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一個成功的男人后面,一定有一個默默無聞的女人;一個成功的女人背后,必然有一個無私奉獻的男人。事實上,一個成功的男人和一個成功的女人相依相偎的也不乏其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隊伍中,有一對相伴相依的將軍夫婦,他們是聶力中將和丁衡高上將。
革命隊伍里最高規格的婚禮
聶力的故事,相信大家早已耳熟能詳,但對其丈夫丁衡高,以及他們家庭里的故事卻知之甚少。
聶力的丈夫丁衡高,1931年出生于古城南昌。文化名城的熏陶,教師父親的影響,使得丁衡高從懂事的時候起就把做學問當成自己的目標。1952年,丁衡高從南京大學工學院機械系畢業,滿懷著報效祖國的激情,來到中國科學院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由于他專業功底深厚,又勤奮好學,很快便受到了專家和組織的重視。1957年,丁衡高被組織上選派到蘇聯列寧格勒精密機械及光學儀器學院攻讀研究生。
在遙遠的異國他鄉,丁衡高更加意識到自己的責任重大,報國之心也就愈加強烈,他在班上的成績總是數一數二的,使不同膚色的同學驚嘆不已。1961年,丁衡高獲蘇聯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
在蘇聯學習期間,丁衡高結識了先他而來的聶力。命運之神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相遇的機會,丘比特之箭也悄悄地對準了他們。
聶力和丁衡高同在異國一所大學里學習,他們互相傾慕對方的才華和品格;同時,還因為丁衡高和聶力的祖籍同在江津縣,祖輩們共飲一江水,這就更是親上加親了。不過,由于學業繁重,他們都善于克制自己,把愛的種子深深地埋在心底。后來,二人相繼學成,告別莫斯科,踏上了歸國的列車。這時,那顆深埋多年的愛情種子便破土而出,開始發芽了。1962年初,他們在廣州舉行了簡樸又不失隆重的婚禮。
關于聶力和丁衡高的婚禮,陶鑄的女兒陶斯亮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娓娓寫道:
她(聶力)已從蘇聯學成歸來。她畢竟不同于我們這幾個半大不小的中學生。她已經是大人了,懂得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齊齊、漂漂亮亮的。她待人真誠,性格開朗,什么時候都是笑吟吟的,因此我非常喜歡她。這年,她在廣州留園與丁衡高結了婚。我從未見過這么隆重又這么簡單的婚禮。說簡單,就是她和丁衡高就這么平平常常地結了婚,日常的裝束,而且既沒有喜宴,也沒有賀禮,唯一能體現喜慶氣氛的是一張大紅紙,不知是哪位老師在上面寫了首賀詩。說隆重,是因為有一半的元帥,還有許多將軍,都參加了這場婚禮。他們的婚禮對我影響很大。從此我便不再羨慕婚紗和婚宴,我以為這樣的婚禮才是真正擺脫傳統的現代意識,是真正的灑脫……
后來,有一次聶力出差到廣州,還向身邊的工作人員談起他們的婚禮,臉上露出無限的溫馨和懷戀之情。“那時候我和衡高可以說是革命隊伍里最高規格的婚禮了,只可惜未留下一張結婚紀念照。”她惋惜地說。
夫婦二人皆為將軍創世界第一
丁衡高有了這個志同道合、稱心如意的伴侶,喜不自勝。愛情好比催化劑,從此,丁衡高對專業研究的勁頭更足了。他長期參加并負責導彈的自動駕駛儀、陀螺儀、加速度計、慣性平臺的研制工作,卓有成效,多次得到國防科委的嘉獎。
在家里,小兩口互助互愛,相敬如賓。一次,聶力患了感冒,仍堅持在科研室工作,丁衡高幾次催她去看醫生,聶力“置若罔聞”。丁衡高急壞了,他親自駕駛一輛小車,待聶力一下班,便守在大門口“攔路搶劫”,把她送到了醫院。丁衡高喜歡吃桑葚,說它不僅味道好,還可以清肝明目,但這東西在北京沒法買到。可聶力記在了心里。一次她出差去杭州,特地趕到一個小鎮上,“收購”了十幾斤鮮嫩的桑葚帶回家。本來這次出差最后安排了兩天旅游的時間,可她對那些奇山秀水、名勝古跡不感興趣,一心惦記著丁衡高,想讓他早點兒吃到鮮嫩的桑葚。丁衡高望著盤子里鮮嫩的桑葚,非常驚喜和感動。
“文革”風暴席卷全國,許多人像著了魔似的發狂,派系林立,“文攻武衛”,你爭我斗。丁衡高不管別人怎樣“革命”,他總是提著拖鞋去車間搞科研生產。為防干擾,他巧施妙計,在門板上貼滿大字報,把自己關在屋里,任憑自己在理想的殿堂里邀游。
十年動亂,他沒有把寶貴的時間浪費掉,而是在苦練“內功”。1978年,他主持研制成功的“靜壓空氣軸承”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79年,他榮獲國防科技重大成果一等獎。他主持研制成功國內首創的“液浮慣導平臺系統”,并成功地運用于我國戰略導彈的潛艇水下發射。1985年,他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外國輿論稱他是“尖端科技和光學專家”。他還首批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三屆、第十四屆中央委員。1985年,他被任命為國防科工委主任。1988年,他被授予中將軍銜。
1993年7月,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簽發命令,聶力由少將晉升為中將。1994年6月,江澤民主席又簽發了命令,丁衡高由中將晉升為上將。至此,在世界各國的軍隊中,夫婦二人分獲上將和中將軍銜,也是絕無僅有的。
“紅三代”聶菲繼承良好家風
在對待子女問題上,聶力和丁衡高的觀念竟和父母的觀念有著驚人的相似。
當年,聶帥和夫人張瑞華投身革命,戎馬關山,為了不給組織帶來麻煩,以便全身心投身革命,他們商談,不論男女,只生一個孩子就行了。聶力與丁衡高結婚不久,他們有了一個十分可愛的女兒。見父母喜歡得不得了,夫婦二人不是按通常的女隨父姓的做法讓女兒姓丁,而是給女兒起名聶菲。總之,只要老人們高興,他們就心滿意足了。
有了聶菲之后,他們毅然作出了“只要一個孩子”的決定。兩代人一女單傳。
韶華似水,轉瞬即逝。當年在襁褓中咬著拳頭,惹人憐愛,給外公外婆和爸爸媽媽帶來無窮樂趣的聶菲,到了20世紀80年代,已經長成一個大姑娘,歲月把她雕塑得既有媽媽亭亭玉立的身材又有爸爸堅毅沉穩的面龐。外公外婆和爸爸媽媽對她要求十分嚴格,時常教育她不要有任何的門第優越感,而應該像中國千千萬萬的尋常百姓家的孩子一樣,要艱苦奮斗,自強自立,嚴于律己,以誠待人。聶菲在清華大學化學系學習期間,每次開學,聶帥也像當年關心女兒那樣認真地和她談了一次話,對她的學習、生活提出嚴格的要求。如此家風使得聶菲在學校十分樸實,和同學們的關系也十分融洽,許多同學與她相處幾年,竟還不知道她是一位開國功臣的后代,帥府里的千金。
聶菲大學畢業之后,沒有依賴祖輩父輩的蔭庇,躺在老祖宗的功勞椅上坐享富貴,而是像當年留學法國、比利時的外公,留學蘇聯的父母一樣,踏上了一條自立自強之路,飛赴太平洋彼岸的芝加哥大學深造。她把學業看得高于一切,直到進入而立之年才組建自己的小家庭。如今,聶菲正在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書寫著她那絢麗的人生。
(摘自《名人傳記》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