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在的水利工程建設項目很多,方便人們的同時也人為破壞了自然生態平衡,需要在河道治理中合理應用生態水利來對自然環境進行維護與改善。本篇論文先從生態水利的概述入手展開討論,再針對河道治理的現狀進行介紹,最后對河道治理中的生態水利應用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對河道治理有所幫助。
【關鍵詞】河道治理;生態水利;應用探究
引言:
水利工程建設加快了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但是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中會對河道周邊的自然環境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產生了一定的負面效應,破壞了河道的自身凈化能力,甚至河道周邊的植物與生物種類稀缺,出現了沙漠化的現象,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健康。在當今提倡綠色環保的時代,河道治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大力推廣生態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建設的發展趨勢,開發和利用環境的同時也要做好保護環境工作,生態水利的應用能夠促進人與自然資源、人與社會、自然資源與社會的平衡穩定發展。
一、生態水利的概述
生態水利是以保持生態平衡為原則,根據生態學的理論為基礎,對水利工程建設所采取相應的生態管理措施,以保障水利體系的良性循環與發展,能夠更好的改善環境,為人們提供便利與優質的水資源服務。
我國部分地區的中小河流,由于氣候與環境的影響,隨著季節的變化,存儲水量也在變化,經常出現水資源不足的情況,在河道治理中發展生態水利工程建設,采用先進的建筑材料,建造新型的堤壩結構,不但可以提高了水利工程的使用性能,同時也能夠有效的控制水資源的存儲量,節約水資源、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資源,為人們提供便利的供水服務。另外,生態水利建設還能保護河道周邊的生態環境,可以有效的緩解水利工程建設帶來的負面影響,改善環境污染問題。由此可見,河道治理中的生態水利應用可以提高河道治理的工作效率,大大增加了水資源的利用,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定的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
二、河道治理現狀
我國的河道主要有兩種類型,自然形成的河道以及人工運河。歷史上的人工運河,由于歷史久遠,隨著歲月的變遷,長期流動與沖刷已經慢慢與自然河道融為一體。現在很多河道都存在著或大或小的污染情況,加強河道治理已經刻不容緩,尤其針對一些重度污染的河流,要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以保障周邊環境與人們的健康發展。
現在我國已經開始推廣河道治理中的生態水利應用,其主要目的就是改善河道呈現不斷惡化污染的現象。國內的各個河道源頭距離人類生活居住比較遠,人口稀少,因此水體的質量很好,但是在流經人類居住繁多的河道時,使原本優質的水資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這是由于人們在生活中所產生的廢水、垃圾,以及工廠企業排出的工業廢水等沒有進行環保處理就被排放到河道中,可以看出河道治理在控制水資源污染當中的重要性。
現在隨著人們對生活環境與質量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為了有效的改善生態環境,我國已經采取了很多先進的方法與技術加強河道治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國的地理位置大部分處于亞熱帶與溫帶區域,河道的流水比較緩慢,受到水動力的影響不是很明顯,這個水體特征非常有利于各種植物的生存與生長,充分利用天然的條件,在治理河道污染問題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河道治理中的生態水利具體應用
(一)應用新型水工建筑物
在進行河道治理時,防洪安全是河道治理的前提,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保障防洪與排澇,調節水資源的存儲量。而另一個河道治理是要維護生態安全,為人們的用水安全和保護水環境提供一定的保障。目前的生態水利工程建設中已經開始應用新型的水工建筑物,比如橡膠壩、鋼壩等多種新型水式建筑物,在使用中不但可以保證非汛期的存儲水量,還能保證汛期的正常泄洪,在河道治理中應用已經越來越普及。
橡膠壩作為新型水工建筑物的一種,是隨著科技的發展與進步的產物,它屬于高分子合成材料,在生態水利工程建設中,可以根據施工設計的需求加工成相應尺寸的壩袋膠布,然后在基礎底板上把柔性壩袋錨固定住,之后在密封的袋體內充入氣體或者水體,形成橡膠壩。橡膠壩的建造相對其它堤壩比較簡單,而且造價的成本也較低,施工的工期也在短于其它堤壩的建設,除了防洪性能較高之外,還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所以經常應用于中小河道的治理上。另外,橡膠壩適合應用在平原的地理位置,或者山區低水頭的河道治理中。
(二)種植水生植被
在河道治理中的生態水利應用上,可以根據河道的地理位置與氣候環境種植水生植被。現在比較常見的水生植被有黑藻、金魚藻、伊樂藻和一些浮葉植物,比如荷花、睡蓮等。這些水生植被可以對水體與淤泥內的鉀、氮和磷等進行吸收與轉化,調節這些物質的含量,加快周期循環,有效的控制浮游植物的生長,并且增加了河道自身的凈化能力,保證了水體內的含氧量,為水下生物提供優質的生存環境,加速了水下各種生物的繁衍。另外,在河道的主要景點或者橋的周邊可以種植水生花卉,不但保護了生態環境,也增加了河道景點的觀賞性,具有一定的美化環境意義。
(三)養殖水生生物群
養殖水生生物群,可以對水道內的浮游生物和浮游植物進行有效的控制,比如鰱魚、鯉魚、鯽魚、螺類等,這些魚類以浮游生物或浮游植物為食,對一些有機碎屑,還有水上寄生的蚊子與蚯蚓都能進行消化,根據水體的具體情況調整魚類的投放種群數量,對河道的水體凈化產生了積極作用,并且保障了生態環境的平衡發展。
(四)使用機械除藻
藍藻屬于藻類生物,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并且由于不好消化,很多魚類都不食用,藍藻經常在夏天繁殖爆發,被稱作水華,在水面形成藍綠色并伴隨著惡臭,嚴重影響了河道的生態環境。為了控制藍藻水華,可以使用機械除藻,設置方便移動的清除裝置,把生成的藻華利用風力或流水的動力原理吸至過濾篩內,從而達到去除藍藻水華的效果。
結語:
生態化治理河道是一個可長期發展的生態水利工程,需要集中工程、水利、生態于一體的綜合性工程,在進行河道治理中,要根據河道環境的具體情況進行規劃與養護,形成一個適合生物生存與生長的生態環境,構建健康完善的生物鏈,以達到河道治理的最佳狀態,保障人們的正常用水與生活環境,為社會發展提供優質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 羅鴻斌.談山區河道規劃治理與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環境的影響[J].青春歲月.2011年18期
[2] 寇忠泰,婁會品,高甲榮,王穎,王越,顧嵐.北京懷柔區沙河干涸河流生態治理初探[J].水土保持研究.2011年04期
第一作者簡介:蒲文竹(1982-2-8)男,漢族,青海省海東區樂都縣人,本科,工程師,從事水利工程設計工作。