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節對應的課程標準是“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其形成條件;結合實例說明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等內容。
本節內容主要包括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農業地域的形成兩部分。下面從重點難點、學習方法、典型考題三個方面對本節內容進行分析。
一、重點難點分析
(一)農業區位含義
農業區位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農業與地理環境各因素的相互聯系,這些因素就是農業區位因素。
(二)農業區位因素
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市場、勞動力、交通運輸、政策、科技等方面。
(三)農業區位選擇
不同的地區,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不同,這是由于不同的地區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有差異。
二、學習方法指導
(一)農業區位選擇的實質
農業區位選擇的實質是對農業土地合理利用的選擇。一個地區的地理位置是不變的,其農業區位選擇,實際上是依據因地制宜的原則,對具體農業類型的選擇。
下面舉例加以分析:
地形往往影響區域農業生產的類型。一般來說,平原地區適宜發展種植業,而山地、丘陵地區適宜發展林牧業。例如,從賀蘭山山頂、山麓、銀川平原到黃河,宜分別發展林業、牧業、種植業、漁業。
降水量也會對一個區域的農業類型產生影響。年降水量小于250 mm的干旱地區一般不適宜發展耕作業,宜發展畜牧業。例如,大牧場放牧業主要分布在有大面積干旱、半干旱的氣候區,這些地區植被稀疏,不適宜發展種植業,只能用于放牧牲畜。
(二)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不是一成不變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較穩定,而社會經濟因素發展、變化較快。由于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某個區位因素的變化也會引起其他因素的變化。尤其是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的發展,主要是通過對地形、光熱、土壤的改造或對市場、交通等因素的影響,進而影響農業的區位選擇,具體分析如下:
在社會經濟因素中,科技的進步會促進交通的改善、保鮮冷藏技術水平的提高,從而會擴大市場的地域范圍,最終對農業生產的類型、規模產生影響。
例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亞熱帶沿海地區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鮮花消費逐漸興起。同時東南沿海地區緊鄰港、澳、臺地區,鮮花便于出口,市場需求量大。受市場價格影響,單位面積土地,種植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園藝花卉產品,農民的收益是逐漸遞增的。東南沿海地區一些耕地經歷的“水稻田——甘蔗地——魚塘——花卉棚”農業景觀變遷,說明了市場和政策因素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三)農業區位條件的分析
分析一個區域的區位條件,實際就是農業區位因素在特定區域的具體化。例如,20世紀90年代以來,花卉消費的國際需求迅速增長,北美、日本、歐洲成為世界三大花卉消費市場。同期,右圖所示國家成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國。
該國發展花卉產業的優勢區位條件有哪些呢?一般來說,分析一個區域農業發展的優勢區位條件,應該從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兩個方面分析。
談到影響農業區位的自然條件,同學們立即想到了從地形、氣候、土壤、水源四個方面去分析,不假思索地得出“光熱充足、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從圖中能獲取河流和土壤的信息嗎?顯然不能。我們只能從圖中獲取氣候和地形的信息。
從地理位置看,該圖位于赤道附近,高原地形,氣候溫暖;緯度低且地勢高,光照充足,年溫差小;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氣壓帶影響,雨量較充沛。地形以山地和高原為主,對于花卉種植來說是不利條件。依據圖中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以及地形特征,可分析出有利于花卉種植的優勢自然條件:地處低緯,雨量較充沛,地勢較高,常年光照充足,氣候溫暖,年溫差小。
再分析有利于花卉產業發展的社會經濟條件。從圖中可以獲取的信息: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交通不便;由材料知該國鮮花主要供出口,由于鮮花運輸時間要求短,通過航空運輸,可以方便聯系北美、歐洲等花卉消費市場;從地理位置看,該國位于南美洲,為發展中國家,勞動力成本低廉;從該國經濟發展水平看,發展中國家經濟欠發達,國內市場狹小;圖示國家成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國,與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因此,該國發展花卉產業的優勢社會經濟條件是通過航空運輸,可以方便聯系北美、歐洲等花卉消費市場;該國(為發展中國家)勞動力成本低廉;政府決策推動花卉種植和出口。
三、典型考題分析
(2015年全國新課標Ⅰ卷)桑基、蔗基、果基魚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傳統的農業景觀和被聯合國推介的典型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傳統的基塘農業用地大部分變為建設用地,保留下來的基塘也變為以花基、菜基為主。據此完成(1)~(3)題。
(1)該地基塘轉變為建設用地對局地氣候的影響是( )。
A.大氣濕度增高 B.大氣降水增多
C.近地面風速增大 D.氣溫變率增大
(2)農民用花基、菜基魚塘取代桑基、蔗基魚塘的直接目的是( )。
A.提高土壤質量 B.節省勞動力
C.促進生態循環 D.提高經濟收入
(3)桑基、蔗基魚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該生態循環農業模式( )。
A.與當地產業發展方向不一致 B.不具有在其他地區推廣的價值
C.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不相符 D.不適應當地水熱條件的變化
【解析】 第(1)小題,主要考查考生對不同下墊面對局地氣候影響的認識。具體而言,就是以濕地為主的下墊面和以城鎮建設用地為主的下墊面對局地氣候影響有何不同。在所給的四個選項中,選項A和B都與大氣水分增加有關,與城鎮建設用地對局地氣候影響原理不符。選項C,近地面風速增大,也與原理和事實不符。選項D反映的是建設用地與濕地相比,對局地氣候的日變率和年變率的影響均較大,符合一般原理。
第(2)小題,主要考查考生對開放的市場經濟環境下土地利用變化的認識。選項A和C都與改善作物生長環境有關,但花基、菜基魚塘的生態循環環節比桑基、蔗基魚塘差。選項B與事實不符。只有選項D符合環境和事實。
第(3)小題,主要考查了考生對桑基、蔗基魚塘生態循環農業價值的判斷及了解市場經濟環境下追求土地利用收益最大化的現實。在所給的四個選項中,D選項與當地事實不符。選項B和C不符合對桑基、蔗基魚塘正向循環價值的判斷。選項A契合了當地經濟快速發展和產業升級對傳統農業的取舍。
【答案】 (1)D (2)D (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