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央改革辦主任】
在央視《新聞聯播》中,王滬寧的名字經常在國家主席后響起;從“三個代表”到“科學發展觀”,他的貢獻頗多;1993年復旦問鼎獅城辯論會,他是顧問;他曾是中國最年輕的副教授……他就是王滬寧,從學者到“紅墻第一智囊”,不是偶然。
“出國潮”下安于國內的教書匠
“事業興衰,唯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導向?!绷暯綄Α坝萌恕钡母叨戎匾晭资晡醋儭慰倳浐?,習近平不斷強調用人的風向標作用:“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選什么人就是風向標,就有什么樣的干部作風,乃至就有什么樣的黨風?!?/p>
王滬寧作為習近平身邊的智囊頗引人關注。王滬寧曾以“國家主席特別助理”、“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等身份“輔佐”前兩任總書記江澤民、胡錦濤,在十八大上他進入了中央政治局,創下了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進入政治局的先例。這被外界解讀為習近平重視知識型干部的另一例證。
王滬寧1955年10月6日生于上海,籍貫山東掖縣(今萊州)。愛學習是多篇介紹王滬寧文章經常出現的字眼。王滬寧上中學時,正逢“文革”。學校罷課后,他就一個人躲在家里看書,從不參加抄家、批斗等活動。1971年,16歲的王滬寧初中畢業,由于體弱多病,未上山下鄉,留在家里繼續自學。
因破四舊,可供閱讀的書很有限,但王滬寧抓到什么讀什么,現在回想起來,王滬寧仍對那段時光充滿眷戀。他對身邊的同事說:“那時候雖然沒什么特別有價值的書好讀,但對我個人卻形成了兩大優點:一是我學會了思考,可以把一些最普遍的事情條理化分析,問幾個為什么;二是讓自己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到現在為止,我仍然覺得讀書對我來說是最快樂的事。”
由于好學,做人又謹慎,1972年夏,做了短暫學徒工之后,王滬寧被作為“工農兵學員”推薦到上海師范大學干校外語培訓班學習法語。1977年王滬寧畢業后,分配到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工作了一年,此時恰逢中國恢復中斷長達10年之久的高考和研究生制度。王滬寧的英語和法語都很好,按正常情況,他可以走上一條外交官生活道路。但1978年,他報考的卻是當時剛恢復的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國際政治專業研究生,師從研究《資本論》的權威陳其人老先生。
畢業后,王滬寧留校任教。當時,高校里有少數年輕人,向往出國簡直到了不顧一切的地步,青年教師人才匱乏,王滬寧也知道有合適的機會出國深造會有益于學問,但他不相信唯有出國才能成大器。
當時的王滬寧,總是主動請纓帶課。作為教學上的新兵,王滬寧在短短的幾年內接連不斷開出新課,一學期通常開兩三門課,多時要同時開4門課。由于勤奮,王滬寧迅速成為研究政治學理論的知名青年學者。
在師從陳其人先生攻讀研究生時,王滬寧引起了一位女同學的注意。她叫周琪,北京人。
王滬寧與周琪談起了富有“哲學意味”的戀愛,畢業后,雙雙留校任教,喜結良緣。戀愛期間,兩人連在校園里“花前月下”一番的情趣都沒有,而是躲在屋子里看書、做筆記、寫論文,唯一像談戀愛的樣子是兩個人在一起討論某一個政治學方面的問題,或者是爭論政治哲學方面的某一個問題。
在王滬寧和周琪準備結婚時,王滬寧仍然埋頭書堆里,對一切事情不聞不問。一天,周琪拜托王滬寧上街去采購一些最簡單的日用品,另外還特意加上了“一束鮮花”。但等了大半天,王滬寧卻懷抱一大堆書,滿頭大汗地回來了,結婚用品一件也沒買。王滬寧的婚姻成于此也敗于此。十幾年相濡以沫的夫妻,各自為了學術事業而沒要孩子。在1990年代初,兩人結束了這段婚姻。
1985年,年僅30歲的王滬寧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成為全國最年輕的副教授,此事使得王滬寧成為全國性的新聞人物。此后,王滬寧又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學者王滬寧的政治觀點
作為一位學有建樹、著作等的政治學教授,王滬寧治學嚴謹,功底深厚?!侗容^政治分析》、《反腐?。褐袊脑囼灐?、《美國反對美國》、《國家主權》、《行政生態分析》、《當代中國家庭村落文化》、《腐敗與反腐敗》等都是王滬寧所著。
王滬寧的許多觀點都是新穎的,他大量評價外國最新的、經典的政治學名著,同時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大量撰文,對中國的政治制度作對比性剖析。
1986年,王滬寧發表文章,提出在改革中必須有中央權力的必要集中,要依靠政府的力量來推進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該篇文章引起很大反響,上海知識界開始討論在國家現代化進程中政府集權的作用,開始介紹“亞洲四小龍”經濟的騰飛和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有關發展中國家政治現代化的理論。這被認為是1980年代中后期在學術界、思想界風靡一時的新權威主義的理論萌芽。
1987年5月出版的《比較政治分析》,是王滬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該書是中國內地第一本從宏觀角度對政治現象進行分析的政治學專著,并從政治形式、過程、決策等10個領域入手,用比較政治學的學術方法,古今中外、縱橫比較各種政治現象。正是這樣的學術積累,奠定了王滬寧從學者走入決策層、實現由學術研究到實際操作層面的根基。
先后“輔佐”3任總書記
與國務院倚重的國研中心和國家行政學院兩大智庫類似,中共中央也有中央政策研究室和中央黨校兩個重要智庫。
1989年后,合并成立的中央政策研究室,開始為中央政治局研究政治理論、草擬文件,也因此,該研究室被認為是中共中央最重要的智庫。
2002年10月起,王滬寧擔任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一直到現在。從中國最年輕的副教授,到中南?!暗谝恢悄摇?,并在十八大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他的故事為人津津樂道。
1995年以前,王滬寧歷任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主任、法學院院長。之后,進入中央政策研究室,出任政治組組長。
王滬寧的政治學方面的才華,早在十三大之前就已經被黨和國家的一些領導人看中。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們的黨特別需要一套完整的有見地的政治學理論作參考,而王滬寧的學術理論總被看好。他的著作之豐、治學之刻苦勤奮,成為1980年代學術界的一大景觀。
當時,上海宣傳方面的負責人曾慶紅對王滬寧很欣賞。
有一年春節,上海市委的有關領導分別到各大學去參加教授們的春節茶話會。當時,曾慶紅選擇了去復旦大學。
茶話會之后,曾慶紅特意找到了當時年僅30多歲的王滬寧,與他就當前的政治民主化進程、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理論等問題進行了兩個多小時的談話。那一次,兩個人就一些共同感興趣的話題還分別進行了討論,并且達成了共識。當時討論的氣氛非常熱烈,幾乎分辨不出誰是領導、誰是學者了。
當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江澤民同志也很熟悉王滬寧這個名字,他雖然沒有見過王滬寧,但王滬寧的著作卻是他愛看的理論書之一。數年后,當王滬寧被調到中共中央辦公廳政策研究室時,江澤民一開始就引用了王滬寧大段大段的政治學著作原文,這讓王滬寧十分吃驚。
曾慶紅對王滬寧自然是贊許有加。另一位上海市委書記吳邦國在調進中央之前就曾有過請王滬寧作政治顧問的念頭,進入中央之后仍念念不忘,而且多次在江澤民面前提起。后來,江澤民同志為此還同王滬寧開玩笑說:“如果你再不進京,這一幫人可要跟我鬧翻嘍?!?/p>
調入北京后,王滬寧接受的第一項任務就是參與起草十四屆五中全會文件,負責在報告中闡述“十二大關系”,即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等12個方面的關系。
“黨的建設、思想理論研究”是中央政策研究室的職責之一,顯然也是王滬寧的強項。
1998年,出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后,王滬寧開始以“國家主席特別助理”的身份,陪同江澤民出訪。此后,他協助江澤民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此作出了重大理論貢獻。
到了胡錦濤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期間,王滬寧更是由副轉正,直接參與了“科學發展觀”理論的起草。
自習近平履新至今,王滬寧依然是總書記的出行保留隨員,視察行程涵蓋京、粵、冀、甘等省市。在習近平多次出訪外國時,王滬寧的名字經常出現在陪同人員的第一位。
(摘自《中國青年報》2014年12月16日,《南都周刊》2014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