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內涵是有效制度供給問題。為此,提出基于理論創新認識形成的思路建議——
基于分析,我們認為中國所應強調的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內涵,就是理應統領全局的“以進一步深化改革解放生產力”問題,就是在市場化、全球化、民主法治化取向下于改革“深水區”攻堅克難繼續推進經濟社會轉軌升級問題。一句話,就在于以有效制度供給支持結構優化,激活全要素生產率,引領“新常態”,對接“全面小康”、聯通“中國夢”。以理論創新基本認識引出的新供給經濟學研究群體的基本政策主張,是以改革統領全局之下的“八雙”和面對
“兩個一百年”歷史任務的“五并重”。在這里簡介如下——
“八雙”的基本要點是:
第一,“雙創”——走創新型國家之路和大力鼓勵創業。
第二,“雙化”——推進新型城鎮化和促進產業優化。
第三,“雙減”——加快實施以結構性減稅為重點的稅費改革和大幅度地減少行政審批。
第四,“雙擴”——對外開放格局和新的國際競爭局面之下,擴大中國對亞非拉的開放融合,以及適度擴大在增長方面基于質量和結構效益的“有效投資”規模(對于消費的提振當然是比較重要的,已經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和重視程度的明顯提高,但是對于投資這方面的進一步認識,我們認為也需要強調,所以放在“雙擴”概念之下來體現)。
第五,“雙轉”——盡快實施我國人口政策中從放開城鎮體制內“一胎化”管制向逐步適當鼓勵生育的轉變,并積極促進國有資產收益和存量向社保與公共服務領域的轉置。
第六,“雙進”——在國有、非國有經濟發揮各自優勢協調發展方面,應該是共同進步,需要摒棄那種非此即彼截然互斥的思維,在“混合所有制”的重要概念之下,完善以“共贏”為特征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經濟制度的現代化實現形式。
第七,“雙到位”——促使政府、市場發揮各自應有作用,雙到位地良性互動、互補和合作。這方面的分析認識,需擴展到中國勢必要發展起來的第三部門,即志愿者組織、公益慈善界的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這些概念之下的一些越來越活躍的群體,應該在社會主體的互動中間發揮他們的潛力。我們非常看重國際上已高度重視的公私合作伙伴關系(官方意譯為“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 模式,在此模式之下尋求共贏,應該是其基本的認識視角。
第八,“雙配套”——盡快實施新一輪“價、稅、財”配套改革,并積極地、實質性地推進金融配套改革。
在上述基本考慮中,“雙創”是發展的靈魂和先行者;“雙化”
是發展的動力與升級過程的催化劑;“雙減”則代表著側重于提升供給效率、優化供給結構以更好適應和引導需求結構變化的制度基礎;“雙擴”是力求擴大供給方面在國際、國內的市場空間;“雙轉”是不失時機、與時俱進地在人口政策和國有資產配置體系兩大現實問題上順應供給結構與機制的優化需要,以支持打開新局;“雙進”是明確市場供給主體在股份制現代企業制度安排演進中的合理資本金構成與功能互補和共贏效應;“雙到
位”是要在政府與市場這一核心問題上明確相關各方的合理定位;“雙配套”是對基礎品價格形成機制和財稅、金融兩大宏觀經濟政策體系,再加上行政體制,以大決心、大智慧推進新一輪勢在必行的制度變革與機制升級。
“五并重”的基本內容是:
第一,“五年規劃”與“四十年規劃”并重,研究制定基于全球視野的國家中長期發展戰略;
第二,“法治經濟”與“文化經濟”并重,注重積極逐步打造國家“軟實力”;
第三,“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并重,有效應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演變;
第四,柔性參與TPP 與獨立開展經濟合作區談判并重,主動參與國際貿易和投資規則的制訂;
第五,高調推動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與低調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并重。
這個“五并重”思路設計的視野,是把中國順應世界潮流而尋求民族復興的時間軸設為百年、空間軸設為全球,來認識和把握綜合性的大格局、大戰略問題。
“八雙五并重”所引出的消除供給抑制、放松供給約束的取向,正是對應于黨的十八大以來延續市場化改革取向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制度轉軌、機制優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