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以來,從吃穿住行,到娛樂休閑;從家庭理財,到文化教育,各行各業都涌現出各自的“第一人”。在他們的引領和影響下,老百姓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妙趣橫生。這些“第一人”,都是離老百姓的生活最近的人。那么,他們都有哪些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如今又身在何處呢?
駱錦星:第一代房地產開發商
2011年9月10日,駱錦星在接受采訪時被發現,這位蓋起中國第一個商品房小區、創造中國房地產界多個“第一”的傳奇人物,幾十年來一直住在深圳市政府20多年前分給他的房子里。
1979年3月,一直在廣東惠陽地區郵電局工作的駱錦星,躊躇滿志地來到剛剛建市的深圳。原以為按照省里的安排,他將繼續負責郵電局的工作,哪知道,領導給他安排的竟然是房管局副局長的職位。
“領導說來了這么多干部,深圳沒有那么多房子,建房子的重任就交給你了,過段時間再調整……誰知道就這樣,我下半輩子都在蓋房子了。”回憶起當年“入行”的經歷,年逾古稀的駱錦星哈哈大笑。
駱錦星回憶說:“當時的深圳,真是又窮又亂。蒼蠅蚊子臭水溝,到處是棚戶區,幾代人同居一室。”1980年,駱錦星受命組建深圳第一家房地產公司———深圳經濟特區房地產公司,也就是后來的深房集團。這個房地產公司共有6個人,4輛舊自行車。作為總經理,駱錦星的任務就是給深圳建房,但建房的錢從哪里來,卻成為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
“香港人啟發了我們,香港財政收益的三成以上都來自土地拍賣。于是我們就想到了租地的方法,用土地換資金。”帶著這個想法,駱錦星開始與香港妙麗集團談判。“最后商定由我們出地,港商那邊出資,利潤按深房85%、妙麗15%的比率進行分配的建房方案。”
一年后,駱錦星建成了中國第一個商品房小區———東湖麗苑,首次推出的108套房一次性售罄。
用駱錦星的話說,這個小區是一個“起點”:住房商品化的起點、按揭貸款的起點、物業管理等等的起點。1981年,東湖麗苑小區正式竣工入住,并按照香港地區的模式成立了中國大陸第一個物業管理公司。
在這之后,與外資合作建房在深圳獲得默許,深圳方面定下規則,多層建筑二八分成———深圳方面得80%利潤,高層建筑三七分成———深圳方面得70%利潤。
如今,駱錦星已經成為中國房地產行業的“元老”級人物。安享退休生活的駱錦星形容自己:“和普通的老人沒什么區別。不過,我對房地產業仍然保持著熱情與關心。”
田桂英:新中國首位女火車司機
晚年的田桂英,在家閑坐時喜歡翻看過去的老照片。她最喜歡的照片,被掛在家里最顯眼位置。一張是毛主席接見她的留影;另一張則是她手扶火車車窗、頸上系著白毛巾,兩眼炯炯有神地望著前方。
出生在大連一個漁民家庭的田桂英,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那年,我在大連鐵路機務段食堂賣飯票,聽說要招收一批女火車司機,就立即報了名。”要成為火車司機并不容易,尤其是重體力勞動對婦女身體條件的要求高。田桂英清楚地記得,她是從1949年6月18日開始練習投炭的。當時的火車全是蒸汽機車,靠燒煤運行。“10多斤重的平板鍬,15分鐘要送280鍬,相當于每3秒一鍬煤。”田桂英說,一個小時下來就腰酸背疼,當天練完就累得直不起腰來。
經過種種嚴格訓練,1950年2月,田桂英和姐妹們終于通過蘇聯專家的考試。1個月后,是新中國的第一個“三八”婦女節,她們9人被鐵道部命名為“三八”女子機車包乘組,田桂英則成為新中國第一位女火車司機。
“那一天太隆重了,我一生都忘不了。歡送的人們送上了錦旗,上面繡著‘婦女的火車頭’,我的眼淚總也止不住,激動得連路都不會走了。”
從此,田桂英的名字傳遍了大江南北,成為當時無數女青年的偶像。
2007年,鐵路第六次大提速,田桂英忍不住買票坐了一趟“動車”。田桂英說,剛解放時火車條件簡陋,冬天冷夏天熱,駕駛室連速度表都沒有,完全靠經驗。而如今,“動車舒適又快捷,幾十年來的變化真是翻天覆地”。
徐峰:內地第一位手機用戶
1987年,廣東省為了與港澳地區實現移動通信接軌,于當年11月18日開通我國內地第一個大容量蜂窩公用移動通信系統。以后被稱為“手機”的移動電話,隨之出現在中國社會上。但那時,人們叫它“大哥大”或“飛電”。
推出第一批移動電話的,是廣州市郵電局無線分局。
那時,做海鮮餐飲生意、年僅23歲的廣東人徐峰,已在商業上有所成就。通過在廣東省郵電局工作的親戚的幫助,1987年11月21日,他到廣州市郵電局無線分局,填寫了一張移動電話入網申請表,買下一部“大哥大”。
當時,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張申請表不僅成了中國移動通訊發展史上的一份重要資料,也使他成了中國內地的首位手機用戶。
同批的“大哥大”只有100部,因此號碼也只有100個,都是6位數字的短號,號段從901000至901099。為圖吉利,徐峰選中了901088。拿到“大哥大”后,他立即撥通了自己身邊的一部固定電話。
徐峰的“大哥大”,跟現在的手機相比,著實讓人不敢恭維———它厚實笨重,狀如黑色磚頭,重量在1斤以上;除通話之外,它沒有別的功能;通話質量不夠清晰和穩定,通話雙方常常得大聲喊叫,才能讓對方聽清楚;一塊大電池充滿電后,只能維持30分鐘的通話;它身價昂貴,僅裸機就需2萬元左右,入網費也高達6000元。
雖然如此,“大哥大”在當時仍是緊俏貨,有錢難求。用戶購買、維修“大哥大”或選號,通常都得請客吃飯,與運營商拉關系。徐峰回憶說:“為了買部‘大哥大’,請客所花的飯錢,甚至比‘大哥大’的價格還高。”此外,在營業廳購買“大哥大”或者辦理相關業務時,不但要排長隊、看營業員的臉色,還得面對非常復雜的程序,需要反復打申請報告、蓋章。
徐峰作為我國第一位移動電話用戶,他很清晰地記得,那時,朋友們對他手上的“磚頭”非常好奇。徐峰告訴他們,這是不用繩子的電話,能打到很遠的地方。為了證明給他們看,他撥通美國的一個查詢臺后,讓朋友們挨個傳遞“大哥大”。朋友們聽不懂電話那頭的英語,徐峰就又撥通香港的電話。當大家都聽得懂的粵語從“大哥大”里傳出時,朋友們被震撼得無話可說。現在,徐峰早已忘了他曾經做過多少次類似演示。
如今的徐峰,已是中海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南海漁村有限公司董事長。他說,對于自己的“中國第一部手機”,他懷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一直用到了移動模擬網絡轉為GSM(全球移動通訊系統)網的最后一天,直到移動公司的客戶服務人員通知他,模擬手機已經不能再使用。此后,他一直將它珍藏在家中。只要一談起它,徐峰就會感嘆一番。他說,從當初只有極少數人用得起“大哥大”,到現在幾乎人手一部手機,這足以體現國家的飛速發展,意味著中國“國強民富”的時代正在到來。
(摘自《讀報參考》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