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體而言,1月份市場將延續震蕩,在謹慎中調整結構,為新年布局。”
繼元旦后首個交易日觸發兩檔熔斷提前休市后,1月7日又繼續上演熔斷戲碼。早盤A股大幅低開,兩次熔斷后,兩市全天提前休市,此時距離開盤還不足半小時,累計交易時間僅約15分鐘(857秒)創下A股最短交易時間紀錄。A股在4天內出現了4次向下熔斷,投資者可謂是損失慘重。1月7日晚間,上交所、深交所及中金所聯合發布通知稱:為維護市場平穩運行,經證監會批準,決定于2016年1月8日起暫停實施指數熔斷機制。在取消了熔斷機制后,A股將如何走向?
4天內4次熔斷
1月7日,A股大幅低開后加速跳水,開盤不久滬深300指數跌超5%,觸發一檔熔斷機制,自09:42起暫停交易15分鐘。恢復交易后約2分鐘,滬深300指數跌超7%,觸發二檔熔斷機制,自09:59起停止交易至收市。
截至收盤,滬指報3125點,跌7.04%,成交金額799.8億元;深成指報10760.3點,跌8.23%,成交金額1080億元;創業板指報2256.52點,跌8.58%。兩市超2500只A股下跌,跌停的非ST個股近1600只;僅35只個股飄紅,其中25只個股漲停。
從板塊表現看,此前大熱的銀行、保險和煤炭板塊成為抗跌前三名,但跌幅仍分別達3.5%、4.24%和5.65%。
這已是A股在4個交易日內2次觸發熔斷機制。新年首個交易日(1月4日),滬深300指數先后觸發5%和7%兩檔熔斷閾值,股票現貨和股指期貨市場于下午13:33暫停全天交易。中小板、創業板等指數跌逾8%,僅40余只A股收漲,近1500只跌停。
在1月7日上午市場提前休市后,證監會發布了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新規,1月9日起施行。《減持規定》要求,大股東在三個月內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的總數,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百分之一。上市公司大股東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需提前15個交易日披露減持計劃。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在答記者問時表示,引入指數熔斷機制的主要目的是為市場提供“冷靜期”,避免或減少大幅波動情況下的匆忙決策,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抑制程序化交易的助漲助跌效應;為應對技術或操作風險提供應急處置時間。
鄧舸表示,熔斷機制不是市場大跌的主因,但從近兩次實際熔斷情況看,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而熔斷機制又有一定“磁吸效應”,即在接近熔斷閾值時部分投資者提前交易,導致股指加速觸碰熔斷閾值,起了助跌的作用。權衡利弊,目前負面影響大于正面效應。因此,為維護市場穩定,證監會決定暫停熔斷機制。
中信證券認為,熔斷機制首日實施即被觸發,原因有三個:其中短期直接催化因素在于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快速貶值;而投資者對1月8日大股東集中解禁和減持的擔憂始終未得緩解也有影響;第三是險資舉牌事件已過年末關口,且輿論風向偏壓制,這一前期提振投資者情緒的事件影響已由正轉負。另外,熔斷機制初行,指數接近下行閾值時,投資者對流動性的擔憂會導致下行預期自我實現,但并非大跌主因。
宏觀形勢仍嚴峻
在偏寬松貨幣環境下,財政政策發力使得11 月數據出現暫時性小幅反彈,工業、投資增速均出現企穩跡象,消費穩步改善,這其中既有去年四季度較低基數的原因,也有政策托底的效果,今年實現7%左右的增速無虞。但數據回升的動力仍主要是政策刺激,也決定了這樣的回升難以持續。樂觀的是,目前CPI 持續回落,貿易順差較大,匯率彈性增強,為繼續寬松、加快改革提供了條件。現在政策同時發力供需兩端,有助于在偏穩形勢下加快推進改革轉型。比如高新技術產業、消費、服務業,正在經濟緩慢觸底過程中不斷得到加強。而傳統增長引擎,像房地產、汽車行業,也有望在行業制度建設完善、供給結構改善后迎來持續健康的增長。
2015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相繼召開,為2016年宏觀政策定調。總體看,加快市場出清,更加重視供給側改革,加快改革落地是主要的政策取向。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舉行,會議明確提出五大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緩慢出清是過去三年的宏觀經濟主要特征,但緩慢出清的危害越來越明顯,中央在2016年將更加重視加快市場出清。
這五大任務基本都是沿著供給側改革的思路在進行。會議明確提出了金融市場要發力加大兼并重組,盡量減少去產能對經濟社會沖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房地產業,鼓勵房地產業消化庫存。撤銷對房屋所有權的過時限制,可以說是在私有產權方面邁出了一大步,讓購房者對未來有充分的預期,但這同時也意味著未來不動產稅的開征將不遠。擴大有效供給主要從政府層面談起,軟硬件基礎設施短板需要補齊,政府投資仍要增加。經濟增速將出現降中趨穩的條件下,預計財政赤字將出現被動提升。預計一些傳統性行業的強制性關停并轉、結構轉型,都會因為政策和改革措施的導向而加快。
抑或延續震蕩格局
銀河證券分析師孫建波接受《小康·財智》記者采訪時表示,展望1月份,美元升息對全球市場的影響仍需觀察,人民幣快速貶值釋放了部分壓力。國內經濟有短暫企穩跡象,沒有重要數據公布,基本面信息處于相對真空期。改革加快落地將成為2016年的重要政策取向,有助于增強信心活躍市場。新股發行對資金的壓力減小,1月份增發解禁壓力不大。市場擔憂限售令結束之后的減持壓力,進入新年機構結構調整力度會加大,可能對個股乃至市場帶來沖擊。整體而言,1月份市場將延續震蕩,在謹慎中結構調整,為新年布局。
在具體操作方面,孫建波建議,當前市場的震蕩格局要求投資適度謹慎,但更重要的是為2016年布局,尤其是供給側改革的方向,成長、轉型、消費是長期方向,去產能、去庫存可能給相關行業帶來階段性機會,但節奏不易把握,持續性較低。在風險因素方面,孫建波認為主要有兩個:一是股票供給壓力增加超預期,二是人民幣匯率波動超預期。
關于行業配置與主題投資,孫建波建議:尋找基本面好但漲幅不大的優質成長股:如TMT、機械軍工、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受益于消費旺季和漲價預期的消費:如影視傳媒、農業、食品、旅游等;主題性機會,如國企改革、軍隊改革、消費電子展、國家年度科技大獎、迪士尼、大數據云計算與互聯網、大安全主題、節能環保、中國制造2025(智能制造、高端裝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