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綜合治理的護坡也由原來的純工程性措施,逐步向生態型發展,人們渴望水清天藍、綠樹夾岸、魚蝦徊游的生態景觀,探討了生態護坡技術,在河道整治中有助于發揮范圍較廣的娛樂、休閑功能,有利于城市設計對城市形象的塑造。
【關鍵詞】生態護坡;河道治理;技術應用
河道綜合治理的護坡不僅僅具有“泄洪、排澇、蓄水、引清、航運”等水道的基本功能, 還具有“景觀、旅游、生態、對周邊環境的呼應” 等的功能, 城市河流綠色通道應是一條鏈、一張網, 將城市中河流沿岸的各個部分聯系起來, 景觀生態學將城市河流看作廊道(通道) 及生態邊緣區, 城市防洪堤岸建設的重點是體現城市水利要求的高水平的設計, 是水利工程與城市規劃、景觀園林渾然一體的結合, 生態護坡技術必將隨著城市的發展而大力推廣應用。
1 力求河道形態的簡潔樸素、自然通暢
生態型河道是符合防洪除澇的興利工程,安全始終是第一位,在確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河道形態簡潔樸素、自然通暢、水質改善、水體調活的局面。在體現以人為本的同時,注重和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不刻意地追求形式,也不一概地排斥硬質工程,從實際出發,開展河道整治,以避免工程建設中的盲目性和投資的隨意性,避免水利工程園林化的傾向,體現生物多樣性和本地化。
2 生態也不是一成不變,是動態平衡的
無論生物多樣性的重建,還是自我凈化、自我修復能力的恢復,在河道整治中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逐步、漸進的過程,不注重生態而快速地實施環境水利工程,往往會導致自然環境的不和諧,
即便是雜樹雜草,也要充分體現河道整治的生態理念,河道的整治應該是漸進式的。河道生態護坡改造途徑。傳統的護坡技術對環境與生態的影響,會引起生態退化。為了更有效保護河道岸坡和生態環境, 提出了一些生態型護坡技術,根據自身工程特點及有關工程經驗, 已形成一定的生態護坡改造技術, 認為河道生態護坡改造主要有以下幾種途徑:一是硬質駁坎與軟質護岸結合,采用水下式硬質駁坎結合水上生態護坡的形式增加河道親水性、生態性,該方法盡量減少漿砌塊石等硬質駁坎的使用, 在場地條件允許、結構保證可靠的前提下, 改用仿木樁、景觀石等結合植被綠化覆蓋等手段改造河道,必須使用到硬質駁坎的地方。二是景觀改造,工程改造與景觀改造結合在一起, 高大喬木、低矮灌木、花草、魚巢、水草、動物沿灘地、迎水邊坡、坡腳及近岸水體等組成河坡立體生態體系, 導入城市文化, 呈現自然景觀, 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是自然要素也是一種文化遺產,設置親水平臺,親水構筑物結合自然景觀改造, 方便居民在河岸休閑游玩、觀賞的。三是截污疏浚,河道沿線兩側埋設截污管, 使雨、污合流排入污水主干管,以解決短期污染問題, 在實施截污工程及配水工程的同時, 還應對河道底泥進行疏浚。
3 生態護坡針對不同區段岸、坡,采用一體化建設
兼顧保護和恢復自然生態環境的功能。一是親水性 ;二是保護水生態環境;三是透水性好;四是抗震性能好;五是蜂巢格網結構的可變更性強;六是 穩定性、整體性好;七是耐久性好,使用壽命長;八是抗沖刷能力強,確保工程的安全、穩定 。
護坡種植,發達根系固土有很好效果, 既可達到固土保沙, 防止水土流失, 又可滿足生態環保的要求, 還可進行景觀造景。景石護坡或石籠護坡,具有控制河勢, 抵抗沖刷, 減少水土流失等功效, 通過景石的堆砌, 使岸線錯落有致, 富于變化,具有一定的景觀美化效應。 樹根樁或松木樁護坡,可以增強河道的穩定性, 保證河道的生態性, 對于挖方段河道整治應用效果更好。
鋪設砌塊,在護坡或護岸結構中可以利用生態混凝土預制塊體進行鋪設, 或直接作為護坡結構, 既實現了混凝土護坡, 又能在坡上種植花草, 美化環境, 使硬化和綠化完美結合。植被型生態混凝土具有較好的抗沖刷性能, 上面的覆草具有緩沖性能,草根的“錨固”作用, 抗滑力增加, 草生根后, 草、土、混凝土形成一體, 提高了堤防邊坡的穩定性。親水景觀平臺,將河道護坡建成親水平臺或親水走廓, 兩岸自然銜接, 擴大綠化范圍, 增加景觀節點,在場地上建造景觀等構筑物, 為人們提供休閑、觀景、活動的場所, 使河道成為排澇防洪、綠化、景觀、休閑、旅游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復合生態系統。
仿木樁護坡,在水位變化處, 仿木樁護坡具有控制河勢,抵抗沖刷, 減少水土流失, 美化景觀等效應。生態帶,根據岸坡地形地貌、土質和區域氣候等特點, 在岸坡表面覆蓋一層土工合成材料, 并按一定的組合與間距種植多種植物, 通過植物的生長達到根系加筋、莖葉防沖蝕等目的, 由于在坡面形成茂密的植被覆蓋, 在表土層形成盤根錯節的根系, 可有效抑制暴雨徑流對邊坡的侵蝕, 增加土體的抗剪強度, 減小孔隙水壓力和土體自重力, 從而能大幅度提高岸坡的穩定性和抗沖刷能力。
4 生態護坡技術現狀不足
生態型河道護坡技術具有增強岸坡穩定性、滿足河流防洪排澇、防止水土流失等功能外, 成功地解決了綠化與硬化的矛盾, 對于營造生態景觀、改善人居生活,起到了積極作用,忽略了護坡上的植物、動物及微生物, 忽視了生態護坡作為一個完整生態系統的動態性, 雖帶有一定的生態色彩, 尚不是完善的生態護坡技術。
技術、經濟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破壞人類生存、生態環境 傳統的護坡工程在施工中,將整個河岸表面封閉,隔絕了土壤與水體間的物質交換,導致岸坡上的植物無法汲取養分,切斷了生態系統的食物鏈,破壞了土壤及水體中的生物生存環境,在傳統的河道護砌中,直接影響著河水的凈化,不利于維持水中生態平衡。
傳統的混凝土護坡施工中,人們或多或少的會使用早強劑、抗凍劑等添加劑,這些添加劑在水中發生化學反應后直接影響著水質及水環境。傳統的岸坡邊沒有相應的天然植物做屏障,岸邊的垃圾會容易流入河道中,加速水質惡化,影響景觀,傳統的護坡在使用中能夠使河道斷面整齊,違背了人們追求和諧、回歸自然的理念,人渴望回到親近自然、返璞歸真,而混凝土石塊護坡不僅無法滿足人們的視覺效果,直接影響著整個市容面貌,更無法滿足人們的生存理念。
5 結論
生態防護工程建設應樹立“尊重自然、恢復自然”的理念, 采取一切措施盡快恢復邊坡原來的自然植物, 使防護工程的植被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 建立系統可靠的邊坡生態化防護設計方案,使水利工程建設護坡工程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充分發揮水利工程邊坡生態化防護的綜合性能,保證護坡工程本身的質量和安全, 因地制宜, 達到工程與環境的和諧統一。
作者單位
內鄉縣湍河橡膠壩管理處 河南省內鄉縣 47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