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
蔡昉,農業經濟學家、就業問題專家,有“窮人經濟學家”之稱。他不僅參與了“十一五”以來中國發展規劃與重大政策的咨詢工作,而且還曾在10年間3次走入中南海,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授課。
社科院的“少壯派”
智囊的作用絕不僅僅是附和,也不應該單純解釋政策,而是樹立一個研究的基本規范,然后以經濟學家的良心,按照經濟學的規范方法進行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是公認的政府智囊,蔡昉因此常被認為是官方經濟學家。在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崗位上干了16年之后,2014年8月,蔡昉升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也是當時5位副院長中最年輕的一位。
蔡昉1956年生于北京,1982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農業經濟系,同年考入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農村發展系。1983年假期,蔡昉和其他幾位同學前往安徽、江蘇進行“賣糧難”調查。這是蔡昉第一次專業性調查研究,也成為貫穿其研究生涯、獲取最真實信息的重要方式。
在社科院研究生院學習期間,蔡昉還分別到山西、河北、浙江、福建、廣東等地調研,走過了大半個中國,廣泛地了解了農業、農村、農民。在農村廣泛的調研接觸中,蔡昉開始認真思索中國“三農”問題與農村發展的路徑。當時學術界普遍認為家庭承包制只是生產力水平低下時的權宜之計,對此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與同學劉吉瑞合寫了《論我國承包農戶的性質、特點及發展趨勢》。蔡昉力圖弄清楚家庭經營的生命力所在,并且試圖解釋為什么1980年代初,農民一旦選擇了家庭承包制,就徹底地拋棄了人民公社制度,同時卻又開始尋求各種合作形式。
蔡昉主要研究領域涵蓋“三農”問題、勞動經濟學、中國經濟改革。在早期,他主要將精力集中在中國“三農”問題與農村發展的路徑。
1995年,還未滿40歲的蔡昉已被批準為博士生導師,并從1998年起任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是當時社科院最年輕的所長之一。
當時,很多大學的人口研究所由于抓不住好的選題和缺少課題資助都被撤銷了,社科院人口所也人才流失嚴重,一度被認為是中國社科院沒有發展后勁的5個研究所之一。從1998年開始,到2002年正式更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蔡昉用了整整4年的時間,實現了一個研究所的脫胎換骨。秘訣在于他敏銳地意識到社會科學的現代學術規范化,即理論性與實證化相結合的傾向,并運用在自己的研究中。蔡昉把這種研究稱作基礎性研究,并認為這種學術規范可以保證所得出的結論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實。
2003年,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被報道為社科院最具聲譽的四個研究所之一,在國內外有了廣泛的影響力。
愛打“陣地戰”,活出真情趣
2005年3月14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兩會”閉幕后答記者問時,引用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所說的一句話:“世界大多數人是窮的,如果你懂得了窮人的經濟學,那么你就會懂得許多真正重要的經濟學。世界上大多數窮人靠農業謀生。所以如果你懂得了農業,那你就真正懂得了窮人的經濟學。”蔡昉在1998年寫作了《窮人的經濟學》一書。他笑言,自己是一個被鎖定的農業經濟學家。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農村經濟的熱點入手,通過把現實的問題與一系列發展經濟學的主題聯系起來,逐漸形成自己對農業和農村的經濟學理解,是他從事經濟研究的基本脈絡。在轉軌中國,蔡昉從“三農”出發,逐步關注到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帶動下遷移到城市中的農民工,以及在國企改革中下崗的城市貧困人口,繼而延伸到對中國發展戰略和改革路徑的探索和研究。這位研究“窮人”的經濟學者興趣廣泛。
蔡昉眼中的學者應該是,首先做扎實的工作,做詳細的計量分析,為自己的結論提供依據。但是做完以后要讓別人知道你的結論,也就是說要實現成果的轉化。“我希望我自己,以及我們所里年輕的研究人員能夠成為這類學者。”蔡昉認為,如果一項研究成果老百姓看不到,大部分同行看不到,政策的制定者看不到,那么它的價值就被打了折扣。所以,他所主持研究的課題,大多都具備翔實的材料、大量的調查數據、精確的數量模型和政策建議。蔡昉說:“中國社科院研究所作為特殊的部門,為決策者服務是最合理的目標。但并不是他愛聽什么我們就說什么,而是我們獨立研究。”
蔡昉的一些經濟隨筆,令讀者讀來很輕松,充滿思辨性。他的隨筆或用相對簡潔的語言“推銷”自己的學術觀點,或敘述一處身邊發生的事件闡述某種經濟學道理,或講述一個有趣的故事來表述個人的經濟思想。的確,好些經濟學人發表的文章充斥著復雜的公式和統計,這無異于掛起了一道“閑人免進”的牌子,讓離不開經濟生活的普通讀者望而卻步,遠離經濟理論。在這方面,蔡昉無疑是一個創新的典范,給經濟學的“沉悶”帶來清新。蔡昉說:“做學問是一種職業,又是一種生活方式。作為一種職業看待,要講究職業道德;作為一種生活方式,需要活得有情趣。經濟學是學問,經濟學家要講職業道理,也要有情趣。”

樂觀的預警者
2006年,我國部分地區出現“民工荒”,針對這一前所未有的情況,蔡昉提出我國的勞動力供給正面臨“劉易斯拐點”(即勞動力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的到來,享受了20多年“人口紅利”的經濟增長,面臨著由這種紅利即將消失帶來的發展模式轉型的結論。
彼時,他的這一觀點在經濟學界和人口學界引起了巨大的爭議。而近年來,這一判斷正逐漸被現實論證。
2014年,蔡昉再次豐富了這一觀點。他在多個公開場合表示,中國經濟增長長期以來依靠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必須通過改革獲得制度紅利以抵消負面影響。
2014年7月15日,蔡昉在《求是》發表的題為《撥開經濟悲觀論的霧霾》文章,進一步闡述了上述觀點。他認為,戶籍制度改革可以大幅度提高農民工的勞動參與率,進而增加整體勞動力供給,達到延長人口紅利的效果。
多名與蔡昉有過交集的學者表示,蔡昉是一位頗具爭議色彩的一流學者,其重要學術成果具有標志性意義。除了在勞動人口學領域的重要地位,他在宏觀經濟改革方面的研究著作也被奉為經典。
在蔡昉的經濟改革領域研究中,不得不提及的是《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蔡昉和林毅夫、李周合著)一書。這本上世紀90年代出版的書大膽預測,按PPP(公私合作模式)計算,中國的經濟規模會在2015年趕上美國,按當時的市場匯率計算,中國則會在2030年趕上美國。結論一出,引發各界嘩然。然而,從當今現實來看,書中預言幾乎都將成真。
本書的另一位作者、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接受采訪時也對該書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認為這本書對中國這20年來經濟增長的預測和中國經濟實際的表現高度一致,對這20年來中國經濟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中所出現的問題和根除問題的思路,也和中國經濟轉型的實際進程基本吻合。
然而,無論是帶來巨大聲譽的“劉易斯拐點”理論,還是曾經備受輿論關注的“漸進式放開二胎”的觀點,以及2014年發表的《撥開經濟悲觀論的霧霾》一文,都引發了一些爭議。對于這些爭議,蔡昉一貫的態度就是“不爭論”。他同時也樂觀地認為,在現階段的中國,如果政策正確、就業持續擴大,“劉易斯拐點”就有可能轉變為“庫茲涅茨轉折點”(即收入差距的自然縮小)。
“很多主流的經濟學家都是樂觀主義者,因為他要找到最佳結果的路徑。如果不樂觀,怎么尋找?”蔡昉曾這樣分析他的樂觀。蔡昉也從來不否認自己的官方色彩,但他對自己的研究非常自信,因為他所有的研究都符合嚴格的學術規范。他說,社科院研究所作為特殊的部門,為決策者服務是最合理的目標。但并不是決策者愛聽什么他就說什么,而是必須進行獨立研究。
蔡昉看重學問的經世致用,值得慶幸的是,他一直都有機會把自己的意見呈現在決策者面前。從2003年3月到2012年2月這近10年間,蔡昉3次踏入中南海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授課,這在經濟學家中非常罕見。
近年來,蔡昉及其研究團隊所提出的“就業優先戰略”、“戶籍制度改革分類實施”等政策建議都已經寫入了中央文件。蔡昉2013年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出戶籍制度改革兩條腿走路的方向,一是要盡可能地把更多的農民工納入城市戶籍,二是在戶籍制度沒有徹底改變之前,盡可能讓常住人口享受公共服務,剝離戶籍和基本公共服務的關系。蔡昉的這一方案,與之前啟動的戶籍制度改革的方向不謀而合。
(摘自《第一財經日報》2014年8月25日,《華人時刊》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