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連武,城市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總監、吳星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設計總監。他認為:藝術并非高高在上,遙不可及。它可以生活化,讓生活充滿藝術。藝術也不一定只是一件昂貴的作品,而是一種生活品味與對美感的追求。我們尋求一種以四兩撥千金的設計手法,順勢而為,以求渾然天成。而每一個小小的前進,都是邁向內在真實的一小步。
“為真實的世界設計”是現代裝飾雜志今年的活動主題,而這個題目來自于1971年美國設計理論家Victor Papanek的同名著作。在那個PopArt/Pop Design盛行的年代,開始有人嚴肅地提出“設計目的”的問題,也影響了日后的設計理論,使之有更深入的發展。
設計師們總認為自己的設計能夠改變世界,但世界并沒有朝設計師們的想象而徹底被改變,原因是設計師們雖嘗試著改變世界,但設計師所謂的世界卻不是圈外人所認知的真實世界,而我們所在意“形式”是什么的這個問題,從現代主義時期Louis Sullivan提出的“形隨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到后現代時期(Post Morden)Hartmut Esslinge的“形隨情感”(Form Follows Emotion)以及Bernard Tschumi的“形隨故事,虛構”(Form Follows Fiction),形式的定義總在時代的變遷當中與時俱進。
1992年Jeffrey Deitch策展人以“Form Follows Fiction”為名的國際藝術家聯展中,揭示了人類正身處于一個新的混亂狀態之中,一種介于人造與真實之間的世界。而在2l世紀的現今來看,虛擬現實的世界已儼然成型,虛擬已是真實世界的一部分了。面對真實世界的不斷變遷,當代的設計師所面對的真實世界,已不是1971年Victor Papanek的真實世界了,我們需要用更新的觀點來思考我們現今的問題。
在虛擬的真實世界里,個人的價值觀已附加到科技的使用中,人們也開始在真實與虛擬的世界之間生活游走,甚至兩者相互連結密不可分。所謂“第二人生”也在這樣的概念下產生,在虛擬世界中過著與真實世界截然不同的生活,甚至從某個角度來看,在虛擬的世界或許比在真實的世界更為真實。
當今我們仍然還有上一世紀就存在的環保、糧食、氣候、貧窮等在真實世界中發生的課題需要解決,而虛擬世界的時代來臨更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形式在當今的這個世代又將會被賦予怎樣的新定義呢?建筑師Ole Scheeren 2015在TED的演講重提了上世紀Bernard Tschumi的“Form Follows Fiction”的主張,并進一步闡述了將空間以一種故事虛構腳本來思維,強調了空間與人以及人與人之間新的互動與連結關系,猶如一本或多本小說腳本,虛構出多元而緊密的情節。這種論述提供了一個對當今虛擬的真實世界很好的提示,當形式不只是在復制或模仿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事物,而可以用類似小說的書寫般,以一個虛構的方式去創造不存在的情況與事物時,形式將得以擺脫跟隨誰的附屬角色,在滿足新的真實世界的需求下,找回自己的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