳鑾題寫了“綵衣堂”三個大字,翁心存攜此墨寶回常熟請工匠制匾,懸掛大堂中,自此綵衣堂便成了翁府的代稱。如今翁氏狀元府已成為翁同龢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