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退守臺灣后,一直鼓吹“自立”,夢想著“反攻”大陸,并于1961年4月1日成立了主導反攻大陸的“國光計劃室”。
1962年秋,國民黨軍經過精心策劃和準備,搜羅、挑選了一批特務、軍官、慣匪首領和大陸土改時的逃亡地主、反革命分子,編成“反共救國軍”,經過專門訓練后,開始執行竄擾,計劃在福建、廣東一帶發動兩棲登陸和空降作戰,妄圖在廣東沿海建立所謂“游擊走廊”,為進一步竄犯大陸的軍事冒險創造條件,期望能在長江以南有所作為。
針對這些襲擾活動,毛澤東確定的軍事對策是建立和組成海上、海岸、陸地和隱蔽斗爭四道防線,各道防線明確分工,相互配合,形成從海上到陸地,從前沿到縱深,從公開到隱蔽的軍民聯合作戰部署,使其無隙可乘。
在大陸軍民堅決有效的打擊下,又受限于本身載運能力不足,蔣介石的“反攻”行動無疾而終。
(摘自《羊城晚報》2015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