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萬里的秘書,現擔任中房集團理事長、幸福人壽監事長、匯力基金董事長、中國企業家聯合會執行副會長等
孟曉蘇原本對房地產業毫不了解。1983年8月,他與萬里、李鵬兩位國務院副總理一起去陜北革命圣地延安。他們看到,當地人雖然富裕起來了,但是住的依然是祖祖輩輩留傳下來的窯洞。這次陜北之行深深刺激了孟曉蘇,他心里萌生一個想法:為13億中國人蓋房子!
孟曉蘇具有三重身份,即企業家、學者、官員。
第一個身份,企業家———孟曉蘇既是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總裁,又是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公司的總經理、法人代表,管轄全國220多個城市中430多家房地產企業。
第二個身份,學者———孟曉蘇博士先后撰寫和主編11本有關經濟理論、房地產業、企業管理、金融創新等方面的著作,發表了200多篇論文。他還是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天津財經大學等高等院校的兼職教授。經濟日報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的論著《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作者共4位,領銜的是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其他3位則是厲以寧教授的高足,名字依次排列為孟曉蘇、李源潮和李克強。
第三個身份———官員。孟曉蘇曾經長期在中南海工作,從1983年5月至1990年12月,他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萬里的秘書達7年半之久。他還曾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秘書局副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進出口商品檢驗局副局長。
孟曉蘇的祖父孟昭琳,是國民黨少將,父親孟憲成則是中共黨員,早年曾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所以,當孟曉蘇在2003年第一次訪問臺灣時,臺灣媒體稱他“血管里流著國共兩黨的血”。
孟曉蘇祖籍山東,1949年12月24日,他在父母南下途中出生于蘇州,因而得名“曉蘇”。孟曉蘇4歲時隨父母從蘇州到北京,從此定居北京。1968年,孟曉蘇被分配到北京東方紅汽車制造廠工具分廠當工人。孟曉蘇從小喜歡寫作,進入工廠后便成為北京汽車制造廠工人理論組成員之一。1974年初,他寫出了報道《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指引我們寫出〈讀《封建論》〉》,1974年7月8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和《解放軍報》都在頭版顯要位置刊發孟曉蘇的報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全文播發。在工廠里,孟曉蘇認識了萬里之子萬季飛,兩人成為好友。高考制度恢復后,孟曉蘇考入了北京大學中文系,學習新聞專業。
1982年初,北大畢業的孟曉蘇進入中宣部新聞局,后來中央辦公廳需要秘書,孟曉蘇來到中辦,被直接分配給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萬里同志當秘書。萬里與孟曉蘇相處得非常融洽。萬里有5個子女,孟曉蘇的年紀小于萬里的第四個孩子萬季飛,大于第五個孩子萬曉武,用孟曉蘇的話來說,他成了萬里的“第四點五個孩子”。
1992年,孟曉蘇出任中國房地產開發總公司總經理,兼任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總裁。1996年10月,孟曉蘇擔任房改課題小組組長,他成為中國房改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孟曉蘇最初把房地產業定位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這一定位被廣泛接受,寫入各種政府文件。1997年,孟曉蘇又進一步提出“房地產業是國家支柱型產業”。這一提法于2003年寫入國務院第十八號文件。從此,房地產業作為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的地位逐步得到確立。
2000年,孟曉蘇出任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房價牽動千千萬萬百姓的心。有人質問:“房價到底是總理說了算,還是總經理說了算?”孟曉蘇回答:“這兩個選項都不是,商品房價格是歸市場管!”為了抑制房價過快上漲,孟曉蘇提出要采取限制性措施。孟曉蘇說,第一是要增加土地的供應量,第二是要增長商品房的有效供給,第三是政府要加快保障房建設,第四,這三項建設并不是馬上就可以產出效果的。為了防止他們在沒產出效果之前造成房地產市場的波動,特別是房價過快上漲,可以采取臨時性措施來抑制需求,但它絕不是長期政策。這些想法后來就構成了“國十條”、“國八條”等限制購房政策。正因為孟曉蘇從宏觀上、從政策與理論上對中國房地產業提出諸多創見,所以他的貢獻就不僅僅在于中房集團這樣一艘中國房地產的“航空母艦”,而是成為“中國房地產教父”。
(摘自《名人傳記》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