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貿圣佳春拍傾力打造的“衛管重來—蕭嫻、孫曉云書法專場”,幾個月前在北京亞洲大酒店剛剛落槌。現場競拍異常激烈,當拍到蕭嫻為劉伯承元帥紀念館而作的行書五言聯《千秋功業大、百戰帥旗紅》時,起拍價20萬元,拍賣師剛介紹完,就有多位買家紛紛舉起號牌競拍。“23萬,25萬……28萬,30萬,36萬……”從開拍到加價,一直持續,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40萬,42萬……,有人加價沒有,沒有就是這位先生的了。”拍賣師看出多位藏家還在環顧,便喊出了“最后一次……”“9號,42萬,還有人加價嗎,最后一次,沒人舉牌加價,恭喜這位先生成交!”現場再次響起熱烈的掌聲。此作最終以425500元成交,為本專場蕭嫻所有作品中拍賣價格最高的一幅。另一幅蕭嫻隸書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也以40.25萬元成交。
蕭嫻是與梁啟超、徐悲鴻、劉海粟并稱為康氏最得意的四位弟子,并和胡小石、高二適、林散之一起被譽為“金陵四大家”及“金陵四老” 。作為女性,在將近一個世紀的藝術歷程中,蕭嫻始終不渝地追求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她在書法上的成就甚至遠遠超過了同時代的男性書法家,得到海內外的公認,藝術影響遠及日本、 韓國、新加坡等東南亞各國。然而現今其書法價格仍然較為偏低。那么,蕭嫻書法作品的市場價值到底如何呢?
傳奇般的藝術經歷
蕭嫻,貴州貴陽人。字稚秋,號枕琴室主,又號蛻閣。父親蕭鐵珊是孫中山先生的追隨者,又是著名的南社社員,工詩文而善書畫。蕭嫻時常與父同出入南社,人稱“南社小友”。蕭氏幼承庭訓,喜愛寫字,因聰慧好學,學習繪畫、篆刻、詩歌等。小小年紀就以善作擘窠大字聞名鄉里。13歲時,為廣州大新百貨公司落成典禮上所書寫的丈二匹對聯,字大如斗,人以為神,震驚海內,故被譽為“粵海神童”。還應邀與譚延闿、高劍父等書壇名宿一道為二沙島風景區寫碑刻石,名聲大震,當時甚至連照相館也懸掛她的照片,題為“大書家蕭嫻”。 18歲時加入了廣州書法社,在社里表現得十分活躍。
1923年,蕭嫻隨父遷居上海。每日臨書,創作不輟。她臨寫的《散氏盤》篆書冊,被其父的一位朋友拿走,輾轉到了南海康有為手里,康當即作詩曰:“笄女蕭嫻寫散盤,雄深蒼渾此才難;應驚長老咸避舍,衛管重來主乩壇。”投桃抱李,蕭嫻也寫了“大哉南海,撮爾須彌”的榜書楹聯相贈。這一老一少書信往來多年之后,才在上海愚園路南海寓所舉行了隆重的拜師儀式,當時包括劉海粟在內的許多書畫界人士參加祝賀。
師從康有為,得其謫傳,書藝大進。之后應宋慶齡的邀請,在廣州義賣書畫,作品銷售一空。其中有一條屏為好事者爭購,出價從16元大洋起,不斷加碼,最后被一知名人士以100元大洋購去。這為孫中山組織護法軍政府的籌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被他授予了畫家獎章。
1932年,蕭嫻的篆書《臨碣石頌》集刊于《當代名人書林》,一時蜚聲南國。抗戰期間,她舉家西遷,羈旅鄂、川、陜、甘,歷盡艱辛,勝利后返寧,繼續過著鬻書生涯。蕭氏自己的詩作可以證明這一點:“一支筆走三千里,八口家余四壁風。愿得千緡寫尺楮,墨池便許放鵝籠。早年托跡在碑林,翰墨生涯本紊心。漢白元朱酬夙好,只須一字一千金。”有著不衰誘力和頗高收藏價值的蕭嫻書法,吸引著眾多前來索字,但她都是有求必應,毫無親疏厚薄,甚至有時還自己掏錢買紙墨,寫好后送人。
蕭氏賣字之所以十分暢銷,這跟上海、廣州、北京、香港等地報紙曾多次刊登其潤格有關。如書壇巨擘于右任《介紹大書家蕭嫻女士》:“蕭嫻者,乃黔中名士蕭鐵珊先生女公子也。幼承庭訓,即工書法。行楷精良,篆箱奇古。衛管復生,茂漪再世,女書家中,實罕其匹。海內名士,盒然譽之。同人等愿女士仍貢獻所長于社會,為之規定潤格,稗求書者,有津梁焉。將見腕底神來,能事固不受促迫;而一時紙貴,聲價亦無埃品題也已。謹此介紹,潤格如左……”
風格獨特的藝術面貌
論藝術,蕭嫻篆隸楷皆精,尤以楷書為第一。特擅行楷大字,以溫厚為體、恣肆為神采,形成了氣勢磅礴、雄深蒼渾、沉雄高古的獨特風格,一掃閨閣娟秀之習。可謂睨視前賢,獨步當代。為此康有為把她比作“衛管”,即東晉的衛琰和元代的管道韞兩位書家。其實她們書風均屬典雅秀媚一路,論美學境界實不足以與蕭嫻相比。
蕭嫻學書從篆隸入手,取法乎古,受康有為書法的影響極深。其書法開始就以“三石”為宗;三石指的是《石鼓文》、《石門頌》和《石門銘》。因此,蕭氏的字有偉丈夫氣概,這與她宗“三石”很有關系。蕭氏認為“楷書是從篆隸而來。篆是圓筆,隸是方筆,圓筆方筆都掌握到了,不論改寫楷書、行書或草書都不難掌握了”。取法乎古,這當然是最難得的。傳蕭嫻平日習字,有一特點即善于對經風雨年月浸蝕的斑剝字跡予以還原。這充分體現了她認真求實的書法態度和對既往書跡完整性的理解能力。
此外,從蕭的作品特別是行書中,能見其運筆是相對緩緩謹慎而行,筆劃粗細肥瘦既有變化又無大起大落,線條圓渾、轉折過渡自然而無棱角和雕琢痕跡,反映出女性特有的“溫和”和“柔媚”。但是,稚中見巧,拙能生趣。她行書字的筆劃和結構表面看似乎像孩童一樣稚嫩和愚拙,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稚”、“拙”之中的靈動與生機,認真體會便能領悟其中的巧致和妙趣,這或許就是“大巧若拙”在其書法中的體現。蕭嫻的書法點畫縱橫馳騁,外放內斂,大氣磅礴,以重、拙、大的特點,給人以強烈的印象。
同時蕭嫻很講究書法的氣勢,她認為“有氣則活,有勢則峻,氣勢相連,神采奕奕。”所以其作品有氣壯山河、勢不可遏的魅力。蕭嫻書作格調高雅,尤其是行書的意境與韻致非常耐人回味。康有為、林散之、高二適、劉海粟都給予她高度的評價。
而對于書法的思想理念方面,蕭嫻也有自己的看法。她主張在臨習古碑上少而精。蕭氏有句“平生志不在多”的格言。意思是不要求多臨而重在讀帖,講究心摹勝于手追。這一點與前代書家不同,何紹基臨漢碑,康有為臨魏碑,重點碑帖均在百遍以上。而她則認為貴在心悟,因為“心為人之師”,心能轉腕,腕能轉筆。“書法乃傳心也”。她晚年所作的行書對聯,筆勢開張跌宕,長撇大捺渾然長舒,勢如山倒,力能扛鼎,有如風云入懷,得意揮灑,又若仙子起舞,長裙廣袖,儀態萬方。
總之,蕭氏之書,雄深渾厚,元氣淋漓,陽剛之美逾于須眉。若論性別,在女性書法史上足以鑠古震今。
市場價值為哪般
蕭嫻在各大拍賣行鮮有成交記錄,近年來才開始有多家拍賣行上拍其書作。早年其作品主要流通渠道還是以民間私人或古玩市場交易為主。上世紀80年代,蘇、滬、魯、皖民間書畫市場上多有流通。常見的四尺對聯在1988年交流價為800元左右;20世紀90年代初,江蘇媒體始出現“當代女書圣蕭嫻”的字樣,繼后全國書畫報刊常有此提法,使之書作備受青睞,在藝術品市場上頻頻亮相,價格也不斷攀升。每平方尺從1992年的2000元左右,上升至1997年的4000元。進入新世紀后,蕭氏的書法作品偶爾會上拍,價格也大幅上漲,從2002年的6000元猛地漲到2005年1萬元左右。但是,由于上升幅度太快,在此后的一段時間內,蕭氏書法的漲幅開始減緩,沒有出現大幅度的彈跳,而是比較平穩地往上攀升,可以說是波瀾不驚。2004年,北京榮寶秋拍,其行書五言聯以4.62萬元成交,這是當時蕭氏書法拍賣的最高成交價。
2010年開始,蕭嫻書法作品開始在市場上發力。如2011年,貴州書畫名家迎春書畫拍賣會上,蕭氏送給恒安先生的一副8字對聯“恒足有矣安能匹之”就拍出了14萬元的高價,真是達到了一字千金的程度。2013年,蕭嫻 1978年作楷書《赤壁賦》(三幀),在西泠拍賣中以46萬元成交。從最近的拍賣成交價來看,其普通作品在6-10萬元左右,好的精品在30萬元以上。出版過的作品和部分極品也有超過5萬元一平尺的。另外,從雅昌數據網上可以看出,去年蕭嫻的每平方尺的均價已突破了41441萬元。
但從蕭嫻作品的價格區間來看,成交價格起伏較大,普通的在3-4萬元每平方尺,精品每平方尺可達到10萬元,不僅反映了買家對藝術品的甄別能力在不斷提高,也說明市場反應日趨成熟。但這樣的價格,與其本身的藝術水準及美術史地位極不相符,存在明顯偏低的現象。這也是由多方面造成的,其中重要的一方面是大眾了解繪畫作品相對來講比較容易,而對于書法作品的認識則需要更多的知識及更高要求,所以不易發覺蕭嫻書法的高度,價格也受到一些影響。加之從現今拍賣市場上來看,收藏大眾都追捧名人書法。比如民國書法當中孫中山等人作品近幾年頻出高價,文化名人書法中茅盾、老舍很早就已經創出很高的價格。而一般書法家,盡管藝術水平很高,也較少引起人們的關注。所以說,從藝術水準而言,蕭氏的書法作品的價格還是較低。
在“金陵四老”中所處的價位
事實上,與同時期屬金陵四老的書法家相比較而言,蕭嫻的書法價格也有相當的差距。如同為“金陵四老”的高二適,書法價格已突破百萬。在江蘇嘉恒2010年春拍會上,高二適只有2.7平尺的《書法手卷》,以12萬元起拍,最終以68.32萬元成交,實在出人意料。這種情況還在不斷地發生。2011年,高二適的《李白古風之十》在南京經典拍出了106.4萬元的好成績,這是其截至目前唯一一件成交價超過百萬元的作品,而此前他的作品成交價多在10萬元以下。從數萬到百萬元的跨越,說明了高氏作品的升值潛力。但這種變化并非偶然,甚至可以說這樣的價格在目前的藝術品市場背景下是理所當然的。
另一位與蕭嫻、高二適同是“金陵四大家”的林散之,其書法作品也受到市場熱捧。在2010年春季甚至一度飆升到30多萬元一平方尺。林散之草書《毛主席詞》在北京保利拍至80.64萬元;另外,他一生最為經典作品《林散之論書九絕句》,在眾多買家的追逐下,以75.4萬元拔得頭籌。2013年的上海朵云軒春拍中,林散之《草書毛澤東詞》以63.25萬元成交。而且其百萬元以上的書法作品并不少見。目前有案可查的成交價在百萬元以上的書法之作就有19件,成交價幾十萬元的作品更是多不勝數。蕭嫻與之相比,從藝術成就及其在書法史中的地位來看,其作品價位明顯還很低,成交的拍賣記錄中還未超過百萬元的,超過10萬元的作品僅有11件,這樣的價格比起一些當代書法家作品動輒幾十萬元的價格而言,顯然是太低了。
而胡小石書法作品民間流通較少,價格也不高。上世紀90年代末,雖從每平尺500元左右漲到現在1萬元左右,然這比蕭嫻價格更低,市場價值被低估。其實胡小石是現代“學者型”書法家的代表人物。筆者以為,就其書法水平、書法史貢獻及學問論等,與之同門師兄弟著名書畫家張大千、呂鳳子等不相上下,而資歷聲望也不在高二適、林散之之下,可書作市場行情遠不如他們。這些都是市場滯后性導致其價值還未完全突顯。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蕭嫻作品價格不僅無法跟金陵四大家中的林散之、高二適相比,跟現當代一流書法大師的價位也有很大的差距,以其書法水平和在書壇的影響來衡量,相信未來差距會逐漸縮小,她的藝術也將隨著時間的推移,必定會顯示出其強大的魅力和價值,后市應有突出的表現機會和較強的升值潛力。
辨識很重要
隨著蕭嫻書法開始慢慢被大眾所青睞,其書法的贗品偽作也逐漸泛濫起來。前幾年能見到的蕭嫻書法作品多是真跡,近年來不斷出現為數較多的蕭嫻仿品。她的書作贗品,各地的民間書畫市場及小型拍賣會都能見到,其中以南京、蘇州、合肥書畫市場上最多,形式不同,尺幅齊全,低中高都有。低仿品以蕭氏不同版本的書法集復印放大 ,采用“雙鉤廓填”的方法,墨色沒有變化,所鉤的墨線依稀可見,字的大小與原作也有出入,這種仿品多由不懂書法的江湖閑雜人員所為,粗制濫造。此類低端仿品一般出現在古玩店或工藝店及地攤。
中仿品有兩種類型的東西:一種依據真跡“拷貝”,同樣用“雙鉤廓填”的方法,作偽者是有書畫技能的從業者,仿品墨色上已有變化,但通篇氣韻不貫,且線條質量較弱;另一種是“背臨”,作偽者由于長期臨摹他們的作品,已經初步掌握其書法特征,背臨那些熟悉的作品達到一定的相似度。這類偽作的章法、筆法都很嫻熟,但留有仿者自己的習氣,破綻易露。此類中仿品多出現在中小畫廊,同樣的內容一般只有兩三件,大多裝裱成軸。
而對于高仿品,作偽者通過潛心研究已經掌握蕭嫻的用筆方法,以及使用紙、墨、印泥及鈐印的習慣,這些人一般藏而不露,仿造出的作品內容多數較“冷”,很難找到參照物比較。高仿品,由于水平高、數量少,在蘇皖地區已有不低的價位。
除此之外,現今南京市場上常能見到蕭嫻另一類作品,上有其后人或門人題跋。需注意的是,題跋只能作為參考,不能作鑒定依據。假如遇到有疑問的東西,除常規鑒別法外,還需特別留心蕭嫻用筆的平直、轉換、疾勢、澀感和用墨的燥潤、濃淡,高深莫測而又平淡天真的變化;蕭嫻書法具有筆酣墨飽、氣勢磅礴、渾厚蒼莽的特點。熟悉其作品對于鑒別很重要,應盡可能多看書家的真跡,遇到不同作品,用不同的方法對待。
其實收藏一件作品,前提是辨別真偽,其次是精良程度。在選擇蕭嫻作品上,不要一味追高價格作品,而是發現更有升值空間的作品,比如她自創詩的作品等,價值性更高。
如今,在春意盎然的拍賣場上,書畫早已進入億元時代,然而像蕭氏這樣出類拔萃的,在書法上頗有建樹的書法家,在市場上還一直處于尷尬的境地。事實上,蕭氏在臨摹各家名帖的基礎上反復研磨體味,同時對隸書及碑帖研究透徹,抓住書法的精髓,最終形成自家面貌。因此,無論是自身的修為,還是書法功力,都堪稱書法界的“大拿”。然而因市場對其不重視,缺乏評論家的推廣,以及跟風現象的盛行,種種原因導致蕭氏的書法市場價值被嚴重低估,市場價格僅僅在幾萬元每平方尺,比起繪畫作品動輒千萬元的價格,還有待于更多的市場人士對此關注。因此,一旦更多的藏家認識到蕭嫻書法的真正價值,相信其書作的市場價值在未來定會邁向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