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8- 2014.1任蘇州市委書記,現任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他打破了“異地為官”的官場傳統,在家鄉蘇州任職;他在高學歷官員中獨樹一幟,學歷一欄至今仍為大專。他受命于經濟危機的轉型之際,聲稱蘇州就是工作的最后歸宿,要為蘇州百姓多干實事。他就是蘇州前市委書記———蔣宏坤。
臨危受命,空前挑戰
2009年8月,蔣宏坤在離開江蘇8年后,重回蘇州出任“一把手”。出生于江蘇張家港的蔣宏坤,曾在家鄉工作長達28年,親歷了“張家港精神”的誕生與發展。這次回到家鄉主政,打破了“異地為官”的傳統,引起一些蘇州人的擔憂。面對質疑,蔣宏坤在履新第一天即表明“三個絕不”的決心。
當時的金融危機讓蘇州外向型經濟受挫頗深。蘇州多數制造企業為“三來一補”委托加工,加工貿易出口占比達76%。這些企業處在產業鏈低端的制造加工環節,原本就飽受低利潤煎熬,危機中更是雪上加霜。另一方面,蘇州服務業占比偏低,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總量只有45%,而上海、深圳均超過55%。蘇州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蔣宏坤“三把火”還未燒起,爭議就隨之而來了。
外界首先對蔣宏坤的“低學歷”充滿了興趣。至今,蔣宏坤的學歷一欄仍是“大?!?,相比官員們普遍的“高學歷”,蔣宏坤顯得頗為另類。對此有些人表示贊賞,有些人則對其能力產生質疑。
隨后,蔣宏坤公開回應說,他也注意到了網絡上的這些聲音,自己年輕時代沒有機會進入學校學習,后來他到蘇州大學讀完經濟管理學院研究生課程?!熬W民覺得我學歷低也是正常,但我要填研究生學歷也可以,我沒有必要沽名釣譽,我們實實在在,該什么就是什么?!笔Y宏坤的回應符合其一貫低調實在的風格,“不管他們怎么炒作我,我有自己的價值觀,我有自己的看法和任務。我有信心,學歷跟我的工作不劃等號,我用工作來證明不辜負組織對我的期望。”
主動出擊,全力創新
盡管形勢不容樂觀,但新市委書記并沒有讓這座城市等太久。
在第一次市委擴大會議上,蔣宏坤就提出要“把蘇州建設成為科學發展的樣板區、開放創新的先行區、城鄉一體的示范區,成為以現代經濟為特征的高端產業城市、生態環境優美的最佳宜居城市、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這一新的戰略定位后來被提煉成“三區三城”。
“金融危機后,過去的老路已走到頂點,下一步要走得更遠、攀得更高,只有轉型升級‘華山一條道’。我們理解,這實際上是金融危機帶給蘇州的第三波重大發展機遇?!笔Y宏坤說。
“我算了一筆賬,2001年到2010年這10年當中,蘇州每年平均投入了10萬畝土地,每年新增35萬勞動力,才換來了這10年平均每年GDP增長14.9%。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26%?!痹谑Y宏坤看來,要在有限的土地上創造更多的經濟增長,產業轉型就勢在必行。
在一次座談會上,蔣宏坤向蘇州的干部們提出了一系列問題: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動力在哪里?產業發展的需求在哪里?所在轄區的優勢在哪里?這一系列的追問,逼迫蘇州干部開始尋找答案。
破局首先從政策層面展開。2009年11月,蘇州出臺《關于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做大做強中心城市的若干政策意見》30條,分“優化城區發展空間”、“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增強市級調控能力”等6個部分,以圖改變中心城市產業層次偏低、輻射帶動能力偏弱、經濟首位度較低的現狀。
這“30條”被認為撓到了蘇州城市做大做強的“癢處”?!疤K州的轉型路徑概括起來是‘三個新’:建設具有國際化功能和品質的‘新城市’,引進有世界眼光、掌握核心技術的‘新人才’,發展前沿尖端的‘新產業’,這些都是國際化的應有之義?!笔Y宏坤說。
從2010年起,蘇州市明確重點發展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啟動產業轉型之路時,政府這只“有形之手”就全力以赴。從2009年到2012年,蘇州拿到的國家級示范名號,有“國家級創新城市示范區”、“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國家旅游標準示范城市”、“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城市”等。每一項示范的后面,都意味著強大的政策支持和政府投入。
在政府的強力引導之下,蘇州新興產業以一種令人驚訝的速度不斷攀升?!疤K州必須搶抓第三輪發展機遇,加快推進轉型升級,全面提高經濟素質,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由資源依賴向創新驅動轉變?!笔Y宏坤說。
蘇州人沒有想到,在時隔多年之后蔣宏坤仍然保持著如此的“闖勁”,“這就是典型的‘張家港精神’,絕不是坐等時機,一定是主動出擊,全力創新?!?/p>
“大手筆”改造創造奇跡
“轉型升級也包括了城市發展模式轉變。今后城市與城市之間,不是簡單比規模,而是要比特色、比品質、比宜居與和諧水平。因此,城市發展不能再盲目求大,要更加注重提升城市功能、優化城市布局、提升宜居質量。”上任不久,蔣宏坤就啟動了“大手筆”的城市改造。
2010年,蘇州市拿出了230億元的“家底”,實施了南環、虎丘、桃花塢三大危舊房改造工程,而這相當于2011年蘇州財政預算的總支出。
城市改造除了資金,另一個更棘手的問題就是拆遷。在各地城市建設普遍遭遇“拆遷難”的背景下,為了緩解矛盾,蔣宏坤甚至走進當地電視臺,親自與拆遷居民面對面溝通,直面“天下第一難”。
隨著區域競爭格局的變化與加劇,蘇州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輻射帶動能力偏弱等問題日益凸顯,越來越成為蘇州城市競爭力的“短板”。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做大做強中心城市,對蘇州來說顯得尤為迫切。
2012年9月,蘇州市宣布撤銷古城區的滄浪、平江、金閶三區,合并成立姑蘇區;將全國百強縣排名第二的吳江市撤縣改區,成為蘇州轄下第六區。
調整后的蘇州城區面積由原來的1718平方公里,一躍擴大至2910平方公里,直接接壤上海和浙江,面積幾乎達到無錫、常州兩市城區面積之和。2011年,蘇州市區GDP占全市的比重僅為37.9%,為蘇南各市最低。區劃調整后,新市區大部分的經濟社會指標占全市的比重都超過50%。
借行政區劃調整之機,蘇州徹底告別“小城”時代。從確立蘇州發展“新定位”,到城市大改造和大“變身”,蘇州正顯現出一個國際化城市的大格局。
筑好了城市這座“巢”,接下來最重要的是“引鳳”。在蔣宏坤看來,蘇州要引的不是傳統的企業和項目,而是人才,“蘇州現在比以往任何時間都迫切需要人才”。
2010年,蘇州市推出“姑蘇人才計劃”,計劃5年內投入30億元,引進、培育1000名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1萬名重點產業緊缺創新人才,同時建成20個重大科技平臺、800萬平方米科技創新創業孵化器。
在蔣宏坤看來,人才引進的方法要創新,擺脫給票子、給房子的共性思維,要有”獨門秘籍”。蘇州搭建了一套為人才創業提供全程幫助的資金扶持體系,從創業初期的種子基金,到孵化期的創投資金,再到成長期的產業資金。蘇州市又先后制定了30多個政策文件,形成了包括人才培養、引進、激勵、服務等在內的全方位的人才政策體系?!皩嶋H上,蘇州招攬人才的力度遠勝于招商引資,蘇州的人才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國領跑?!笔Y宏坤在蘇州布局構建一個獨特的人才發展體系,以實現人才紛至沓來的戰略目標。
“人人都知道,蘇州現在是科技創新明星城市和全球制造業重鎮,但我要提醒大家,千萬不能忘記,蘇州歷史上曾是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蔣宏坤認為,“魚米之鄉”是“美麗中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蘇州不能丟了“魚米之鄉”這塊祖傳的金字招牌。
“寧可少上項目,也要確保完成節能減排指標;寧可犧牲發展速度,也要保護好生態環境。”蔣宏坤說。2013年,蘇州市推出總投資預計超2000億元的“十大工程”,內容涵蓋了資源保護、水質提升、大氣清潔、濕地建設、垃圾無害化等。當年完成總投資252億元,并建成國家生態城市群。2014年,蘇州在生態文明建設上投入約537億元,其中五成以上資金用于環境質量改善。
其中,最大手筆的是“四個百萬畝”工程,即:百萬畝優質糧油工程、百萬畝高效園藝工程、百萬畝特種水產工程、百萬畝生態林地工程。蔣宏坤形容此舉是痛下“綠色決定”,為子孫后代留下廣闊的發展空間,永久展現蘇州“魚米之鄉”的江南風貌。
(摘自《決策》2014年第8期,吳明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