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日,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新聞發布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作為全國政協1983年以來的第14位新聞發言人王國慶首次亮相。不到70分鐘的發布會,從“十三五”規劃、政協委員履職,到霧霾、反腐,王國慶馬不停蹄回答了17個問題。
力推新聞發言人制度
2015年12月22日,經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三十八次主席會議確定,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王國慶為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新聞發言人。
現年64歲的王國慶,有著20余年新聞工作經驗,從政后長期作為新聞部門官員和媒體打交道。談到初任政協發言人的感想,王國慶用“誠惶誠恐”來形容。“要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方方面面都有所了解,做好這份工作不容易。”他的兩名前任———趙啟正、呂新華,都因個性化語言給媒體留下深刻印象。
在2000年11月任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之前,王國慶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工作了20余年,曾擔任該臺駐美國華盛頓首席記者,可以說,是位采訪經驗極為豐富的媒體人。
1952年10月,王國慶生于江蘇無錫。他在黑龍江做過知青,1975年畢業于上海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后在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留學兩年。1978年4月后,王國慶任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英語部編輯、副組長、組長、英語部副主任、駐美國華盛頓首席記者、臺長助理(曾先后兼英語部主任、人事處處長)、副臺長、分黨組成員。
“無論是新聞發言人,還是做新聞發布工作的同志,有點新聞從業的背景對做好工作很有幫助。”王國慶曾說,新聞發言人有媒體從業經驗,會很清楚發布的信息有哪些是具有新聞價值的、是記者會感興趣的。
原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現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把王國慶視為自己的恩師之一:“王國慶副主任不僅是一位老新聞,也是一位現代意識頗強的領導,他經常用手機給我發信息,還經常點評教育部的新聞發布會。他從個人角度對我們工作的提醒,如‘不要給記者講課,因為他們不是你的學生’‘不要給記者做報告,因為他們不是你的部下’對我的影響太大了。”
在王國慶擔任國務院新聞辦副主任13年里,推動和見證了中國新聞發布制度的建立完善。2003年之后幾年,每逢一些重大事件發生,部長們被請到國新辦開新聞發布會,王國慶都是發布會主持人。
“坦率地說,發生‘非典’疫情之前,推動政府新聞發布工作的難度很高。”2005年,王國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原來要請一個部委的負責同志來開發布會,打電話、去函,有的時候甚至是求。2003年“非典”之后逐漸發生了變化,開始主動要求我們開發布會。
2004年,國新辦、國務院各部門和省區市政府三個層次新聞發布制度正式建立。2009年,黨委新聞發言人開始設立。2013年,軍事單位新聞發言人也陸續出爐。
對王國慶來說,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為不斷增多的新發言人做培訓。多年來,他前往北京、上海、江蘇、遼寧、山東、吉林、河南、湖南等地,講解突發事件處置、輿情研判以及與媒體記者打交道的技巧,為各地新聞發言人答疑解惑。
現在,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王國慶在努力推進新聞發言人專職化。他認為,新聞發言人兼職化是制約中國新聞發布和信息公開的最大制約,建議把新聞發言人作為一個新設專業技術崗位,增列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專業技術崗位序列里。
“新聞發言人首先要誠實”
“一名合格的新聞發言人,首要素質是誠實,此外還要懂政策、懂業務、懂新聞規律。”對于新聞發言人該有怎樣的“風范”,王國慶有自己的理解。
他曾舉例說,2010年3月,山西疫苗事件被媒體報道后,當地雖然積極回應召開新聞發布會,但面對記者提問,新聞發言人回答不專業、不能解惑答疑。“如果工作做得好,政策吃得透,事實了解得清楚,就必然有底氣應對媒體。”
王國慶經常強調,新聞發言人和媒體記者應是合作伙伴關系,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
“有的新聞發言人只是把頭銜印在名片上,并不‘發言’。”王國慶曾對記者指出,新聞發言人不僅要在新聞發布會上面對記者,而且在任何時候都應該面對記者。尤其是遇到重大突發事件或敏感問題時,最能挑戰一個新聞發言人的能力。
在王國慶看來,新聞發言人萬萬不能做“花瓶”,得“內曉國情、外曉世界”。
被記者追問難題,有些新聞發言人會“怕”,希望不被提問、不被刁難。王國慶認為,新聞發言人水平的提高,需要來自媒體記者的挑戰和壓力。
“如果新聞發言人能經常被那些思想敏銳、熟悉情況、提問尖銳的‘刺頭’記者逼得‘走投無路’,那他們的能力水平肯定會大幅度提高。”王國慶認為,如果在發布會上,記者經常不提問或提問水平不高,那么和他們打交道的新聞發言人的水平也不會高到哪里去。

做足功課,一個月收集1400多個問題
2016年3月2日下午,人民大會堂一樓新聞發布廳顯得異常熱鬧。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新聞發布會在這里舉行。王國慶是全國政協大會的第14位新聞發言人,這也是他作為新聞發言人的首次亮相。
下午兩點剛過,人民大會堂一樓的新聞發布廳,就已經被媒體記者和各種采訪設備圍的水泄不通,就連發布席前面的空地,也被席地而坐的兩排記者填滿。
下午三點,在一陣快門聲中,新聞發言人王國慶進入了發布廳。政協新聞發布會,是每年全國兩會的首場重大活動,歷來備受關注。曾有政協新聞發言人開玩笑說,這是他“一年一度的高考時間。”
與往年不同,2016年政協新聞發布會的是采用同傳而不是交傳,這對于發言人來說意味著更多挑戰:一、同樣的發布會時長里,將會回答更多的問題;二、沒有翻譯的時間,可供用來反應如何回答問題。不過,此刻臺上的王國慶,雖然一半頭發已經斑白,卻顯得格外信心飽滿。
被問到2015年我國經濟增速放緩,2016年我國是否能保持經濟的中高速增長時,王國慶用他洪亮有力的聲音說了兩個字“肯定”。他說,“關于中國經濟是否能保持中高速增長,我給出的答案就兩個字‘肯定’。2015年我國經濟增速盡管有所放緩,但是放在全球這個坐標系上看,可能用‘鶴立雞群’很恰當,而且總體‘氣質’仍然很好。盡管面對異常復雜的世界經濟形勢,我們對中國經濟是充滿信心的。”
關于霧霾,有記者問道,許多百姓沒有感受到空氣質量的顯著改善。對此,王國慶說,“空氣污染問題的本質我想是個發展問題,所以說鐵腕治污,既要有火燒眉毛的緊迫感,更要有‘積跬步,至千里’的理性和耐心。因為污染不是一天形成的,治理也不可能一下子見成效。”
不到70分鐘的發布會,從“十三五”規劃、政協委員履職,到霧霾、反腐,王國慶馬不停蹄回答了17個問題。
發布會結束后,記者在休息室再見到王國慶的時候,他的嘴唇已經干燥起皮。為了這場發布會,他已準備一個多月,收集了1400多個問題。但問起他如何評價今天的表現,王國慶說:“及格吧。這場發布會確實大家很關注,很遺憾的是我們準備的還有很多內容來不及講出去了。”
用國際語言講好中國故事
因為長期從事對外宣傳工作,王國慶一直在思考,要怎么用國際語言來表達中國故事。
在這一場新聞發布會里,他就先后給我們講了兩個故事:“我想起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很少人知道東亞系的前身其實是由一名華人勞工建議并且捐款建立的……”,“說到這兒我又要講故事。不知道是否各位聽說過‘包蟲病’?這是一種在我國部分高寒、干旱、少雨農牧區比較常見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蟲病……”
王國慶說,其實我們每個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在演繹中國故事。中國人就像一本厚厚的書,每個中國人都是這本書當中的生動一頁:“可能今天很多外國記者,我今天講的他也未必全懂。因為我們很多方面還是固有的話語體系。所以這方面,要用國際表達方式把中國故事講出去,這也不容易。我們很習慣的敘述方式,西方不是這樣的,另一種文化我們要研究,然后把話語體系轉變好。”
有媒體評價王國慶:他就像“故事大王”,“睿智、謹慎、有亮點”。
(摘自人民網2016年3月2日,《京華時報》2016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