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未年末,浙江知名古陶瓷研究學者雷國強先生來電告知,其與龍泉青瓷工藝大師李震先生合作的新書《琢瓷作鼎——古代龍泉青瓷香爐制作工藝研究與鑒賞》即將由中國書店出版社出版,并囑余為之作序。
我與國強先生相識在六年之前。
我們江蘇省古陶瓷研究會每年都會利用節假日時間,組織會員考察古窯址,活動已堅持許多年,至今已考察了全國二十余個省市,近百處古代著名窯址。記得2010年5月初,我們專門組織考察團,赴浙江金華考察唐代婺州窯遺址。在這次考察活動中,為了讓參加考察的同志,對婺州窯的生產歷史、制作工藝、產品特征以及相關的時代背景有一個深度的全面了解,研究會秘書處事前就與當地博物館聯系,希望能安排一位資深收藏家或研究人員陪同作窯址考察,最好為大家講講課。5月1日早,我會一行三十余人從南京出發,下午一點鐘左右就到金華。當日在金華古陶瓷鑒賞家曹兆浦、曹兆燎兄弟的陪同下,參觀了金華博物館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婺州窯傳統制作工藝傳承人、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陳新華先生的婺州窯研究所。晚上在入住的賓館會議室,大家興致勃勃地聽取了當地資深婺州窯收藏鑒賞家雷國強老師關于婺州窯研究的講課。雷老師為這次講課做了很好的準備,并且制作了圖文并茂的PPT,用生動、準確、簡潔的語言給大家作了一個小時左右的學術報告。國強先生的講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難忘的是次日他又陪同大家考察了婺州窯中心窯場。
在武義抱弄口古窯遺址,我們看到了高達十余米保存良好的婺州窯遺址堆積物。古窯遺址四周滿地都是宋、元時期婺州窯珠光青瓷的殘片,使我們采集了不少極具研究價值的標本。之后又到國強先生的家“惜瓷草堂”欣賞品鑒由他收藏的婺州窯、龍泉窯古代青瓷珍品。國強先生收藏和研究婺州窯、龍泉窯青瓷已近三十余年歷史,收藏數量可觀,質量上乘,研究也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國強先生儒雅博學的氣質和琳瑯滿目的藏品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考察隊員們十分感謝國強先生為大家準備了如此豐盛的古陶瓷藝術品鑒賞饕餮大餐。
通過這次活動,我們與這位古代青瓷的收藏和研究者加強了聯系,增加了友誼。一年之后,國強先生也申請加入了我們的學會,并成為研究會的理事和核心研究團隊中的一名重要成員。國強先生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金華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自2013年8月始,他應國內知名藝術品收藏與鑒賞雜志《東方收藏》邀請開設了“文化瓷苑”專欄。我年長國強二十余歲,他尊稱我為老師,我們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成了古陶瓷研究的忘年之交。他的收藏和研究定位準確,專攻婺州窯和龍泉窯的青瓷收藏與研究,在這兩大著名歷史文化名窯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近年來,他成為我們研究會中一位著述頗豐的古陶瓷研究鑒賞專家。他不僅在《文物天地》、《收藏》、《東方收藏》、《收藏快報》、《文物鑒定與鑒賞》等國內知名文物與藝術品鑒賞研究核心刊物發表了近百篇研究文章,而且還出版了《婺州窯韻》、《婺州窯研究與鑒賞》、《婺窯瓷譚》等三部學術專著。國強先生婺州窯研究成果填補了地方歷史文化研究的空白,使唐代歷史文化名窯——婺州窯重新引起人們的關注與重視。2014年婺州窯青瓷傳統燒制工藝被國務院正式頒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強先生治學嚴謹,勤于思考,在古陶瓷研究與鑒賞過程中堅持將藏品與古窯址的標本實物作對比研究,并綜合時代背景、歷史文化進行考察,同時對積淀在古陶瓷之上的制作工藝、藝術風格、文化內涵進行學術探討。正是國強先生堅持實事求是的研究方法,所以常能提出新觀點、新見解,得到古陶瓷研究界的好評。國強先生婺州窯研究新著《婺窯瓷譚》,是2013年由我會主編,南京出版社出版的《人間瓷話》系列叢書之一,在2015年10月浙江省第五屆民間藝術成果評比中榮獲“映山紅”學術著作獎。由于他致力于研究婺州窯并在當地中小學推廣婺州窯歷史文化進校園的工作,還被評選為“2015年浙江教育十大新聞影響力人物”。
通過國強先生我們還結識了他的龍泉青瓷研究的合作者,有龍泉青瓷“三杰”之一之稱的李震先生。李震大師,龍泉青瓷世家李氏家族第五代傳人,浙江省民間工藝技能大師,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人民大學客座教授、浙江海洋大學兼職研究員、中韓文化交流大使。李震大師以古人為師,以古瓷為師,敬畏傳統,堅守一顆追求藝術完美的青瓷手藝人的匠心,向經典致敬,通過二十余年的摸索努力,在恢復龍泉南宋青瓷官窯天青釉和傳統支釘燒工藝方面取得極大成功,作品得到眾多業內人士和青瓷藏家的高度認可,成為龍泉青瓷實力派領軍人物。2010年,龍泉青瓷作品《宋韻》榮獲第十一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天工藝苑·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2012年,《牡丹繡墩》榮獲第二屆中國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天工藝苑杯”金獎;2013年,《龍騰瓷躍》系列作品參加法國盧浮宮中國文化藝術展,并于2015年榮獲中國陶瓷藝術大展暨第十屆陶瓷藝術設計創新評比金獎;2016年在中韓文化交流高峰論壇上,由其復制其祖父設計燒制,曾作為前蘇聯斯大林生日禮物《云鶴盤》被韓國國會永久收藏。
介紹了兩位作者,再讓我向大家介紹和推薦這一部由他們合作研究的古代龍泉窯青瓷香爐的學術專著。
三年前,在南京召開的江蘇古陶瓷研究會年會上,國強先生提出了從古代社會生活史角度去研究解讀古代龍泉青瓷文化的研究課題設想,得到了與會專家學者的支持。時任本會常務副會長、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賀云翱先生高度肯定了這一研究選題的意義與價值,并建議在研究思路與路徑設計方面,可以將古窯址考察與博物館所收藏的經典性藏品、民間收藏的代表性藏品與文獻資料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相結合,以文化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相結合的綜合研究為視角,從古代龍泉窯青瓷器皿造型與功能分類入手,按歷史時期,多角度、多層次地考察討論古代龍泉青瓷,以期對當下唯一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陶瓷類代表——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發展及其青瓷文化面貌作多層次、多維度的深入研究。
在大家論證時,我覺得國強先生的這一研究設想很有創見,鼓勵他認真付諸實施。與會的《東方收藏》雜志社編輯部李自涌主任也非常贊同我們的觀點,并向雜志社的總編茅羅平先生作了專題匯報。同年8月,《東方收藏》雜志社就為國強先生開設了“文化瓷苑”專欄,分期分批刊登與發表他的龍泉青瓷文化研究成果。
國強先生的龍泉青瓷文化研究工作很快得到了龍泉青瓷工藝制作李震大師的響應,并成為這一項目的研究合作者。一位是有著深厚文化功底和龍泉青瓷豐富研究積淀的學者,一位是來自青瓷世家,精通龍泉青瓷仿古工藝的青年大師,所以他們倆的合作可謂珠聯璧合,強強聯手,成為研究古代龍泉青瓷文化的絕配。
2014年3月,我與本會邢舒良秘書長受國強先生與李震大師邀請赴龍泉考察,同時也了解他們合作研究項目進展的狀況。自2013年8月份開始,國強先生與李震大師合作的古代龍泉青瓷研究成果陸續在《東方收藏》“文化瓷苑”專欄刊出。我對他們在專欄刊出的研究文章十分重視,每期都認真拜讀。我覺得他們把龍泉青瓷放在古代社會歷史文化發展的大背景之下,從社會生活史入手,以某一款、某一類青瓷器皿的使用功能、造型風格以及制作工藝、裝飾特色等角度出發,結合大量的古窯址考察采集的標本與文獻史料進行對比、綜合研究,突破了當下古陶瓷研究局限于簡單斷代與制作工藝分析以及經濟、藝術價值評估的狹窄研究模式,拓寬了古代陶瓷研究的空間與領域,豐富了研究的題材與內容,體現了古代陶瓷研究的進步,是十分可喜的。
關于這部新書,我認為有以下兩個創新亮點與特色值得大家關注:
其一,厚實的理論基礎與寬闊的學術考察研究視野。
本書以古代龍泉青瓷發展歷史脈絡為主線,以歷代龍泉窯青瓷香爐珍貴遺存為考察研究對象,從中國古代香文化發展與龍泉青瓷生產制作工藝嬗變的兩個緯度為研究線索,全面深入地討論了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六個時期三百余件龍泉青瓷香爐造型、釉色、裝飾以及制作工藝的特點,并且歸納分析了各個歷史時期青瓷香爐作品的藝術風格與美學品質特色。本書所體現出厚實的理論基礎與廣闊的學術考察視野,這與國強先生的學術研究成長經歷與學術素養積淀是分不開的。早在上世紀80年代,國強先生就是活躍在浙江民間文化、民俗學研究領域為數不多的青年才俊之一,是當時浙江省民間文藝研究會最年輕的理事,江、浙、滬兩省一市民間文藝研究理論小組的核心成員。國強先生在學術研究成長過程中還得到了中國民俗學研究泰斗、北師大鐘敬文教授、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劉魁立研究員、上海社會科學院姜彬教授等名師大家的指點。特別是在浙江省民協的安排下,在上世紀90年代初拜華東師大著名民俗學家與民間藝術研究專家羅永麟教授為師,在業余時間接受羅老師治學教導達三年之久,所以他受到了很好的學術研究專業訓練,打下了扎實的學術研究功底,積淀了深厚治學素養。
其二,扎實的專業分析與精湛的制作工藝研究。
這本書的另一個特色亮點就是對古代龍泉青瓷制作工藝扎實、精深地專業分析與研究。針對思維與實踐的問題,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文中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這兩位作者在研究古代龍泉青瓷香爐時,沒有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搭建在純粹的理論抽象推理的空中樓閣之中,而是通過具體的實物與標本從專業角度討論分析其工藝制作的特點與操作層面的技術問題,所以體現出了相當精深的專業性。這種扎實的專業分析與精深的工藝討論主要得之于這兩位作者對于古代龍泉青瓷深入的實踐研究與豐富的收藏積淀。青年工藝大師李震堅持以古為師,敬畏傳統,為了方便自己的研究學習提高青瓷制作工藝水平,在研習龍泉青瓷仿古工藝20余年的時間里,花巨資建立了一個以收藏和研究南宋龍泉窯青瓷為主攻方向的標本資料庫——李生和青瓷研習館。該青瓷研究標本陳列館,一共收藏了近萬余片南宋龍泉窯不同窯口的瓷片標本和數千余件器型相對完整的南宋龍泉青瓷殘件標本。龍泉青瓷香爐是國強先生收藏和研究的重點,他在近三十余年時間里收藏了五代、宋、元、明、清時期龍泉青瓷香爐近一百余尊以及數以千記的瓷片標本。所以有調查研究才有發言權,有大量的實物標本研究積淀才能成為這一領域的研究專家。
此外,這部著作在古代陶瓷與香文化研究方面也實現了以下兩個方面的突破:
其一,第一次完成了對龍泉青瓷香爐的專題系統性的研究與梳理,填補了古代陶瓷研究中青瓷香具專題研究的學術空白。
其二,第一次以中國古代香文化發展史為背景,從晚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不同時期龍泉青瓷香爐的造型特點、裝飾特色以及制作工藝特征等方面的綜合研究入手,揭示了中國古代社會香文化發展與龍泉青瓷工藝發展的關系,填補了中國古代陶瓷與古代香學研究的空白。
這部書在結構上,上下貫通呈現出全景式研究的宏大格局,在行文上體現出優雅文風。在研究過程中沒有堆砌過多的抽象概念,而是堅持以器物說事,以每一個時期龍泉青瓷香爐的造型特點、工藝特征、藝術風格為著力點,展開點評與討論。在鑒賞分析過程中,語言生動、準確,充滿了作者對古代青瓷藝術作品美感的贊美,所以每一篇章都可以當作介紹龍泉青瓷文化的優美散文來品讀。
最后,我認為這部由國強先生與李震大師合作的《琢瓷作鼎——古代龍泉青瓷香爐制作工藝研究與鑒賞》新書,是當前古陶瓷研究領域一大突破,是一項重要的學術成果。
國強先生、李震大師正值壯年,希望他們在古代龍泉青瓷文化研究方面,保持闖勁和干勁,大膽創新,不斷開拓,在古代陶瓷研究領域與工藝傳承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績。
是為序。
(作者系江蘇省古陶瓷研究會原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