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承一向重視情報工作,當年與日本人交戰時,他就特別注意從日軍留下的物品中尋找蛛絲馬跡。有一次反“掃蕩”,一個參謀去廁所時看到了日本人用過的大便紙,拿過來一看,上面畫了一個大圓圈,寫了幾個地名,還寫了“29”這個數字。劉伯承結合當時的敵我情況,認真分析紙上信息,判斷敵人可能在29日對紙上寫的幾個地方進行合圍,便命令該地區部隊撤離。果然,日軍在29日進行了“掃蕩”,但一無所獲。
1942年的某一天,抗聯來了一位朝鮮族同志,到八路軍指揮部和大家合影,很是熱鬧了一陣。幾天后,有人報告:這位同志突然失蹤。劉伯承得知后,又結合其他信息,馬上給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副參謀長左權打電話:“我判定,他的失蹤意味著日本人馬上要大‘掃蕩’了!”之后,劉伯承找到專門負責保衛八路軍指揮部的陳錫聯,找好了撤退的羊腸小道。后來的發展也再次證明了劉伯承的正確判斷。
(摘自《共和國的記憶》,李菁著,東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