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她,歷來顯得硝煙彌漫的新聞發布會,多了幾分柔和氣息。從2013年3月任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發言人開始,這已是傅瑩第四次出場,其溫婉優雅、應對自如的形象早為人熟知。在新聞發布會上,傅瑩的表現愈發收放自如,對發布會氣氛的控制更加純熟。
回應三道“必問題”:軍費、打虎、霧霾
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于2016年3月5日上午開幕,16日上午閉幕,會期11天半,其中12日休會一天。16日上午大會閉幕之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將舉行中外記者會,回答媒體關心的問題。今年全國兩會報道登記注冊的記者有3200多人,包括1000多名國際記者。從6日開始,大會新聞中心舉行15至16場記者會,邀請全國人大和國務院部門負責人回答媒體關心的問題。
2016年3月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首場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傅瑩介紹,會議有九項議程,除了每年大會要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等六個報告之外,還要審查和批準“十三五”規劃綱要,審議慈善法草案。
有記者問到全國人大代表們對“十三五”規劃有何期待,她介紹了整個世界經濟形勢,“世界經濟形勢也不是那么很給力。”
談到軍費問題,傅瑩表示,我每年都解釋,外媒在我的記者會上希望早點拿到軍費預算的數據,“但是我提前講單項預算又有搶跑之嫌,但是我要不講,你們是不是有點心塞,所以我還是給你一個大致的數。”
在回答關于霧霾的提問時,傅瑩說,人大環資委主任委員都很少笑的,我認為他“壓力山大”,意在告訴大家:霧霾治理是全社會都要面對的復雜難題,不是靠單一力量短時間內就可以解決的。
在回應朝核問題時,傅瑩直指朝核問題的實質是安全問題。同時她略有諷刺地反問,“朝鮮戰場硝煙散去六十多年,有關國家在朝鮮半島還處于戰爭狀況,是不是也夠奇葩的?”
從2013年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始,有三大“必問題”每年都會出現,那就是:軍費、打虎、霧霾。今年面對這三大“難題”,傅瑩的答案篇幅適當、簡短有力,態度不卑不亢。
針對美國記者就中國軍費的問題,傅瑩并沒有像前面記者的南海問題軍事化花“大力氣”去回應,只是很簡略的表示:“中國國防費預算的制定主要是考慮兩個因素:一是中國國防建設的需要;二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情況和財政收入的情況。”
在3月4日人大發布會召開前,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珉被宣布“落馬”。傅瑩被問及對此事的看法,用“反腐敗沒有死角”“標本兼治”予以回應,并很巧妙地捎帶介紹了今年的修法重點以及國際刑事司法合作進展等,成功地“轉移”了媒體的關注點。
“霧霾”是近年來人大首場發布會上出現的高頻詞。今年針對大氣污染防治的問題,傅瑩在表達治霾復雜性的同時,也強調了人大要保持監督的力度和節奏,并稱環保新法“要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實”。
四大反問巧妙反擊尖銳提問
90分鐘的時間里,傅瑩回答了18位記者的提問,其中11個問題涉及法律相關問題,她用非常“接地氣”的方式,使人們由淺至深、對全面依法治國有了更清晰、深層次的理解。
以民法典為例,在公眾視野里,這個法是平常大家不怎么熟知的,傅瑩形象地做了比喻:“民法典對一個國家來講,它是民事領域的根本大法,其核心是要保障私權力,就是要讓公民在法律的框架內自己解決好問題,通俗地講,叫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緊接著,后面的記者就慈善法、非政府組織管理法草案、反家暴法等各項法律問題做了提問,傅瑩都一一耐心“釋法”,把公眾看來很枯燥的法律問題變得通俗易懂,顯示了她對立法工作的專業操守。
南海軍事化問題近期備受國際輿論關注,美國不少報道指責中國在南海威脅地區和平,影響航行自由。把這么一個大帽子扣在中國人頭上,這種做法容易誤導形勢。在政協首場新聞發布會就有記者提問,而傅瑩對此問題的回應十分“給力”,成為整場發布會的“爆點”。值得注意的是,她四次運用反問:
“‘軍事化’這個詞炒得挺唬人的,我認為這是不是有點語言霸權?”

“要說軍事化的話,如果仔細看一看,在南海進進出出的先進的飛機、軍艦,最多的是不是還是美國的?”
“而且美國重返亞太提出的一個很重要的決定,就是要把海軍60%以上部署在亞太,這一段時間自從美國重返亞太以來,軍事上的動作有多少?要說軍事化,這是什么?這不是軍事化嗎?”
最后她“一語雙關”地表明我國立場:“如果美國真的關心這個地區的和平穩定,那就應該支持中國與周邊國家談判解決爭議,而不是往相反的方向使勁,好像還有什么別的打算似的。”
創造了很多個“第一”
思辨的個性或許是受父親的影響。傅瑩的父親是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艾思奇的得意門生,曾任內蒙古軍區宣傳部副部長。在父親的教導與家庭氛圍的熏陶下,傅瑩從小就熱愛讀書。閱讀的愛好,訓練了她縝密的邏輯,也培養了她獨立思考的能力。
1973年,傅瑩作為工農兵學員考入北京外國語學院。從北京外國語畢業后,傅瑩在1982年至1991年擔任外交部翻譯室英文高級翻譯,當過鄧小平、楊尚昆、江澤民、李鵬等國家領導人的翻譯,這為她以后做外交官積累了豐富的經驗。1985年,傅瑩作為早期少數公派到英國的幸運兒,到肯特大學盧瑟福學院深造,獲國際關系碩士學位。這段經歷對傅瑩影響至深。
此后,傅瑩在無意間創造了很多個“第一”:1992年至1993年,傅瑩赴柬埔寨參加維和,是中國第一位參加維和的女性;1998年,傅瑩出任中國駐菲律賓大使,不僅成了中國最年輕的女大使,而且也成了第一位少數民族女大使———傅瑩是個地道的蒙古族人,始終表現出蒙古族人的堅韌與睿智。
2009年,傅瑩任外交部副部長。作為中國首位少數民族女副外長,傅瑩也是繼1974年王海容之后中國第二位女性副外長。2013年3月4日,傅瑩迎來一個新角色———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發言人。傅瑩是全國人大首位女性新聞發言人。
“主動出擊”的智慧
在國內,傅瑩常被稱為“柔性危機專家”,而在英國精英階層,傅瑩的名字早已深入人心。2007年4月,傅瑩出任中國駐英大使。之后,傅瑩結交英國各界精英,頻繁出入酒會、講座、論壇、大學,官方的、非官方的,到處演講,以柔克剛,和風細雨地闡述中國政策與立場,傅瑩以春風潤物的方式成為了當時英國的社交明星。
傅瑩在演講時很喜歡引用鄧小平的話———中國既大又小,既強又弱,告訴英國人“這仍然是當前中國的真實寫照”。當然,“談這些情況是想說明,中國在相當長時期里需要集中精力解決國內的多種問題。但這并不是說中國將回避自己應盡的國際責任。”
2008年3月28日,傅瑩來到英國廣播公司(BBC)第一新聞頻道收視率最高的節目———《早餐》,接受現場直播的電視采訪。她穿著中式服裝,還把兩只“福娃”抱在懷中,她希望大家能夠“還奧運一個單純的意義”。4月5日,奧運火炬在倫敦傳遞的前一天,她在《泰晤士報》上發表署名文章《奧運之火生生不息》,以女性特有的細膩筆觸描繪了自己過去在西藏的經歷與感受,并用翔實的數據,展現西藏真實的歷史與現實。
2009年4月24日,在英國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莎翁故居舉辦大規模的紀念巡游活動,傅瑩受到邀請,將代表賓客致辭。主持人是英國很有名氣的86歲高齡的話劇和影視演員唐納德·辛登,在傅瑩演講前,他一連講了三個笑話,最后一個笑話顯然“冒犯”了傅瑩。他講,一位中國老人在彌留之際,他的英國朋友來看望,老人費勁地反復講著一句話,英國朋友沒聽懂,就記了下來。之后他找到老人的后人,模仿著轉達。不料,老人的后人一臉惱怒:“老人好像是在講,‘你踩著我的氧氣管子了。’”全場的聽眾幾乎都笑了,只有傅瑩在思考。
“可見語言是生死攸關的重要問題,下面請中國大使致辭。”主持人說完這句話不到一分鐘,傅瑩就走上講臺了,講臺上有好幾個話筒,每個話筒都帶出幾條線來,站上講臺時需要小心地繞過腳下的線頭,只見她站好后抬起頭來,面對聽眾,慢聲地對著話筒說:“我得小心一點兒。”然后,她停頓了一下,聽眾們都靜下來后,她說,“我可別踩著唐納德的氧氣管子。”結果,不僅僅是聽眾們笑了,唐納德自己也笑了,接受了傅瑩的回擊。
(摘自《小康》2013年第4期,《東西南北》2011年第23期,新華網2016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