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實現對水利工程運行期周邊環境的良好保護,本文結合黔中水利樞紐工程的實際情況對水利樞紐工程生態補償的定義進行了確定,并且對該地區生態補償機制的內容和標準進行了闡述。當前我國生態補償機制相關研究程度不深,這就導致生態補償機制存在不足之處,會引發經濟糾紛和環境破壞問題。對此,需要加強執行管理工作,并且國家和地區政府需要加強研究,以期能夠建立長效生態補償機制。
【關鍵詞】水利樞紐工程;生態補償機制;生態系統服務價值
1、引言
近些年來,我國為了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開始廣泛開展水利工程建設工作。但是水利工程建設對于生態環境影響問題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為了維護生態與人類社會的和諧,保證社會經濟以及生態系統的長遠發展,需要對水利工程建設對于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進行詳細分析,并且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
2、水利樞紐工程生態補償概述
當前國際上對于生態補償的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但是很多學者已經從生態補償的含義、目的、方法等多個方面進行描述,以致達成共識。生態補償的理論依據是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使得負外部性內部化,而保護以及建設生態環境產生的正外部性內部化。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主要作用是保證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維持人類發展和生態系統發展之間的平衡。在開展生態補償相關工作時,需要對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進行重點研究。水利樞紐工程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需要對補償對象、補償標準、補償方式進行綜合考量。根據生態補償的理論依據,當前已經完成的研究成果和同類工程建設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總結,以完善補償內容,如表1所示。本文對水利樞紐工程生態補償的定義為:運行期受益地區對飲用水源保護區的補償,以有效保護水質,確保工程運行良好。
表1 水利樞紐工程生態補償機制
s
3、水利工程生態補償實踐分析
黔中水利樞紐工程為大Ⅰ型水庫,以灌溉、供水為主,兼有發電功能,總庫容10.84億m3,可供水量3.94億m3,水庫電站裝機136MW,年發電量34070萬kW·h。工程建成之后可滿足區域的生活生產用水需求。
3.1 生態補償機制主客體的確定
根據“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飲用水源的受水地區是生態補償的主體,具體可涉及受水地區的政府、社會組織及居民。其中社會組織(主要指企業組織)和居民是水資源的直接享用者,應該成為補償的主體,而政府作為地區社會經濟的組織者,也有職責和權力去實施生態補償。保護區內的政府、組織與居民為了保證水資源的安全,投入社會經濟資源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工作,犧牲了發展經濟的部分機會,因此他們都是明確的補償客體。
3.2 補償的形式和途徑
3.2.1 財政轉移支付
財政轉移支付分為橫向轉移支付和縱向轉移支付兩種。橫向轉移支付是在受水地區和水源保護區同級政府之間直接支付,其運作形式是首先雙方依據特定的標準就補償總量達成協定,并通過財政的轉移支付實現資金劃撥,最終通過改變地區間既得利益格局來實現地區間水資源服務水平的均衡。縱向轉移支付是上一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財政補貼,從而達到整體地區之間的利益均衡。縱向轉移支付常見的是作為國家級或大型生態補償工程的主要手段,在地區級的飲用水源保護區生態補償機制中,更多的還是需要依靠橫向轉移支付來實施。
3.2.2 征收水資源費
水資源的受益對象是比較明確的,可以在收益地區的供水價格中增加水資源費作為補償基金。按照組織、居民的用水量提取等比例的水資源費,直接體現了“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也能更好的促進合理利用水資源。目前黔中地區逐步采取了企業化經營模式,也需要在他們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水資源費。
3.2.3 開展優惠信貸
優惠信貸是“造血型”補償的重要形式,其主要是由政府支持向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政策性擔保或者政府直接提供政策性資金,向水資源保護區內有利于生態保護環境、符合可持續發展政策的經濟活動提供低息或無息的小額貸款。這樣可以激勵借貸人有效使用資金,提高行為的生態保護導向,能夠實現比單純的“輸血型”補償更加高的生態補償效率。
3.2.4 鼓勵公益性資金投入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公益性均增的規模在不斷擴大。政府可以引導公益資金進入生態補償領域,將該部分資金與生態建設項目對接,由于捐贈組織或個人本身可能就是水資源的直接受益者,所以能夠很好的激勵這類捐贈行為,擴大了補償資金的廣泛來源。以上補償途徑均是受水地區和水源保護區之間的補償關系,其實還有一類是存在于保護區內部之間的補償途徑,如正在實踐探索中的排污權交易制度。可以通過限定保護區排污總量,促進區域內污
染源之間排污量的合理分配,達到鼓勵環保行為、增加消耗環境資源成本的目的,從而與來自保護區域以外的補償資源相配合,實現更加良性的生態環保互動格局。在黔中水利樞紐工程中的部分水源保護區,在水資源費中加入一定比例(10%)的資金作為補償基金,通過一定數額的人均生態補助以及集水區綠色經濟發展項目補助這兩種措施進行發放,以后者為主,主要是鼓勵集水區居民進行綠色經濟發展。同時小部分資金用來直接治理水環境,計劃將生態補償基金和扶貧基金以及農業補助合并進行使用。
4、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了保證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的長遠發展,需要根據工程建設的實際情況建立完善的生態補償機制,對補償金的籌集、分配以及資金管理等制度進行調整,并且加強監督和推廣。同時需要對生態環境的發展變化情況進行動態檢測,并且建立科學的生態環境監測以及保護效果評價體系,為生態補償奠定基礎,提供可靠依據。
參考文獻:
[1]沈中印,孫冬英,楊云仙.鄱陽湖生態水利樞紐工程建設下湖口區段生態補償機制研究[J].生態經濟,2011(6):168-171.
[2]龔雙雙,沈中印,孫冬英,等.鄱陽湖生態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對湖口區段生態旅游補償保障制度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5):2934-2936.
[3]肖建紅,陳紹金,于慶東,等.基于生態足跡思想的皂市水利樞紐工程生態補償標準研究[J].生態學報,2011,31(22):6696-6707.
[4]司源.水利水電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保護對策[J].人民黃河,2012,34(2):126-127.
作者簡介:譚華鋒(1974-8)男 漢族 碩士 重慶市石柱縣人 高級工程師 主要從事:環境影響評價,水土保持方案編制,環境工程咨詢,設計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