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淑靜,禾筑國際設計有限公司主持設計師、昊星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設計總監。她認為:設計是從其既有的條件,帶著詩意及永恒感的自然演繹(The design is naturally derived from the existing elements with poetic and timeless touch)。
春天再度造訪威尼斯,一心要拜訪Carlo Scarpa(卡羅·史卡帕)的作品。他在威尼斯生長并待了許多年,在彎彎曲曲的巷道、水道中隱藏著許多他的作品,尋找它們時的心情就像在尋找寶藏一樣。我們抵制了威尼斯精品購物街的誘惑,拿著地圖直探半天,步行到達他的兩個作品——Olivetti展示場及Fonatzione Querini Stampalia(史帕立基金會)。
了解Carlo Scarpa(1906-1978)的生平故事:他出生于威尼斯,兩歲時離開,十三歲再度搬回威尼斯,在這里接受美學教育,工作,成家,創業,教書……所以他的大部份人生是在威尼斯度過。在威尼斯,可以發現過去、現在與未來交織的一個生命體,歷經曾經的經貿政治的輝煌時代,各世代文化的痕跡;水道、橋梁、街角、許多的大小廣場、大宅邸、教堂等構成了威尼斯的面貌。而這就是他生活及被滋養的環境。
走入史丹帕立基金會這個16世紀的建筑,歷經各個時代與水患的破壞,第一層樓及院落已無法使用。Scarpa在承接此設計時,以自然環境及歷史脈絡為切入點找尋靈感及發想。引水入室,設計了水行徑的通道,拉高地平面并把人行通道邊延筑高超過最高水位線。保持原建筑墻體面材,開孔及線板符號。令人佩服的是,他在這些古典基礎上加上屬于他的嶄新符號及細部手法,卻又能跟環境結合。以一個同為設計者的角度,我仔細端詳每個細部、結構,思考當時他是如何整合這一切的。從入口經過通道到展覽空間再過渡至庭院,雖然空間不大,環繞四周觀看每一個地方:跟舊墻結合的方式;地坪鋪面跟水溝的收邊;指示牌、水閘門的鐵件設計;石塊高低層次的美感;最妙的是他在對待暖氣設備的修飾上也是如此費心,使其融合在空間的美感中;展覽空間使用石材分割,從地坪鋪面分割至墻面的連貫設計;依比例分割石墻上嵌入燈溝;跟石墻融為一體的石門,門上出現的倒L符號,在庭院草地的石頭踏階上重復出現;庭院左側的水泥墻上鑲嵌裝飾著耀眼的玻璃馬賽克;水池細部,花臺,座塾,燈具每一部份的比例、材質、形式之間的把控都是如此刁鉆地體現在細節中!
學生時代就很喜愛Scarpa的作品,有別與其他同為大師的建筑師,他更是一位藝術家。他的作品帶出一種存在的寧靜感,細節處理概念的獨到之處,不單是以視覺美學而在結合現況需求產生出的屬于他的獨特語匯,這些都在他設計的空間中帶出吸引人的詩意感。親臨現場,端視,靜坐感受,一波波的感動不斷地涌上來!同為設計者,借大師作品再思設計者所堅持的是什么?——一種精神,一種責任!
最后,用Louis Kahn為Scarpa寫下的幾段文字作為結語。
在卡羅·史卡帕的建筑中
“美麗”
第一種感覺
“藝術”
第一個詞匯
然后是驚奇
是對“形式”的深刻認識
對密不可分的元素的整體感覺
設計顧及自然
給元素以存在的形式
藝術使“形式”的完整性得以充分體現
各種形式的元素譜成了一曲生動的交響樂
在所有元素之中
節點是裝飾的起源
細部是對自然的崇拜
——Louis I.Ka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