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是改革開放的第八年。這一年,第一家國營企業的破產,引起了“八級地震”;這一年,中國開始實行夏時制;這一年,鄧小平向美國證券大王范爾霖贈送了新中國發行的第一張股票;這一年,張薔成為登上美國《時代》周刊的第一位大陸女歌手;這一年,以抗日戰爭為背景的電視劇《幾度夕陽紅》開播,瓊瑤開始在內地勢如破竹……
第一家國營企業宣告破產
國營企業居然會破產!這在今天不是個問題,但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中國,卻非常讓人震驚。
1986年8月3日,沈陽市人民政府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沈陽市防爆器械廠破產處理辦法。截至當時,沈陽市防爆器械廠連續虧損已達10年,負債額超過全部財產2/3。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家正式宣告倒閉的國營企業。
據有“中國破產第一人”之稱、“中國第一破”中的關鍵人物、時任沈陽市計劃委員會調研員韓耀先回憶:
1984年上半年,沈陽市的虧損企業達100多家,數萬名職工因開不出支而上訪。當時的李長春市長開始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好的企業可以給予鼓勵,那么差的企業呢?在那以前,從來沒聽說過企業破產,那么,類似于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的企業破產的做法,在中國是否可行?
為化解這一局面,沈陽市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對于那些經營不好、不能生存的企業,能否進行破產倒閉,能否起草出一個破產規定。在一片爭論聲中,韓耀先接到了市領導指示,開始挑戰這一艱巨的任務。
經過幾個月準備、查閱了大量國內外資料,一部有40多個條款的破產倒閉規定草擬而成。又經過一個月修改,《沈陽市關于城鎮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破產倒閉處理試行規定》終于完成起草工作,并被送至市政府常務擴大會上進行討論。
當時反對的聲音不僅很多、還很強烈。“社會主義沒有這個先例。這可是原則問題。”“制定這樣的法規,是否符合我國法典?”“現在改革措施還不配套,社會的方方面面能否接受?債務能否得到妥善處理?職工心理能否承受得了?”
在激烈的討論之后,這份在中國改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件下發了。
此舉在當地卻引起了“八級地震”:在宣布破產的大會上,臺上臺下一片哭聲;有人甚至在工廠的門口掛起了白色小花圈,工人見到干部就圍攻:“我們是社會主義的企業,怎么還能破產呢?”
人們對破產不理解、不適應,只好抱怨。
但到1996年,沈陽一家中型企業在大會上宣告破產時,同第一家破產企業的情形截然不同,臺上臺下不再是一片哭聲,而是變成了陣陣掌聲。盡管仍有不少職工對破產不那么情愿,但是大家都弄明白了一個道理:沒有破產,也就不會有新生,如同人類的新陳代謝,有生有死才能使生命之樹常青。
夏時制:把時針向前撥快1小時
1986年5月4日起至9月14日止,我國實行夏時制。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通知動員全國人民為節約能源而早睡早起。
時間轉換的具體辦法是在夏時制開始那天的凌晨2時,把時針向前撥快1小時,夏時制結束那天的凌晨2時,再把時針從2時撥回l小時。
“夏令時”又叫“經濟時”或“日光節約時間”,是在1784年由美國發明家兼政界人士本杰明·富蘭克林首先提出來的。他指出,夏天天亮得早,人們卻還賴在床上十分浪費時間,如果把時鐘往后調,這將讓夜晚遲些才天黑,延長活動的時間。夏令時比標準時晚一個小時。
實行夏時制,的確給人們帶來了許多好處。例如,英國1970年在總結它的好處時提道:每年節約燃料價值約1億英鎊;交通事故減少3%至4%。實行夏時制使人們早睡早起,多接觸陽光,對健康也有益。
1992年起,夏令時暫停實行。
鄧小平向美國人贈送股票
1986年11月,是中國金融史上值得記住的日子,美國證券大王范爾霖來到中國,他給鄧小平帶來了兩件特殊的禮物———美國證券交易所的證券樣本和徽章。
股票,市場經濟的象征,這在中國是被當作資本主義的專利長期棄之不用的。因而,鄧小平能否接受這兩件禮物,范爾霖心中忐忑不安。
但范爾霖過慮了。鄧小平不僅高興地收下了他的禮品,而且回贈給了他一份新中國發行的第一張股票———飛樂股票。
鄧小平贈送股票,這一舉動即刻引起了國內外新聞輿論的極大興趣。《朝日新聞》發表整版評論,聲稱中國企業行將全面推行股份制,中國經濟終將走向市場化。
其實,鄧小平贈送的不過是一張面值5元人民幣的股票,然而,對于范爾霖來說,這是一件無價之寶。于是,他當即改變行程,直奔上海西康路101號,找到中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的創辦人黃貴顯,親自辦理了股票轉讓手續。
張薔登上美國《時代》周刊
現任全固人大教科文衛委主任柳斌杰曾坦陳,改革開放20多年傳媒業出現的三大教訓之一,是對通俗文化的興起,思想準備不足。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比較正統的文化,歷來對通俗文化不夠重視,在古代官方修編史書的時候,往往將對通俗文化的記述排斥在外或只列存目。
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時代,由于文化意識形態領域的敏感性,更難把文化通俗化、生活化提上日程。改革開放之初,打開國門后很多通俗文化進入國內,鄧麗君、迪斯科不脛而走,但很多年都被當作是精神污染,予以抵制。后來才被動默認了,因為已經普及到全國。
經歷過1986年迪斯科和張薔的人,都會對此反思感同身受。
“沒有七彩的燈,沒有醉人的酒,我們在月光下跳一曲、跳一曲迪斯科……”這是張薔的歌曲《月光迪斯科》。
1986年,張薔成為登上美國《時代》周刊的第一位大陸女歌手。她憑借個人專輯銷量的驕人成績,和惠肯尼·休斯頓、珍尼佛·拉什、鄧麗君等一起被該刊評為年度全球最受歡迎女歌手。
在這篇以銷量衡量影響的文章中,張薔憑借幾百萬的專輯總銷量躋身其中,連風靡東南亞的臺灣歌后鄧麗君也只能屈居其后。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里,張薔開始以每月兩張專輯的速度錄制盒帶。
盡管張薔的歌聲早已在年輕人中唱響,但是,國內的報刊雜志上沒有她的任何消息。在熱衷爭議新生事物的80年代,在主流媒體,張薔是個例外,沒有喝彩,也沒有批評。
沒有師承、也不隸屬于任何單位的張薔,按照自己對流行音樂的理解,自顧自地唱著,在沒有任何包裝宣傳的情況下,創造出專輯銷量的奇跡。
全國掀起“瓊瑤熱”
1986年,以抗日戰爭為背景的電視劇《幾度夕陽紅》開播,瓊瑤開始在內地勢如破竹。隨即,《煙雨濛濛》、《庭院深深》、《在水一方》等電視劇相繼登場,都無一例外地獲得了熱烈反響。
有人認為,“瓊瑤熱”表明百姓的口味發生了變化。一段時間,社會上流行所謂“尋找男子漢”,但人們不久發現,一些成熟的、有頭腦的“大女人”們,固然需要尋找男子漢,但對蕓蕓眾生的諸如女小市民、女青工、女中學生、低年級大學女生一類的“小女子們”,心目中的“白馬王子”并不是什么頂天立地的男子漢,而是那種你儂我儂、卿卿我我、情意綿綿的大少爺、小帥哥或文弱書生們。瓊瑤,正好迎合了“小女子”們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度過飯后茶余的精神需求。
“瓊瑤熱”所產生的再次“非男子漢化”在滿足部分女性的精神需要后,不久又逐漸降溫。直到數年后趙薇版的“小燕子”橫空出世。
(摘自《民間記憶1978- 2008》,陳煜、錢躍/著,中央文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