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陳連武 攝影/賴壽山 采訪/陳雅男
設計單位 城市室內設計裝修有限公司
項目名稱 記憶的顯影
項目地點 臺北市
項目面積 272m2
主要材料 夾紗玻璃、明鏡、特殊涂料、大理石、木皮地板、3M表面材
陳連武(臺灣),城市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總監
[設計師解析]
如果記憶是以類似照片的形式存在于腦袋之中,那么這個設計就宛如一個將過去重新顯影的過程!本案的發想從四位姊妹們童年對母親的回憶開始,采用意識流的空間架構方式,將與母親過往相處的片段場景,用想象及杜撰的方式將之串連起來。
“母親是一位在臺灣日據時代受過高等教育的先進女士,小時侯就看見她在桌上拿著筆畫畫,就覺得媽媽什么都會做……”姊妹們用記憶拼圖的方式,逐步地勾勒出母親的形象。“放學回家,一打開大門,就是一條長廊玄關,脫下了外出鞋,尋著飯菜香,母親就在廚房忙進忙出,并催促著我們快到有緣廊的房間寫功課,而窗外是她精心打造的庭院……”在姊妹的談話中,老家的樣貌猶如一張張泛黃的照片,時而清晰時而模糊。
本案的空間架構,猶如不同時間的老照片拼圖般,重組了一個完全不同于一般住家的平面配置:大門外側可以看到若隱若現的內院,入內后是一個刻意拉長的廊道,區別了里外,也放緩了步伐,玄關接續的空間不是張顯氣派的大客廳,反倒是四間臥室的中介與轉換空間,這是四姊妹在夜深人靜時,彼此聊天或靜處的角落,拾階而上,二樓有老家熟悉的樣貌:開敞的廚房及有緣廊的客廳,而木構造的斜屋頂,則讓躺臥之間充滿了童年無限的想象與回憶,在質樸的水泥墻上,有母親經年累月嘔心瀝血的創作。
對家的記憶,也在這個設計的過程中,清清楚楚地攤在眼前,猶如昨天才發生般歷歷在目,久久無法釋懷……
《現代裝飾·家居》對話陳連武
本案主題為“記憶的顯影”,很多空間構想都是為了重組業主對記憶中的家的印象,從頗為意識流的設計訴求轉化到設計構想時是否碰到了一些難題?
陳連武:這個案子剛開始是四姐妹來找我,她們想要把媽媽留下來的房子做簡單的整理,變成四姐妹可以聊天、相處,增進彼此感情的地方。其實四姐妹分別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的在日本,有的在新加坡,甚至有的在上海,她們想有一個地方可以聚集在一起,共同從事一些活動。因為這樣的初衷,我對四姐妹的媽媽的日常生活樣貌或者說跟這四姐妹的互動關系起了好奇,所以在設計之初我們先記錄并了解了她們對母親的回憶及媽媽曾經留下來的一些繪畫作品。整個空間的樣貌是非常傳統的日式平房,空間配置方式跟我們現代的住家功能配置剛好有點相反,把接待賓客的空間拉到相對靠后,也就是比較熟的人才能進入。雖然不是小時候的那棟房子,但是她們希望能夠在媽媽留下來的這個房子里重塑小時候對于老房子以及對媽媽的記憶。
日式風格是本案的基調,連接起舊日時光與現代生活,您在營造本案的日式氛圍時,主要因循怎樣的設計思路?
陳連武:這個房子有兩層樓,它跟一般住房的功能配置有點不一樣。我們在入口故意形成一個比較狹長的走廊,讓它除了具備玄關應有的功能外,還有區隔內外的作用。經過狹長的玄關,步入的是起居空間,這里設有料理臺、用餐桌,甚至也有小書桌、沙發、電視。考量到四姐妹退休后的身體狀況,四間臥室放在一樓,公共空間則被拉到了二樓。二樓設有兩處緣廊,四姐妹可在戶外的緣廊納涼、聊天、欣賞風景,這種人與景致的互動就源自日式庭院的造景。二樓的斜屋頂是木構造的,所以客廳的沙發區采用的是臥榻方式,讓她們在使用時會想起跟小時候與舊房子的互動印象。
業主的母親應該是位藝術家,在陳設設計上,您通過何種手法將藝術與生活串聯起來?
陳連武:對于母親的畫作我們也做了一些整理,有字畫、山水,甚至油畫,我們思考的是這么多的作品要怎樣懸掛。我們刻意在一些墻面上用白色或水泥涂料等中性材質,譬如一樓有很多的白墻,上面有隱藏的掛鉤軌道,方便四姐妹替換媽媽的作品。二樓客廳背墻做成凹坎比較隨意的矩形墻面,實際上是吸鐵板,也可以輕易置換作品。
我們做這個案子是想凸顯舊空間的結構,試圖先移除那些裝飾性的物件、顏色、使用的東西,很本質地去看這個空間原始的樣貌。于是乎我們在墻面上增加了一些材質和造型,但最終是希望回歸到這個建筑物本來應有的結構方式,比如說水泥墻面是支撐屋子墻面的,木構造的屋頂是抵御風雨的,從而將建筑物的樣貌在這處新房子里凸顯出來,同時也連接起她們對于兒時舊空間的想象。
注意到本案中出現了大量的鏡面元素,它在造景上能起到獨到的效果?談談您運用鏡面的一些思考。
陳連武:其實在設計之初我并沒有考慮用過多的鏡面,因為鏡面可能會有一種過于虛幻的感覺,不是那么扎實,但是業主在執行的過程中主動提出,讓我有一點點訝異,因為通常住家設計很多業主對鏡子是相對排斥的,但她們認為鏡子是一個好玩的材質,就像她們小時候游戲的時候可以通過鏡子看到自己,也可以看到別人,或者也可以看到空間,通過這樣一個虛幻的材質她們開啟了另外一個想象的空間。
基于業主提到的她們對鏡子的獨特的觀察和喜好,我就想或許可以用鏡子去凸顯這個空間,再結合我們想要給予的空間感的效果,這樣,放鏡子的位置就變得很講究,我們通常會在一些想要去創造另外一個空間的適當位置,讓鏡子消弭滯礙,這有點像是日式空間,每個空間之間互相串聯,雖然有的空間是獨立的,但是通過鏡面好像在另外一個空間有一個可以被串聯或者是可以再引到另外一個空間,再從另外一個空間再串到前面這個空間的感覺,強化了舊時日本老宅空間串聯的視覺效果。在—個新的建筑物里我們可能并不是這樣的舊建筑結構,但運用了鏡子的方式,可達到同樣的視覺效果。
本案的燈光以點射光及燈帶為主,在設置時是否也是為了呼應日式風格的整體主題?
陳連武:至于人照燈光的部分,還是為了呼應建筑物,所以沒有所謂的主燈或者造型燈,希望它被隱藏,更多用到的是帶狀燈或者點狀燈,亮體相對小,不在于凸顯造型,重點在于營造空間氛圍。在日間,我們想要看到的是自然光引到室內的效果,到了晚上,點狀燈可以讓這個空間的氛圍更加凝聚,更具有溫馨感,而投射燈帶則能帶出更飽和的空間色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