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鰲:中國燒傷醫學開拓者
上世紀初,黎鰲、黎介壽和黎磊石三兄弟出生在湖南瀏陽的一個教育世家。黎鰲生于1917年,比二弟長7歲,比三弟長9歲。1937年,父親因病去世時,黎鰲已在上海讀醫學院,黎介壽和黎磊石還在上小學。1943年,黎鰲畢業后到江西醫學院任教,黎介壽、黎磊石也結束了中學生活。為了能吃上飯,兩人不得不放棄學機械制造的夢想,到江西讀醫學院,在那里可以得到大哥的接濟。黎磊石曾坦言,當時只有兩種院校不要學費:醫學院和師范學院。
學醫,是黎氏三兄弟在那個年代里的無奈選擇。然而多年后,他們卻成為了從一個家庭中走出的3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成就了中國醫學界的一段傳奇。
1958年,“大煉鋼鐵”時期,中國燒傷病人陡增。黎鰲意識到,燒傷是威脅民眾生命健康的大患,他主動承擔重任,提交了一份燒傷防治研究的請戰書,第三軍醫大學當即決定由他牽頭在普外科組建燒傷救治小組。
1962年,黎鰲首先提出“從整體出發,維持機體抗病能力”的觀點,整理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國治療燒傷方案。他還制定了適合中國人體的計算燒傷面積的中國九分法,首先總結了中國自己的輸液公式等。這一整套措施和基本思想,在國內推廣,為中國燒傷治療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燒傷學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而且長期指導著中國燒傷救治工作。他領導的燒傷研究所,救治了上萬例燒傷病人,治療水平長期居世界領先地位。
1966年,四川合江一支鉆井隊不幸遭遇井噴,數10人被燒得面目全非。黎鰲率領一支精英救治小組趕赴現場,并迅速投入到搶救戰役中。他本人更是幾天幾夜沒合眼,將一個個燒傷患者從死亡線上奪了回來。
1994年,黎鰲被美國燒傷協會授予“伊文斯”獎,并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從事外科學及燒傷醫學臨床研究幾十年,黎鰲成為中國燒傷醫學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創建了全軍第一個燒傷中心和第一個燒傷研究所,并獲批全國燒傷專業國家重點學科和第一批博士學位授權學科。
1996年,黎鰲獲全軍重大科技貢獻獎,后任第三軍醫大學教授,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高層次專業人才,主要專著9本,參與編著專著10部,發表論文300多篇。1999年,黎鰲去世。
黎介壽:“全世界研究腸子時間最長的人”
與大哥不同,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副院長黎介壽從事的是腸道研究。但相同的是,他和哥哥一樣達到了醫術和仁愛的至高境界。
1924年9月,黎介壽出生在湖南。出生前一天,正是他母親的生日。教書的黎父靈光一閃,想起《詩經》有云:“為此春酒,以介眉壽”,意思是釀造好了春酒,為人祈求長壽。于是,黎父給孩子起名“介壽”,表達為母親祝壽的意思。
1934年,黎父就任兩浙鹽務管理局秘書,舉家遷往杭州。1942年,黎介壽在廣西桂林參加高考,盡管成績很好,但考慮到學費、路費,黎介壽聽從了大哥的建議,到醫院當了練習生。醫院管吃住,黎介壽邊工作邊學習,來年之后報考了醫學院。
黎介壽就這樣走上了醫學之路。
1947年7月1日,黎介壽如愿分到南京中央醫院外科,成了一名外科住院醫生。他年僅25歲,就已經成了醫院外科實力最強的住院醫生。
由于黎介壽的父親英年早逝,家中中斷了唯一的經濟來源,生活十分困苦。經過發奮攻讀,黎介壽終于考進了可免去吃住、學費等一切費用的前國立中正醫學院。1949年,他完成了大學學業,接著又考入南京中央醫院(現為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實習,從此步入了醫學的殿堂。
1949年南京解放之后,黎介壽加入了解放軍的行列。他還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后任解放軍醫學科委員會委員、外科專業學會主任等職。
黎介壽是中國腸瘺治療先行者,1960年代創造性提出了一整套腸外瘺的治療原則和方法;1970年代,他提出了“設法使瘺自行愈合,手術是最后的治療選擇”的新見解。這一創新的治療理論,使國內外醫學界對腸瘺的認識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1980年代,他研究了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控制腹腔感染、處理瘺口、營養支持、手術技巧等完整的治療方法,解決了帶血蒂管腸漿肌層片修補復雜腸瘺手術的難題,創造了運用腹腔灌洗引流控制腹腔內感染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腸瘺的自愈率并縮短了療程。
1987年的一天深夜,一位因腹腔大出血、整個小腸被切除的小姑娘被抬到黎介壽面前。而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小姑娘離開人世。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把小腸移植這個世界性難題攻下來。小腸移植,當時這項手術不僅在國內,在整個亞洲都是空白。為了做試驗,黎介壽和用于做試驗的豬一起待了整整4年,甚至春節都和豬住在一起,因此被稱為“豬爺爺”。
1992年的情人節那天,黎介壽終于取得亞洲首次豬同種異體小腸移植的成功,從此結束了幾年來與豬一起“相守”的日子。兩年后,黎介壽為一位短腸綜合征患者成功移植250厘米的異體小腸,打破了亞洲小腸移植“零”的記錄。
在黎介壽的行醫生涯中,不乏一些棘手的案例。一位浙江女患者僅有30厘米小腸,為正常人的1/15。在黎介壽的治療下,她靠腸營養支持生下健康女嬰,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全依靠腸內營養懷孕生育的案例。
1996年,黎介壽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外科專家、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德瑞克曾對黎介壽說:“你是全世界研究腸子時間最長的人,我們敬佩你。”
黎磊石:腎臟病學一代宗師
三兄弟中最小,和二哥同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副院長的黎磊石,開始研究腎臟病時已49歲。此前,他是研究寄生蟲病的專家。這在當時實在難以理解。黎磊石一語道出心聲:“經過這么多年發展,血吸蟲病治療在我國已經逐漸成熟,但腎臟病研究還是一片空白,我要做病人最需要的醫生!”
現代腎臟病研究在中國起步較晚,30年前幾乎是一片空白,曾被列為10大死亡病因之一。上世紀80年代初,黎磊石去澳大利亞參加腎臟病學術會議,作為中國代表,他沒有發言和宣讀論文的資格。他暗自發誓:一定要讓中國的聲音響徹世界醫學論壇。
病之所需,力之所能。黎磊石決定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探索腎臟病治療的新路。一次,他在查房時發現,一位用雷公藤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治療前并發的嚴重蛋白尿突然消失了。這個偶然的發現,激發了他的創新靈感。存在蛋白尿是腎臟病的表征,雷公藤能否治療腎炎呢?帶著探索醫學奧秘的喜悅,他翻開一本本醫學書籍,查閱了《本草綱目》等資料,卻均無記載。
雷公藤屬毒性中草藥,易引發急性中毒甚至死亡。為證實雷公藤對腎炎的療效和臨床安全性,黎磊石決定自己先試一試。對此,身邊的人都想不通:“你經常勸導病人要珍惜生命,怎么自己拿生命開玩笑呢?”
“神農為了治病嘗百草,我嘗一草又何妨!”黎磊石堅定地說。他用雷公藤煎湯,大膽試服,劑量由少到多……他注重科學,更注重科學思維所派生出來的理性感覺。結果表明,雷公藤根部毒性適中,能利尿、消腫,對蛋白尿具有治療作用。接著,他將雷公藤成功推廣到臨床治療,使慢性腎炎有效治療率達84%。這一成果在國際上引起轟動。此后,他又將一批中草藥應用于臨床治療,開辟了中西醫結合治療腎臟病新路。1994年,黎磊石當選中科院院士。
2005年,第十屆國際血液凈化學術會議閉幕大會上,伴著黎磊石洪亮的聲音,巨大的屏幕上現出令人驕傲的文字:“血液凈化術在發展中國家的未來———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經驗。”
2010年3月16日,黎磊石因患腫瘤長期醫治無效去世,享年84歲。黎磊石曾說:“如果不能工作了,我立刻死。”去世前,他幾乎堅持行醫到人生的最后階段。
(摘自《中國科學報》2014年8月29日,《長沙晚報》2010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