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仁:中國測繪界的泰斗
在江蘇泰州市姜堰區溱潼古鎮上的院士舊居,其廳堂懸掛著李氏80字家訓:“愛我中華、興我家邦、少小勤學、車胤孫康、弦歌雅樂、翰墨傳香、尊師益友、孝德永彰、和親睦鄰、扶幼尊長、敬德修業、發奮圖強、女紅針黹、嫻淑賢良、詩書共讀、蘭桂齊芳、扶貧濟困、造福一方、克勤克儉、家道隆昌?!奔矣栍衫畹氯嗜值艿脑娓咐钬懓l手書于1890年。
李家的子女從小就學到了要勤學讀書、尊老愛幼、與人和睦相處等道理。李德仁,普通職員家庭出身,姐弟7人中,他為長子。其父母薪水微薄,幼年時期的清貧激發了他勤奮、自強的信念。
1957年,18歲的李德仁從江蘇省泰州中學畢業,報考了北京大學工程物理系。后來陰差陽錯,被武漢測繪學院(現武漢測繪科技大學,以下簡稱武測)航空測量系錄取。1963年,李德仁本科畢業,航測系主任王之卓教授鼓勵李德仁報考研究生。當年選拔的考試科目一共3門,李德仁兩門滿分、一門99分。但因為檔案里一份“莫須有”的材料,他被取消了錄取資格,分配到河北省石家莊市水泥制品廠當工人。通過自學與實踐,李德仁掌握了特種水泥制造技術,并與同伴們研制成功“新型鋁酸水泥系列”(獲得改革開放后第一屆國家發明二等獎)。1967年,李德仁和朱宜萱結婚。李德仁還自學了大學教材《硅酸鹽工藝學》上、中、下3本厚書,并到北京國家建材科學研究院學習礬土水泥化驗技術。
1978年,國家恢復研究生招生,經王之卓教授推薦免試,李德仁成為他門下的研究生。
1982年,李德仁獲準赴德國波恩大學進修,在那里先后完成了兩項研究,提出了克服自檢校平差中過度參數化的3種方法,并改進了波恩大學的相應計算機軟件;他從驗后方差估計理論出發,提出了粗差定位驗后方差選權迭代法,被稱為“李德仁方法”。1983年,李德仁轉入斯圖加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他針對經典可靠性理論的缺點,進行大量的試驗和理論工作,1985年提出包括誤差可發現性和可區分性在內的、基于兩個多維備選假設的擴展可靠性理論,使不同模型的區分和同一模型誤差的定位問題得到了解決,因此獲得德國的“雙莎航空測量獎”。
李德仁組織力量攻關,解決現實經濟建設中的難題,他提出的“攝影測量與非攝影測量的聯合平差程序”新方法,在玉龍雪山虎跳峽地區成功進行了航空攝影測量,并應用到大慶、海南、北京等地,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1991年,李德仁當選中科院院士。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李德仁又當選為首屆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李德仁后來還擔任了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并入武大之前的最后一任校長。新武大成立后,他一直擔任武大學術委員會主任。
2008年“5·12”汶川地震,李德仁領銜的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利用最新技術,為正確指揮處理唐家山堰塞湖險情提供了分辨率最高的數據;2007年,為實現對青藏鐵路全程的數據采集和處理,李德仁主持研制的測繪產品“移動道路測量系統”,綁在火車頭上跑了整整6天,通過自主產品“三維立體地圖”,管理人員只需點擊鼠標,就能監管千里之外的沿路設施,顯示任意兩點間的距離和高差;2008年北京奧運會,李德仁帶領專家團隊,從奧運會申辦、場館建設到成功舉辦,全方位提供專業的“貼身服務”,至少為國家節省了16億元……2009年,李德仁利用測繪技術完成的“影像武漢”網絡地圖,成為國內首個最完整、也是真正意義上的免費“影像城市”。在這個大容量平臺上,共有30萬個興趣點,涉及老百姓教育、辦公、交通、旅游、購物、住宿等,市民可以從地圖上檢索到每一個興趣點。
2012年1月9日,由李德仁提出和設計主要技術參數的我國第一顆測繪衛星成功上天。該衛星成為國內外同類型衛星的性能最優星,打破了外國衛星數據在我國市場的壟斷地位。而李德仁的最終夢想是構建“智慧地球”,即“數字地球”與物聯網結合到一起,就變成“智慧地球”了。此外,李德仁還有一個心愿,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夠影響更多的人,更希望所帶的弟子能從學科帶頭人變成領軍人物。
李德毅:指揮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專家
李德毅,李德仁的弟弟,指揮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專家。他1944年11月出生于江蘇省泰縣(現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1967年畢業于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無線電工程系,1983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計算機工程和人工智能博士學位。
1996年,李德毅被授予少將軍銜,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4年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李德毅現任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中國電子系統工程研究所副所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信息科學部主任。
李德毅長期工作在軍事電子系統工程第一線,并作為全軍軍事信息傳遞和處理系統副總設計師,主持全軍指揮自動化發展總體方案設計。他還出版英文專著兩本,主編技術叢書5本,發表論文170余篇,被上百篇文獻引用;而且他還培養了28名博士、碩士研究生。
1985年,李德毅獲得國際IEE(國際電氣工程師學會)總部授予的計算機和控制類最佳學術成果獎,1999年獲得世界自動控制聯合會杰出論文獎,先后獲得14項國家級和軍隊科技進步獎。1991年被授予全國有突出貢獻的回國留學人員稱號,1992年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是我軍指揮自動化技術與建設的開拓者,國內數據開采和知識發現學科帶頭人。
李德群:塑料注射成型的模擬研究第一人
李德群現任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材料學院學位審議委員會主任等職。2015年12月7日,70歲的李德群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院士。
李德群1968年畢業于清華大學,1981年獲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1986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擔任訪問學者。盡管畢業于清華大學,但李德群畢業后卻有10年當農民和工人的經歷。在寧夏靈武農場當農工時,李德群用自己的知識回報當地人的友善。發現寧夏的農工們勞動強度太大,完全超出他們的身體的極限,李德群為實現農業機械化作了很多工作,改善了農工的處境,減輕他們的勞動強度。隨后,在湖北潛江的5年里,李德群又當了5年工人。回到湖北后,李德群如魚得水,在短短3年里,他把一個很落后的農機廠改造成一個比較先進的環保設備廠。
和不少從一開始就致力于某一領域的專家不同,李德群從33歲才開始學術研究。1978年,離別武漢15年的李德群,拿著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錄取通知書回歸校園。當時,他的導師肖景容教授結合學科前沿和實際需要,為李德群確定了塑料注射成型模擬的研究方向?!翱茖W研究一開始找準方向十分重要。”李德群認為,正是導師的高瞻遠矚和循循善誘,讓自己走上了研究的快車道。他從此步入了塑料注射成型模擬和模具的科研之路。
1986年,李德群應邀前往美國康奈爾大學擔任訪問學者。一年多的美國之行,大大拓寬了他的視野,提高了他的研究能力,讓他認準了塑料注射成型智能化的發展方向。由于當時的塑料注射存在多重缺陷,難于在工程中廣泛應用。帶著改變這種狀況的決心,從美國歸來的李德群帶領其團隊在1990年代初,率先開發出國產塑料注射成型模擬軟件并實現了工程應用。
2005年,李德群將目光投到成型裝備智能制造方向上。在成型模擬的基礎上,將工藝參數自動設置、自適應注射等智能技術應用到注射機上,提出了在線反演的注射速度平滑優化、工藝曲線的二級閉環控制等方法,成功開發出智能型注射機。目前,智能型注射機不僅在國內推廣應用,還遠銷海外。2012年,塑料注射機智能技術及應用成果獲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
(摘自《江蘇地方志》,《楚天都市報》2012年1月9日,《中華兒女》2013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